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山洪、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措施初探
2010-08-15谢兴发
谢兴发
(佛坪县水利工作队 陕西 佛坪 723400)
2007年8月30日5时至10时,佛坪县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地区降特大暴雨。城区周围3h持续降雨达150mm,最大1h雨量为68mm,为历年来罕见。短时间内的急骤暴雨迅速形成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多股山洪、泥石流涌入县城大街小巷,山洪、泥石流最高达1.5m,多处房屋被冲毁,城区街道淤积量达3万m3。市政基础设施严重受损,水毁、堵塞排洪沟及排水管6322m,检查井、雨水井430眼,水毁公厕2座,电力、供水等全部中断,通讯不畅,整个县城陷入半瘫痪状态。据初步统计,全县1.3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4000人,因灾死亡2人,受伤3人;农作物受灾470ha,绝收120ha;倒塌房屋600间,损坏房屋2000间,房屋进水5700间。水利基础设施继2002 年“6·9”洪灾后又遭受重创,县境内三条县、乡公路全部中断,大部分乡村道路不同程度被毁。此次洪水、泥石流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非常惨重。
1 灾害成因分析
此次山洪、泥石流灾害主要由大气降水、地质结构、地形地貌、岩土性质等因素共同作用引起,但也与人类活动如违章建筑占居排洪沟道等密切相关。
1.1 气象自然因素
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带,佛坪地处秦岭南坡,属北亚热带北缘,受南北气候的影响而成为汉江北岸支流强降雨区,其降雨量充沛且大部分集中在夏秋两季,构成降雨集中、强度大。2002年6月9日在佛坪县城实测日降雨量222.8mm,暴雨强度50.4mm/h。2007年8月30日县城区3h降雨量150mm,最大暴雨强度68mm/h,为佛坪历史罕见,加之进入8月份持续降雨,土壤含水极度饱和,从而形成了此次山洪、泥石流灾害。
1.2 地形因素
佛坪属汉江北岸支流,总面积1279km2,地形北高南低,山势险峭,沟峡谷深,最高海拔2904m,最低海拔510m,相对高差2394m,沟壑密度达0.78/km2。坡面土层覆盖薄,降雨入渗少,含水保水能力极差,加之坡面和沟道比降大,坡陡流程短,各支流汇流迅速,极易形成陡涨陡落的山洪、泥石流灾害。
1.3 地质因素
佛坪县位于秦岭褶皱带构造的中部,因经受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强烈作用,地质作用复杂,岩土类型多。由于岩层大部分由花岗石、石英砂岩、千枚岩、石灰岩等变质岩系组成,成土速度极慢,且土壤以粗砂为主,以至土层薄,岩土层面成节理面的倾角大,当与斜面一致时,在风化和重力的作用下,岩体的稳定性差,易于发生滑坡崩塌,形成了许多倒石堆。这些粗大的岩块积存在沟道或山坡上,遇强降雨时,则为泥石流提供了固体物质条件。
1.4 人为因素
近年来,为追求经济效益,人们将原本天然生长的杂灌林木全部毁掉,栽种幼苗经济林木。由于幼苗成林的周期较长,加之原来植被破坏,导致树砍根烂,土体失去了树根的固结作用,一遇强降雨,土体水分饱和,加大了自重,再继续降雨,雨水渗透并润滑了岩体表面,土体失去稳定,沿基岩表面下滑,形成了集中剥蚀。“8·30”洪灾后,县城周围坡面随处可见梳状滑坡的泥石流这一重力水土流失痕迹。
1.5 工程建设因素
据记载,佛坪县发生过三次大洪水。1925年一次、1980年7月2日一次(50年一遇)和2002年6月9日一次(100年一遇)。由于对山洪、泥石流的危害性还认识不足,所以公路矿山开采建设占用沟道、大量废弃渣土排入河道的情况并未改变;部分单位、学校及农民为了省钱便利,占用河道骑沟修建房屋,人为缩窄行洪断面,造成行洪不畅,导致洪水中夹杂的树根、杂草、泥石流堵塞沟道,提高了洪水的势能,加剧了灾害的发生。县政府侧面的明月楼酒家为上世纪80年代骑沟建房,曾两次遭受洪水袭击,由于2002年“6·9”洪灾仍未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未将房屋拆除,导致2007年8月30日的悲剧重演。“8·30”山洪由于泥石流堵塞沟道,提高了洪水势能,洪水分成两股,一股直冲县政府办公楼,使县政府大楼淤泥1m多深,一股冲向粮食局家属院楼房,导致居民住宅淤泥达2m多深,明月楼酒家沙发、桌、椅、家电满街漂流,城区山洪肆虐,汪洋一片,造成县城排水设施全部淤积堵塞。另外,还有索家湾、堰沟湾沟口,塘湾、佛中等几处侵占沟道,骑沟建房,导致山洪泥石流堵塞沟道,途径和停积之处房屋淤积倒塌,公路、耕地被毁,桥涵堵塞。
