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街道问题反思城市规划误区

2010-08-15罗杨文

山西建筑 2010年16期
关键词:步行街道理想

罗杨文

1 作为公共空间的街道

简◦雅各布斯在其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指出:作为主要公共空间的街道及其两边的人行道是城市非常重要的器官。街道是最早形成人对于陌生城市印象的空间。如果街道看起来充满趣味性,那么城市也会显得有趣;要是街道看上去很沉闷,那么城市也是沉闷的[1]。克里夫◦芒福汀对街道下了定义,“街道指的是在两列相邻建筑之间的闭合的、三维的表面”。但事实上,与街道一同被提及的不仅仅是两列相邻的建筑,同等重要的还有与之相衬的街区。街区指的是街道与街道之间围合的区域,如果鸟瞰城市,可以清晰的看到街道与街区共同构成了城市的平面肌理。在 B◦鲁道夫斯基《人的街道》一书中提到:“街道不会存在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也不可能同周围的环境分开。”街道和街区密不可分,街道的行人来自于街区,也经由街道穿梭于不同的街区。街道作为公共空间使他们在这里交换信息,获得友谊。与日常相关的街道应该更加强调与街区间的互动,更加强调关注人及其在街道中的活动。

2 理想街道的必要条件

世界上有不计其数的街道,它们的长度、形式、风格各不相同,但其中许多具有一个相同点——都能作为理想的公共空间获得人们的认可。理想的街道通常具有以下品质:1)理想的街道应当有助于邻里关系的形成。它要具有促进人们友谊发展和互动交流的作用。一个理想的街道应该具有多样化的包容性,不同国别、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人们都能参与到街道的生活中。街道作为一个场所,将人们汇聚在一起,并为人们的交流提供可能,为活动提供环境和背景。2)理想街道在物理环境上应该是舒适而安全的。无论是巴塞罗那的流浪者大街还是里士满的纪念碑大街,林荫道都是不可缺少的街道元素,因为在炎炎夏日能够提供更多清凉和更多遮蔽,置身其中的人们能够体会更多的愉悦感。人身安全也是评判街道是否理想的基本指标。3)理想的街道会鼓励大众的共同参与。在舒适和安全的街道里,人们有些会主动停下脚步来相互交谈,有些也会选择坐下来四处观看,成为街道活动的被动参与者。街道有时还会承担盛会、游行等功能,但无论哪种形式的街道活动,是否能积极地鼓励和带动人们参与其中,这成为评判是否为理想街道的一个品质,这种品质与街道的具体设计相关,也和长期以来街道形成的氛围密不可分。4)能够深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才称得上理想的街道。这种品质最直接的表现是:人们对于理想的街道总能产生持续而深刻的美好印象,同时也乐于为之宣传。当向朋友介绍一座城市的时候,人们会推荐自己喜爱的街道让朋友一起游历,体会那种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街道生活。每个人的经历和情趣不同,在面对最喜爱街道的选择上有时会有偏颇,但理想的街道总是能得到大多数人的首肯。

3 步行、安全、交往——三个角度对于中国的街道提出质疑

3.1 步行是街道中重要的交通方式

步行之所以成为街道中重要的交通方式不是偶然的,步行有着其他交通工具不可替代的优点。街道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观察他人和环境。出色的街道通常是既能沿途驱车又可以步行其中的公共场所,但步行是这里的主流和生动所在。

适当的步速范围是街道能够提供安全而闲适漫步环境的重要指标,人行道应该能容纳不同步速,但最关键的是要能满足悠闲溜达的步速,不显拥挤,也不会使人们感到孤独。

我们来看看今天中国大地上常见的两种与步行初衷相悖的情况:1)过于拥挤的人群。这种情况多见于纯粹出于商业目的经营的步行街。2)不宜步行街道。与步行商业街的“以顾客为先导”刚好相反,这种市政一条街道是以步行以外的交通方式为先导的,准确来讲是以汽车优先,全国各地的街、景观大道都是这种街道的典型。这些街道的规划设计中不会考虑行人的因素,因为其本身就是基于对交通导向的规划,车先人后,不考虑人的感受,充分暴露对汽车文明的无限崇拜。

