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内化”的影响

2010-08-17

文教资料 2010年14期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内化

赵 斌

摘 要: 大学生素质教育“内化”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中国古代文学因其自身的优势,在关乎素质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培养、情感礼仪教育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大学生素质教育 内化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从青少年向成年发展,从校园向社会过渡的重要转型时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时期。在这个时期,大学生自然对理论教育、对学习如何做人有强烈的内在需求,那么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内化”——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将是保证大学生素质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中国古代文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文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浓缩着千百年来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积淀,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具有浓厚的教育作用。我国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直至大学,在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在接受着我国古代文化传统教育,因此,其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内化”,即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其独特的作用。

一、素质教育“内化”的现实需要

一方面,当今大学生身处社会的变革期,面临一个多元文化交织碰撞、信息资讯高速传递的时代,各种各样、形形色色文化价值观冲击和影响着原有的社会价值体系。在这个迅猛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对于有着如何做人的有强烈内在需求大学生来说,他们惊喜、好奇,又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如不能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极易使他们产生盲从、焦躁、颓废、不安等思想情绪波动。例如:偶像崇拜的异化——从“芙蓉姐姐”到“犀利哥”、就业观念的急功近利、社会责任感的单薄冷淡、承受力的脆弱等,都是这种思想情绪的不同侧面的反映。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助他们从不安的思想情绪中走出来,对自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一个科学正确的定位。

另一方面,在很长时期内,我国中小学教育基本上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它就造了文科生对自然知识的孤陋寡闻,理工科生对社会科学接近木纳,文化知识丰富而身体素质低下,等等,个体全面发展缺失的现象极为严重。许多大学毕业生拥有较高的计算机、外语、数学等基础理论和业务能力,对于美术、音乐、戏剧等艺术的鉴赏能力却粗浮、浅显,缺失了“真”、“善”、“美”的人文文化,仅是一个精通各类技术的技术人。如此,极易造成个人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背离,智商和情商的不平衡,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这种背离和不平衡的进一步发展,极大地影响到大学生人格思想的扭曲,甚至变态的人格品质也会随之出现。

对于上述诸多现实,我认为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化”,将是应对此类现象的有效手段之一,而中国古代文学在其间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著名学者张岂之对于“素质”,将其界定为:“人在思想上、道德上、心理上、文化上必须具备的条件。思想上的必备条件是有国家民族观念。道德上的必备条件是有承担各种义务的自觉性和享受权利的正确态度。心理上的必备条件是有承受各种困难和挫折的耐力,并有勇气去克服。文化上的必备条件是有较高的文化基础和较渊博的知识。”

中国古代文学是我国千百年来灿烂文化的集结,其特色的语言文字艺术、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深刻的道德伦理等丰富的人文文化内涵,以及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将长久地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会从中感到一种强烈的文化震撼和文化浸潤,从而生成一种深厚的民族情感与爱国情怀。尤其是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所表达出的思想品质,例如:“自强不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等,对当今的大学生在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见,中国古代文学对于大学生无论是在思想上、道德上,还是在心理上、文化上都有其独特的影响力和作用力。同时,对于从小就开始接触传统文化教育的学生来说,中国古代文学无论从感情层面还是接受层面上来说,都有着先天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此,中国古代文学在对于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内化”中有着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

二、对提升素质教育“内化”的作用

1.爱国主义熏陶

爱国主义是人们长期凝结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道德感情。它表现为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父母之邦的忠诚,对祖国山河土地的眷恋,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祖国命运前途的关心等,是人们最崇高的情感。崇尚以国家利益为重,以爱国、兴国为己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所在,亦可以说是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神内涵。如《战国策·西周》中的“周君岂能无爱国哉”,荀悦《汉纪》中的“亲民如子,爱国如家”论述,再如屈原、杜甫、文天祥等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的文学家,还有岳飞、杨家将等爱国主义的文学形象,他们皆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感与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最为能引起共鸣。

2.人格品德培养

苏格拉底说:“人有了人格的尊严,必不甘堕落为禽兽,而品德也必自然提高。”可见,人格品德能影响到一个学生形成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孔子要求“见利思义”,“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主张“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提出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些关于“义”与“利”的经典论述,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在义利问题上出现的道德偏差、道德无序,以及心理上的道德困惑问题,树立先义后利,见利思义的价值取向,自觉抵制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与行为的侵蚀。

如,屈原在《离骚》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光辉形象,表现出奋发自励而醒世独立的高贵人格,体现了个体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同样也是其高尚人格的外在显现。司马迁在给任安的信中称,“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其间表现出的俊洁人品和伟大精神,可谓字字血泪,声声衷肠,气贯长虹,催人泪下,对于大学生坚韧不屈的人格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为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树立了坐标。

3.情感礼仪教育

大学生在思想上已趋于独立,对待爱情,他们更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如何理智地对待爱情,较好地处理爱情与其他各个方面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困绕大学生的普遍问题。《诗经》中有大量反映婚姻爱情的诗作,其中的《郑风·子衿》中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写出了女子对男子的思念,《郑风·出其东门》中,由男子的“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直接说出了对爱情的执著专一。还如《莺莺传》、《霍小玉传》、《桃花扇》等小说、戏曲作品等,都对大学生的爱情观起到了正面的引导作用。

当今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以独生子女身份成长起来的,或多或少的都染有自私、偏执的毛病,在与人相处中一般只考虑个人利益,很少作换位思考,缺失礼仪的教育。《左传》将“礼”比作国家的躯干,并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记·冠义》把“礼”当作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认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不仅是国家的基石,而且也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必备条件。孔子对此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物动”。“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相关篇章的学习,在提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谦和礼让,无形中可以培养大学生与人和谐相处的处世观,大而言之,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当今市场经济时代,使人们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这种主体要具备现代人全面发展、完备的人格素质,也就是要有知识性、独立性、创新性、社会性、规范性、道德性,等等,而要达到这些要求,就离不开我们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因为,当代大学生并非生活在世外桃源,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也会吹进学校,如:金钱至上,追逐物欲,急功近利,实用主义,自由散漫,个人主义,等等。要清除这些消极因素和丑恶现象对于大学生的侵蚀,就必须加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内化”教育,而以中国古代文学在基础学科中的特殊地位,必定要肩负起重要的责任,这亦是我们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岂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J].高等教育研究,1996,(5).

[2]苏宝梅,侯启海.论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J].济南大学学报,1997,(3).

[3]谢斌.“内化”一个被忽略的关键环——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浅析.辽宁高等教育,1999,(2).

此文章系“安康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

猜你喜欢

中国古代文学内化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新形势下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创新的几点改革
边缘化背景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思考
内化于心 外践于行——承德县人民法院以“学转促”倒逼案件质量提升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
朗读教学呼唤文本情感的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