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城市广场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0-08-15张贵文武玉花
张贵文 武玉花
城市广场是城市中心开放的部分,被人们称为“城市的客厅”。它既可以连接建筑与建筑,建筑与道路,也可让人们在此休闲、停留、喘息片刻,偷得浮生半日闲。同时城市广场也可让这个城市更加美丽,更加有趣味,一个规划设计好的广场可以让这个城市增色不少,也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因此广场的建设在整个城市规划中占有不可缺少的地位[1]。
1 城市广场建设的必要性
1)城市广场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引起了城市建筑拥挤、密度过高,致使城市居住环境恶化。污水、废气、垃圾、噪声等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大量人流、物流引起城市交通拥挤、堵塞,使城市居民的生活、工作环境质量日益下降。人们对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而城市广场建设被普遍认为是使城市环境在短期内得到迅速改善的有效途径。2)城市广场建设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已从单纯的对吃饱穿暖等物质生活的需求转向对休闲、社交等精神生活上的追求。这样必然会引起对休闲消遣的社会交往场所的大量需求。而城市广场是城市居民早晚、茶余饭后休闲社交等活动的良好去处。3)城市广场的建设是城市特色的需要。城市广场是点缀、美化城市的主要景观,在很大程度上能体现一个城市的风貌,是展现城市特色的舞台,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独特标志。
2 城市广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的追求广场布局图案化、形式化,拒人于千里之外。当前全国竞相建设的大型广场往往缺乏理性的依据,很少考虑到居民的生活需要,仅求以面积、图案取胜。如某市火车东站前的绿化景观广场,在旅客集散要地展开了一块不许旅客入内的人工的约1.2 ha的“绣花大地毯”,只有居住在广场对面的饭店客房中的旅客方可居高临下,一睹它的“芳容”。更有甚者,路面太滑,灯光昏暗,无公厕、水池和护栏。不少新建设的城市广场,体量太大、阳光太强、无遮无掩、没有座椅、没有树荫,偶尔到此观光,也许它的气派、图案、色彩和造型能给你一时的视觉震撼,然而稍后,烈日和单调会催促你离去。2)不管城市规模大小,一味追求广场的规模贪大、占地面积大、拆迁量大、投资大。城市大小不一样,决定了广场的规模也是不一样的。而不同功能的广场,其规模也有一定的尺度。目前建设中追求大广场、大气势、大草坪,无疑是与之相违背的。某县城竟建设了比天安门广场更大的广场;某市建设了中南地区最大的广场,规模尺寸之大让人没有安全感、归属感,甚至有些城市在建设广场的过程中,将大量居民迁出,耗资巨大。3)盲目追求现代化和高档次,缺少人情味和地方文化内涵。广场最能集中反映城市的地方特色与个性特点,广场文化是大众文化,广场除有文化含义外还是文化的载体。广场的空间格局及“装修”则上升到城市文化品位及城市形象窗口的高度。物极必反,在当前我国的城市广场中,一味追求气派、现代,且商业气氛较浓,致使城市广场缺乏地方特色,缺乏文化品位。在某市一大广场的设计方案中,有的同志竟提出不要文化,此言无不让在座之人大吃一惊。4)对广场建设中的生态效益重视不够。目前城市广场建设中,出现了仿效西方大草坪的热潮。在大片地面上不种树,只种草,而且热衷于种植外来品种,这不仅丢失了宝贵的活动场地,而且从改变城市生态环境的角度上看也是不适宜的。国外的“疏林草地”风格是在于与我国迥异的地理条件、人口密度、生活方式等因素下形成的,并不适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
3 对城市广场建设提出的建议
