APP下载

区域创新系统的界定和评价

2010-08-18

现代企业 2010年7期
关键词:区域指标经济

李 芳 等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化特征的显现,区域经济成为全球经济活动的焦点。对于区域而言,其竞争优势来源于区域的创新能力,而区域创新系统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将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组合引入一定的地域范围,从而创造一种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区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大力建设区域创新系统。为防止区域创新系统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系统失效现象,需要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客观评价,查找问题分析原因,从而创造一种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

一、区域创新系统的界定

区域创新系统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Cooke于1992年提出,并于1996年明确了定义: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在这个体系内,企业和其他组织通过根植性的制度环境相互学习,且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了创新。

国内学者在国外研究基础之上,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冯之浚、胡志坚等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由某一地区内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构成的创新系统。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界定不尽相同,但是定义均从地理空间范围、创新主体、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等方面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界定。经过理论研究者的系统研究,区域创新理论已成为在知识经济和产业网络范式下,揭示区域学习创新、地方环境和区域增长之间有机联系,阐释区域竞争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

二、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方法

国外在区域创新系统评价方法选择上有不同的观点,Fritsch在对11个欧洲地区区域创新系统评价中使用知识生产函数方法;Carlsson等在对技术系统的绩效评价时,提出了多指标分析,考虑了分析的层次以及所研究技术系统的成熟度;Nasierowski&Axcelus;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45个国家和地区创新系统的效率进行评价;Baumert&Pellitero;使用因子分析法进行了区域创新系统测量。Gracia等通过比较研究,推荐将“欧洲创新记分板区域创新综合指数”和“数据包络分析”两种测量技术绩效的方法结合使用。

国内研究中,罗守贵等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江苏省各地区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王海胜等利用生产函数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评价;刘顺忠、官建成、柳卸林、马鹏龙、汪洋、秦莉俐等运用数据包络技术评价方法对区域创新系统中的技术创新能力等进行评价;周柏翔、丁永波、凌丹运用熵值法对长春区域创新系统进行综合评价;杨华峰,邱丹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全国30省市区域创新系统进行实证研究。上述研究表明,随着对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研究的相继展开,评价方法的选用也各不相同,但其中用DEA方法进行评价的研究也是最多的。DEA方法是一种用于评价和比较区域创新系统绩效的重要方法。

三、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内容及指标体系

在利用DEA方法进行区域创新系统评价时,多数研究是以单阶段评价模型为基础进行,即从技术投入、技术产出或技术投入、经济产出方面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研究和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区域创新这一复杂的活动。目前研究中,只有四篇利用DEA方法进行多阶段评价的文献。其中,官建成、何颖将经济绩效引入区域创新评价体系,应用两阶段模型,以专利作为中间产品,将区域创新活动分为技术产出阶段和经济产出阶段以及二者的综合阶段,分别对创新活动的技术有效性、经济有效性以及综合有效性进行评价;秦莉俐建立两阶段DEA评价模型,确定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在技术与经济两方面的有效性。虽然在他们的研究中考虑了技术创新对经济的影响,但是没有把对社会的影响问题考虑在内。冯显敏从创新的技术绩效、创新的经济绩效和创新的社会绩效三个部分出发,构筑了一个评估区域创新系统绩效的“三位一体”模型,并对浙江省11地市的区域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估;侯风华、郭杰将区域创新系统效率分为直接科技效率、宏观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建立了三段式评价指标体系,对北京、河北、山东等10个省市区域创新系统运行效率进行了评价。他们的研究中虽然考虑了区域创新的社会绩效,但是按照行政区划对创新区域进行选择和划分,没有考虑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基础——产业网络,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实际难以吻合。因此,这些研究虽然通过多阶段DEA评价方法尝试揭示区域创新这一复杂系统自身存在的具体问题,但是在评价阶段划分上或是在创新区域选择上仍存在一定的缺陷。

