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抗旱减灾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0-08-15安晓峰
安晓峰
(阳泉市水务局,山西 阳泉 045000)
0 前言
阳泉市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干旱灾害频繁且十分严重,局部性、区域性的干旱灾害连年发生。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用水需求增加及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干旱缺水问题越来越突出,干旱灾害呈频次加快、范围扩大、损失加重的趋势,旱灾影响范围由农业向工业、生态等领域扩展。同时,当前抗旱减灾基础仍然薄弱,2/3以上的耕地缺少灌溉设施,现有水利工程大都标准偏低,一些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城乡供水体系抵御旱灾能力弱,大部分乡镇供水水源单一,防范突发性水危机能力较低;水污染和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抗旱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因此,加强抗旱减灾工作应对日益严重的干旱灾害,对确保粮食安全,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 现状抗旱能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阳泉市加强了防旱、抗旱工作领导,充分利用一切水源,开展群众性的兴修农田水利运动,总结推广群众在耕作技术方面的防旱、抗旱经验。通过多年连续奋战,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和大中小型灌区、建立打井专业队、制定了抗旱减灾的法规和规章制度、建设了旱情监测系统、成立了抗旱服务组织等,从单纯为农业生产服务扩大到为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和居民饮水整个社会经济服务,使全市的供水能力和保证率有了显著提高,并取得了明显的抗旱效益。
1990—2007年18年间,阳泉市几乎每年都有旱情发生,最多投入抗旱人数约19万人次。通过抗旱自救,在农业、工业、牧业及解决饮水困难方面取得了显著效益,单从经济方面来讲,减少经济损失约为投入的8~15倍,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解决了人畜临时饮水困难,增加了粮食产量,保障了居民的饮水安全和生活安定,有利于社会稳定。
通过多年的运行和建设,阳泉市成立了防汛抗旱指挥部的办事机构——防汛抗旱办公室。抗旱服务组织通过20多年的发展,已建立县级组织3个、乡级组织9个,拥有固定资产452万元,应急送水能力达到20 t/d,并制定了抗旱服务组织管理办法等;2006年启动了市级抗旱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2009年8月对编制方案进行了审查;旱情监测系统初步建设有土壤墒情站和蒸发站、地下水监测站等;县区建有抗旱指挥调度系统。这些组织机构的设置、装备和监测站的建设,提高了抗旱的指挥调度能力和决策的对应及准确性,快速反应能力和抗旱效益都有了极大提高,有利于阳泉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 存在问题及面临的形势
2.1 水资源总量不足,泉水流量衰减
阳泉市多年(1956—2000年)平均降水量为526.6 mm,地表径流量为20 600万m3,地下水资源量为36 000万m3,降水量较20世纪80年代减少了4.8%,地表径流量减少了9.2%,地下水资源量减少了16.9%。娘子关泉多年(1956—2000年)平均流量为11.03 m3/s,受泉域范围内采煤、地下水开采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娘子关泉水流量从1964年的历史最大值15.75 m3/s降到2006年的历史最小值5.79 m3/s,年均降幅高达0.18 m3/s。
2.2 开发利用率低,缺乏骨干性控制工程
阳泉市水资源分布总体呈东北多、西南少,北部地区滹沱河干流及娘子关泉水出露河道能保持常年有水,其余河流枯水季节几乎全部断流,而汛期洪水又集中排泄,大部分水资源成为过境水。多年来,虽然滹沱河地表水资源量大、水质较好,但由于没有控制性的骨干工程,边界水开发利用程度极低。
2.3 水安全保障不足,缺乏后备水源
阳泉市市区、郊区、平定县供水水源主要为娘子关泉提水工程,基本无其他供水水源,供水面积150 km2,供水人口近65万人。由于采用单线供水,且307国道紧邻河道渗漏段,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娘子关泉水发生水污染事故,将导致水质型缺水,直接威胁城乡居民用水安全。
2.4 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严重
阳泉市现有煤矿300多座,年生产能力3 500多万t。大规模的煤炭开采造成地表裂缝、塌陷等地质灾害,导致地表径流锐减。由于采煤而影响地下水资源量达4 500万m3,大量地下水转化为矿坑排水。采煤漏水也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全市235眼岩溶深井已报废210眼。
2.5 水污染形势严峻,水环境恶化
由于大量固体废物(工业生产废渣、生活垃圾、煤矸石等)乱堆乱放及部分河段废污水的任意排放,使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市地表水超Ⅲ类水污染河长占全市总河长的83.1%,其中劣Ⅴ类水污染河长占总河长的35.8%。娘子关泉的主要补给河流桃河中下游、温河、南川河中下游水质均为劣Ⅴ类,河流自净功能丧失,水环境破坏严重。地下水总硬度、硫酸盐偏高,主要集中在桃河、温河、南川河沿岸及锁簧一带。
3 防灾减灾对策
根据阳泉市水资源的特点,全市应对特大干旱年的基本战略水源应为地下水,同时加快北水南调干线的建设,兴建必要的应急水源工程,进一步加大节水工作力度,切实加强水环境保护,迅速遏制地下水超采和破坏的严重形势,争取在2015年前后建成以地下水为主的应对干旱灾害的战略水源体系。
3.1 加强应急水源工程建设
对已建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及配套,主要对象为没有配套而水源条件较好的小型水库,已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配套输水设施维修改造317 km、新增配套185 km,供水系统联网配套输水设施3处,小微型蓄水工程清淤扩建、整修配套21处,通过以上措施,增加供水能力9 107万m3。
规划新建小型水库10座,可增加供水能力4 252万m3;农业抗旱浅井76眼,供水规模582.7万m3;深井60眼,井深平均700 m,供水规模814.5万m3;小型和微型水利工程16处,供水规模582.7万m3;非常规水源工程(集雨工程)33 003眼,供水规模2 148万m3;其他水源设施,如水包2 260个,水箱10个,供水规模428万m3。
3.2 完善旱情监测预警系统
旱情监测预警系统包括旱情监测、旱情分析预测评估和旱情预警三大部分,系统功能和建设总体上遵循《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的相关规定,同时根据全区域抗旱减灾具体要求适当调整。此次规划新建土壤墒情监测站17处、改造2处,新建蒸发站5处,新建水质监测站61处、改造5处,新建地下水监测站22处、改造50处;建设市级旱情分中心1处、县级旱情信息采集站3处,实现对各监测站网监测数据信息的采集、传输、接受、整体维护,并建立旱情信息数据库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在对干旱信息收集、分析、预测、评估的基础上,整合抗旱信息资源,研究旱情预警方法,建立旱情预警模型,实现干旱灾害的实时预警,并适时启动抗旱应急响应预案,积极采取行动,把旱灾损失降到最低。
3.3 建立抗旱指挥调度系统
抗旱指挥调度系统包括抗旱会商和调度决策两大部分。系统软件应由省级抗旱部门统一开发,配置到地级行政区以及重要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3.4 加强抗旱减灾管理
抗旱减灾涉及诸多部门,而且灾情跨地区发生,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所以规划应有利于综合协调、统一管理,将行政手段、生产经验、科学技术三者结合起来,形成科技型的行政管理体制。此次规划在全市建立35个抗旱物资储备库,储备物资约760万元。规划全市县级抗旱服务组织达到3个、乡级服务组织达到32个,抗旱机动设备包括提灌设备210台、打井设备10台、送水车辆38台、净水设备9台、固定资产达到1 950万元,干旱时期能浇地4 000 hm2,送水能力190 t/次,以提高抗旱服务组织的抗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