2 防治方案及措施
应总结“8·30”山洪、泥石流灾害的教训,利用现代科技,走以防为主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针对秦巴山区山地自然灾害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的特点和规律,坚持“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的方针,因灾施治,因害设防,采取得力措施主动防范。
2.1 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
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各级领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选拔有一定专业知识、经验丰富和责任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抓防汛、防滑工作。每年汛前修订完善防汛、防滑工作预案,针对山洪、泥石流遇强降雨具有突发性、夜发性、群发性、所造成灾害大的特点,制订出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防、抢、撤方案和预警措施。预案印发前应对其合理性、实用性、可靠性进行严格的审查评估。要健全机构,充实人员,落实责任,使方案措施落到实处。大力宣传《水法》、《水保法》、《森林法》、《防洪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普及山地灾害科普知识。加强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防治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及群众防灾减灾意识。由于山洪、滑坡、泥石流具有点多面广、随机性大、突发性强的特点,必须依靠各级政府,广泛发动群众,实行村自为战,户自为战,人自为战的减灾战略,建立乡(镇)、村两级山地灾害群测群防网络。
2.2 生态治理措施
加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对荒坡地进行植树并对陡坡地退耕还林。国家2000年已经实行了森林禁伐,投入了大量资金保护天然林,又实施了优惠的退耕还林政策,应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按规定做好幼林培育管理工作。要对育林区采取禁牧措施,做到育一块,成活一块,减少地表冲蚀及坡面水土流失。要引导群众在增产保收的前提下,大力推广科学耕作技术,变顺坡种植为横坡种植,发展等高带状间作,采用横向沟垄种植,推广水平防冲犁沟种植方法,以减少地表径流、土壤流失和冲蚀。
2.3 工程治理措施
面对佛坪县城2002年“6·9”和2007年“8·30”山洪、泥石流灾害两次惨痛教训,县委、政府以《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为法律依据,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了具体治理方案,由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由国土、城建、公安、水利、民政、交通、文教等职能部门参与,共同对侵占河(沟)道建房修路,违章建筑进行了彻底清除。政府筹集资金,因地制宜,为城镇人口密集的重要沟道、河段,修建防洪工程,统筹规划,统一设防标准,按部门分期、分块、分片包抓治理,并列入年终部门目标考核的内容。经过两年的工程和生物治理措施的实施,防洪成效显著。实践证明,只有把防汛、防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尊重科学,合理规划,采取群防群治和综合治理的策略,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3 结语
陕南秦巴山区每年汛期暴雨频发,加之山大、坡陡,地质构造复杂,极易行成山洪泥石流灾害。针对秦巴山区山洪泥石流灾害的突发性、夜发性,危害大的具体特点,建议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群治的网络,采取坡面和沟道治理相结合、生态和工程治理相结合的措施,实现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以达到人水和谐,确保一方平安。陕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