四、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

在区域创新系统评价指标选取方面尚未建立完整的指标评价体系,指标选取随意性较大,其中投入指标多为企业和高校的技术投入,忽视了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的技术投入,产出指标筛选时,单阶段区域创新系统评价模型混同了技术和经济产出指标,忽视了科技成果向经济效益转化的时滞性,同时没有考虑社会产出指标,多阶段评价模型虽然考虑了技术向经济转化的时滞性,但是技术产出指标主要是授予专利权量,或进一步增加科技论文数量等,指标选取略显狭窄。

五、区域创新系统评价中的区域选择

国外关于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实证研究分为以行政区域和经济区域为边界的研究。Michael在对欧洲11个区域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不同的区域创新系统绩效不同,R&D;的合作也不同;Fritsch在Michael的研究基础上,运用知识生产函数方法测量和比较了11个欧洲区域创新系统的质量;Sachsenring对美国硅谷和美国东北部128号公路地区的创新集群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和存在与发展的特征;哈森克和伍德在对德国耶拿光学工业集群和慕尼黑电子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中指出,高技术产业的地理聚集并不必然导致区域研究与开发的合作及区域创新现象。

国内研究的区域选择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对全国各省份进行创新系统评价,如,刘顺忠和官建成,虞晓芬等,胡明铭、汪洋、杨华峰、邱丹等对全国30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进行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第二种是对某个省份各个地市进行创新能力评价,如,罗守贵等对江苏省各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易伟明等,池仁勇和唐根年、于晓宇、谢富纪分别对安徽省各地区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上海市和浙江省十一个地区的创新绩效进行了分析与评估;第三种是对全国的经济区域进行创新能力评价,如,秦莉俐对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绩效进行定量评价,侯风华、郭杰对我国东部省市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效率评价。

六、对国内外研究的成果评述

1.对区域创新系统概念的界定趋于统一。现有成果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界定都包括区域创新要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并以生产企业、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服务机构为主要的创新主体,与此同时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在制度因素和治理安排的作用下通过互动,构成创新系统的组织和空间结构,从而形成一个社会系统。虽然国内外学者的理解多样,但是差异不大,实质内涵趋于一致。

2.对区域创新系统网络构成和竞争优势的研究较少。目前对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组织结构的角度分析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特征和运行机制等定性方面,未能揭示区域产业网络与区域创新系统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因此对区域创新网络的构成和竞争优势的分析也就缺乏深入。

3.DEA方法在区域创新系统研究领域的探讨还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首先,已有研究在DEA评价指标选取方面显得较为粗糙,指标单一问题较严重;第二,将多种DEA模型进行综合使用的研究较少见,由此模型所获信息自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三,单阶段评价模型难以全面反映区域创新系统这一复杂的活动,一个有效的区域创新应当是以技术绩效、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三者的共同实现为标准的,单从一个角度对区域创新系统评价,不能完全揭示区域创新系统自身存在的具体问题。

4.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上,集中于技术创新系统,忽视经济和社会体系的研究。已有的研究大多数只是涉及科技投入对科技产出的影响,或者仅仅涉及到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讨论区域创新系统经济和社会绩效的研究,以及对结合系统内部、外部进行区域创新系统综合评价的研究较少。

5.创新区域选择上,主要从行政区域的角度进行分析,从经济区域角度进行评价的文献较少。从行政区划进行区域创新系统评价不能体现创新系统的特色和优势,以及产业网络和区域创新系统之间的密切关系,与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实际不吻合。

从总体看,国内外在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结论。但是,当前研究多数建立在单阶段或两阶段评价模型基础上,忽视了区域创新系统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未能将技术与经济、社会有机联系考虑在内;同时,按照行政区划进行创新系统的评价,忽视了省份之间、省内跨城市之间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及相邻城市之间创新要素流动,难以体现创新系统的特色和优势;另外,在区域创新系统评价指标选取方面尚未建立完整的指标评价体系指标选取略显狭窄。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区域间竞争的加剧,学术界需要进一步增强对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对科学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增强区域竞争力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获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QDSKL090105)资助。)

(本文撰稿人:李芳 韩沚清 刘英姿 刘超 郭令秀)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区域指标经济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最新引用指标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Double图的Kirchhoff指标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