3.1 以人为本的方针,尽可能的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1)广场的绿化问题。广场绿化要乔灌相结合,硬制地面和软制地面比例要适当,要适应夏季多数居民需要纳凉、秋季春季居民需要阳光的大片开阔的场地需要。2)广场的功能分区。结合不同居民的活动特点,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形成动和静、开放和封闭相结合的城市广场。如中老年人喜欢群聚、聊天、遛鸟,需要规模合适的交流场所;青年人一般需要较为安静的场所。3)广场的设施功能。针对居民对建筑小区使用不便的建议可将水池设置栏杆,以保障儿童安全;夜晚将城市广场增加良好的照明,创造富于生气和魅力、具有人情味的城市广场环境。4)广场的配套设施。在城市广场中需要良好的配套设施,增设电话亭、公厕、服务点,广场周围设置方便的交通要点,停车场,使城市广场周围的公共设施不仅要有良好的建筑形态,而且要使用方便。
3.2 城市广场的建设要因地制宜,与城市规模相适应
在一般情况下,城市广场面积不必要太大,太大则失去生活尺度,也失去了亲和力、归属感。巨型广场往往缺乏必要的明确的活动设施,让游人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因此必须充分考虑人的空间尺度和行为需要,塑造适宜的空间体量与尺度,提供周全的休闲欣赏设施,以便更贴近居民的生活。如著名的波士顿的“哈佛广场”,只是建立在一个小小的三岔路口上,然而既有绿地广场,又有商店、书店,人气旺盛,紧依哈佛大学,不少街头画家、音乐家、文化家在这里生活的丰富多彩。
3.3 重视广场文化历史内涵,提升广场的文化特点
1)融入文化内涵。融入文化内涵即将时代特征(如:信息网络、以人为本),城市和广场所处地段的文化特征(如:历史传统、风土人情、优势产生、价值观念),加以提炼创新,有机融入到广场中。
2)突出文化特色。文化特色是使城市、地段具有可识别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突出文化特色,即是结合时代特征,将城市、地段文化的自然地理条件中富有特色的部分加以提炼、创新,并物色到广场中,从而使广场呈现出鲜明的文化特色。如哈尔滨的“圣·索菲亚教堂广场”面积只有1.3 ha,广场元素虽然只有石质铺装,周边的座椅和小型绿化,但与教堂的新功能——城市建筑艺术馆相呼应,周边服务设施林立。广场上经常举办各类展览、冰雕比赛、圣诞狂欢、新年音乐会,成为城市文化最好的展示舞台。
3.4 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建设环境的协调
城市广场绿化应提倡多种树,少种草,提高生态效益。此外,广场建设应尽量采用天然树种和本地材料,广场绿化应注重植物的多样性,并尽量采用本地的物种,这样不仅可提高生态效益,还有助于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一般而言,广场是由建筑与道路组合而成的空间,它既是人流汇聚的场所,也是不同的城市建筑聚会的场所。我国许多城市广场单体建筑优美而完整,但环境杂乱,广场的美感也因此大打折扣。因此必须使不同功能、体积、风格的建筑在发挥个性的同时,又能具有一定的共性,组成一个有机联合的建筑群落。不同建筑既要有自己的语言,也必须具有某种“共同语言”,这样建筑之间才能围绕广场展开有机“交流与对话”,使城市广场与周围的建筑有机的协调起来,塑造一道良好的视觉风景线。
4 结语
城市市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故城市广场,特别是城市中心广场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名片。一个城市要令人感觉可爱,让人留恋,它必须要有独具的魅力。广场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空间,改变了生活环境质量。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2]。虽然目前城市广场在建设中存在若干问题,但只要我们正确科学地把握设计原则,充分利用特有的地形、地貌和水体,就能够创造一个既体现历史文化传统,体现时代特色,又符合现代生活的市民广场,创造一个使市民满意的“城市客厅”。
[1]薛政标.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规划设计探讨[J].建筑设计,2005(4):25-26.
[2]马 力,陶英军.对广场设计的探讨[J].东北城市规划,2006(6):101-102.
[3]侯丽鸿.广场环境的营造[J].山西建筑,2008,34(8):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