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规划 走城乡统筹发展的城镇之路
2010-08-15赵秀梅
赵秀梅
太原市坚持规划是龙头、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的科学理念,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加快中心镇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乡经济发展和城乡面貌的巨大改善。
中国的城镇化应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大力发展大、中城市,培育城市带、城市群。现实的问题是,未来中国大、中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和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如何。我们知道,从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率等综合因素考量,发展大、中城市有其优越性。但大、中城市接纳人口的前提是对劳动力的需求。大、中城市只有不断地增加新的就业机会,让进城人口得以安居乐业,城市才会有序发展。否则,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只会加剧治安恶化、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城市病的蔓延。
1 实施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战略,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1)实施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战略,实现小城镇合理有序发展。2)坚持区域协调和城乡协调、统筹规划小城镇发展。
小城镇发展建设应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相适应,使之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准确把握小城镇发展的功能定位。小城镇发展建设要立足于繁荣农村经济,切实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形成城、镇、村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的良性循环。
小城镇应成为基层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与信息服务中心,带动周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中城市周边的小城镇要积极延伸产业链,成为产品营销和信息交流的载体,促进城乡经济繁荣。
小城镇应成为提高村镇居民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和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
2 科学编制小城镇镇域规划,完善小城镇功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1 科学合理地编制镇域规划,统筹城乡发展
1)规划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人口产业向小城镇聚集,推进城乡统筹发展。2)镇域规划要依据县(市)域规划,对镇域资源、经济、社会等要素进行统筹、整合,形成合理的产业和居民点布局,并与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配套完善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环境、防灾和文物保护等各项规划。
2.2 加强统一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小城镇镇域规划,要为镇域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创造条件;建设设施配套的住宅区,发展社会服务事业,明确中心城镇功能定位,提高服务水平,为构建农村地域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3 统筹城乡,推进城镇化建设,多措并举,加快城镇化进程
1)坚持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把握和落实城乡统筹的方针。世界经济全球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已深刻地表明,那种看不到各国经济、城乡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在狭小的圈子里,已不能解决现实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加深对统筹城乡重大方针的理解,从而增强贯彻的自觉性。从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来看,它是基于各国经济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而进行的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在这样的调整中,我国经济特别是我国农业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产业,才能在竞争中生存。然而,我国的国情和优势之一,就是劳动力资源充足。要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根本方法就是进行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特别是要把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负荷过重的土地,进入城镇区域其他产业所需要的岗位上去,把农业竞争力乃至整个综合国力提升上去。而要实现这样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就必须贯彻城乡统筹的方针。
2)加快城镇化进程,多方向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我们党基于对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要落实好这一方针,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城镇化道路特点,在创新制度、打破壁垒和引导服务上做好工作。
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的大、中城市究竟能提供多少就业岗位,能吸纳多少农村人口,这一问题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我国未来经济结构的演变等多种因素。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可能长期保持前几年这样的两位数发展速度。即使以前几年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城市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也是有限的。目前,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人口1 600万人,而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也大约为1 600万人,这一基本格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可见要依靠现有城镇来接纳大量农村人口是不现实的。
由此可见,在中国要顺利实现城镇化,实现城镇共同富裕,就必须走通过发展小城镇逐步减少农业人口,逐步增加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的道路。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发展小城镇是在不影响现有大、中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所带动的城镇化的前提下进行的,更为确切地说,发展小城镇,不仅不影响大、中城市的发展,而且应大力鼓励大、中城市的有序发展;而重点发展小城镇,是在仅靠发展大、中城市不能解决中国城镇化的现实前提下,以较低成本、较小震荡的方式解决中国城镇化的必要途径。因此,有关发展大、中城市还是发展小城镇的成本和效率之争,其实是一种不必要的误导。因为这里提出的发展小城镇的思路,是相对于让农村居民留在农村的比较效率而言,通过发展小城镇,不断增加城镇就业机会,让农村人口逐步转向在城镇就业比让农民留在农村、守着非常有限的土地谋生的比较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在规划城镇规模时,下列几点可作为参考的因素:1)农村居民迁入小城镇后,对其原有的生活方式不应震荡太大。比如其原有的亲情、乡情等关系网仍能得以维系。2)农村居民迁入小城镇后,较常见的情形可能是家庭中年轻劳动力往往先在城镇创业或就业,而老年劳动力可能继续在农村务农。因此,城镇的规划应考虑迁入城镇与迁出村庄之间的距离,确保尚需继续在农村务农的居民能在适当的时间内往返于城镇和村庄之间。3)随着城镇工商业的培育和发展,其就业市场得以逐步扩大,其对劳动力的需求会逐渐增加;而农村中随着农业规模的发展,其对劳动力的需求却逐渐减少。小城镇的规划应有利于这一消长过程的良性互动,确保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自然流动,使村庄人口减少和城镇人口增加成为一个相辅相成的、平稳的过程。
[1] 郑韶华.统筹城乡规划建设 促进城乡和谐发展[J].山西建筑,2009,35(2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