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区农田水利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2010-08-15阴耀刚雷晓平
阴耀刚 雷晓平
(铜川市耀州区水土保持工作站 陕西 铜川 727100)
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新的形势下,只有不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
1 农田水利建设现状
耀州区位于陕西省渭北旱塬北部,铜川市西南部。东靠铜川王益区、富平,西邻淳化,北接旬邑,南连三原。南北长56km,东西宽43km,全区辖10镇、2乡、2个街道办,国土总面积1554.76km2。全区耕地面积36560 hm2,基本农田28266.67 hm2,人均0.12 hm2,共建成水库5座,抽水站121座,机电井163眼,水窖11834眼,渠道44.3km,发展设施面积8550 hm2,有效灌溉面积7740hm2。全区小型水利工程都进行了改制,落实了管理责任,明晰了产权、管理权、经营权,解决了12.27万人的饮水困难和7740 hm2基本农田灌溉,发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持一事一议,广泛发动群众,使项目实施区农业增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改善,农民增收。同时多方争取资金,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支持、鼓励民间资金投入。按五小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对小型水利工程采取拍卖、承包经营的改革模式进行改制,落实工程的管护责任,使其运营正常。颁发了小型水利工程使用证,使经营者将该工程作为自己的一个实体来管理,充分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以站、井、库为家,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本农田总量不足,人均数量偏少。全区基本农田总面积28266.67hm2,人均基本农田0.12hm2,还有8293.33hm2耕地未修,未达到人均0.13hm2基本农田的标准。
(2)基本农田标准偏低。从建成的基本农田产量看,基本农田产量偏低。全区未达标基本农田面积近4000hm2,其中灌溉面积1900hm2。主要原因是前几年修田平地标准不高、质量不严,大平小不平,田面宽度较窄,大多数地边埂不规范,个别地块水毁严重,加之农业综合配套措施跟不上,建成的基本农田没有充分发挥增产作用。
(3)基本农田水利化程度不高。全区年实灌面积仅4450hm2左右,有些灌溉面积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成为“水中旱”。
(4)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难度大。北部山区水资源量为6506.4万m3,占全区水资源总量的50.8%,是全区地表水量最丰富的地区,但耕地仅占全区的24.1%,基本农田偏少;中部地区耕地面积大,也无拦蓄性水源工程,水资源利用率不高。
(5)开发建设项目用地数量增加,基本农田占补平衡矛盾显现。随着铜川市城市规模的扩大和项目建设用地的增多,土地补充速度缓慢,尽管实施了土地复垦项目,但数量不多,区域内发展不平衡,占补矛盾突出。
3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总体布局
依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进行总体布局。北部山区以建设基本口粮田为中心,突出坡改梯建设,有条件的要积极发展小块水浇地;中部塬区要抓好以集雨窖灌为重点的“小工程、大群体”四田建设,有条件的修建抽水站,发展水浇地,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南部台塬川道区,要突出搞好灌区节水改造田间配套工程,抓好灌区土地平整,不断扩大灌溉面积。
4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发展对策
4.1 提高认识,理清思路
要充分认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性。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做好做实。要根据前塬、后塬的差异,选择出建设重点,以点带面,多树典型,带动群众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按照坡改梯、旱改水、沟建坝的建设新思路,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增加高产基本农田。要把新建和提高结合起来,同水利设施配套结合起来,增加基本农田效益。应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抓农建,促配套,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4.2 加强领导、确保成效
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要认真履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部门分工责任制,明确职责,夯实责任,将任务分解到各实施项目区,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完成。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不断强化工程质量意识,健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严把工程规划、施工、验收关,确保工程验收质量。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要严格建设程序,对面上基本农田建设,要加强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
4.3 依托项目,促进发展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必须依托项目建设,以项目工程为重点,带动和辐射全局,形成规模,加快整体速度。每年的水利项目要完成一批,实施一批,立项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为水利建设注入生机与活力。做到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为以后项目的争取和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市、区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积极争取市、区项目配套资金,高标准、高质量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4.4 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一个多学科、多门类、多措施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把兴水与改水、工程建设与资源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行综合治理。特别是水保生态建设必须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园村统一规划,工程、林草、耕作措施合理配置,综合治理,才能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三赢的效果。
4.5 整合资金,提高实效
一是以《铜川市耀州区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为指导,从制定实施方案、编报年度计划、下达项目资金等方面,按照突出重点,分年实施的原则,统筹项目安排。二是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使用的力度,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政府统筹、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项目同创、目标管理、资金捆绑、各计其功”的原则,强化协作配合,明确责任分工,对相关资金实行有机整合,形成合力,保证投资效果。同时对工程建设资金必须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严格依据合同按进度拨款。要加强对资金拨付和使用全过程的审计和监督,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坚决杜绝挪用和截留工程款的行为。三是必须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把农田基本建设项目布设、工程建设同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结合起来,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严格按照规范组织建设,确保工程高质量、高标准。
4.6 积极引导,投资投劳
完善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系统工程,必须广泛发动群众。要正确区分农民自愿投资投劳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与加重农民负担的政策界限,在农民自愿和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把政府扶持和群众自筹挂钩,加大以奖代补力度,采取大干大支持、多干多补、先干后补等多种形式,鼓励农民群众自觉地投身于农田水利建设,改变基础设施面貌。
4.7 制定政策,全面推进
全面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及省水利厅的有关水利政策文件精神,加快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形成社会力量参与、农民积极投劳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培养市场,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使市场带动产业,产业带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制定社会投资兴办水利的优惠政策,建立激励机制,明晰产权、管理权、经营权,重视运行管理,使工程长久发挥效益。陕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