3.2 安全的两个层面

安全涉及两个层次,首先是使用安全,表现在使行人避开机动车的方面。路沿石和人行道的设置是处理该问题最常见的方法,通过合适间距的树木种植、停车位的分隔通常也能达到这个效果。安全的另一个层面涉及安全威胁,任何一个街道都不能避免会有不良分子混入其中,人们往往对这些发生在街道的个别案件提心吊胆。这个问题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表现也不同,对于儿童而言,安全威胁相较于其他阶段更为紧迫。中国人的传统思想里,认为街道是不安全的地方,有坏人,孩子在街道上玩耍会“学坏”“被欺负”,甚至被拐走。于是解决孩子安全问题的方法就是把他们拽离街道,对他们进行完整的监控,具体做法就是带他们到专属游乐的场地,比如公园、游乐园等等。但这样做真的能解决问题么,事实上,更多的青少年犯罪和儿童诱拐事件恰恰发生在人们常常以为安全的公园和庭院里,而不是街道上。

理想街道的一个重要品质是能为人们提供安全,这与其能够有效发挥监视作用有关。理想的街道中人们关系融洽,对于自己所处的街道负有责任感,也切身融入到街道生活中去,并乐于观察周围的情况和变化。这样,大家对于街道就是一双双“安全眼”,最大限度确保了其中活动人群的安全。

但是在中国,这样的“安全眼”很难生效,大家往往“观望”胜于“参与”,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认为保证安全不是自己能发挥作用的事情。这与中国公民长期以来倾向于服从权威,没有民主意识,把自身的安全全系于110,轻视公众力量有关。但这也造成街道不能发挥应有的监视作用,使人在街道里感觉更不安全,而形成了恶性循环。人们还想当然的认为疏散可以解决安全威胁这个问题,但事实上,人员越分散,犯罪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3.3 交往对于城市生活的意义

为什么在中国我们看到太多特设的创造商业GDP的步行街,看到太多提及忧心忡忡的危险街道,看到太多正在以“整治”之名屠杀了活力的旧街老巷,更多的街道呈现出的是不宜步行、担心安全、拒绝交往的状态,城市街道是城市最富有生命力的器官,但在中国,触目所及的是对于这种生命力的视而不见和灭杀。对于街道我们长期形成的认识中存在以下误区:

1)对于汽车工业的崇拜使得对步行者的关怀程度不足。2)对于自己在公共安全中的责任感缺失,以为不安全来自于缺少管制和存在旧街道。3)对于整齐划一生活的向往使人们对于“乱糟糟”的交往形式自然排斥。

4 “霍华德体系规划”与“雅各布思想”的优胜劣汰

从中国街道出现的问题反思现在的中国城市发展思想,不难看出其实街道问题反映的是发生在城市规划思想中的问题:雅各布思想中的开放性不被接纳是因为我们仍处于霍华德的乌托邦时代。这不难理解,今日盛行的城市规划理论正是建立在霍华德花园城市的理论思想之上发展起来的。

然而无论人们意识到与否,城市的本质属性其实就是“多样性”和“高密度”,这种看似混乱的状况实际上正是城市相对于乡村和小城镇的优势所在,多样性为城市生活的精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而这一观点会随着人们对城市的更多了解而逐渐认识到。

当人们对于城市的理解逐渐深入,一系列的社会变化将促成新的社会需求出现和意识观念的改变。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今后会有更好的境况出现。1980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我的城市构想”座谈会上,人们提出了街道建设的三项基本目标:能安心居住的街道;有美好生活的街道;被看作自己故乡的街道。这三项基本目标均旨在建立以人为本,塑造街道生活环境。而且很多国家在这一方面已经有所行动,例如丹麦的哥本哈根就从一个以汽车为主导的城市变为一个以人为本的城市。展望未来的趋势,舒适、健康、新鲜空气和户外生活会成为更多人更关注的内容,那么,我们作为城市生活的预想者和规划师,打破书本理论上固有思维,寻找更适合未来发展的新思想则应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1] [加拿大]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25-26.

[2] [英]克利夫◦芒福汀.街道与广场[M].张永刚,陆卫东,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39.

[3] [美]阿兰◦B◦雅各布斯.伟大的街道[M].王又佳,金秋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7-8.

[4] [美]唐纳德◦沃特森.城市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 [丹]扬◦盖尔.新城市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79.

[6] 金广君.图解城市设计[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0:38.

[7] [丹]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公共空间◦公共生活[M].汤羽扬,王 兵,戚 军,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7.

猜你喜欢

步行街道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步行回家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热闹的街道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从步行到奔跑
热闹的街道
风居住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