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传统与地方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实践

2010-08-15侯聪霞

山西建筑 2010年36期
关键词:建筑发展

侯聪霞

1 可持续发展建筑理论和思想

持续(sustain)一词来源于拉丁语 sustenere,意思是“维持下去”或“保持继续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源于生态学,针对资源与环境,可以理解为保持或延长资源的生产使用性和资源基础的完整性,意味着使自然资源能够永远为人类所利用,不致于因其耗竭而影响后代人的生产和生活。可持续发展一词在国际文件中最早出现于 1980年由国际自然保护同盟(IUCN)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的支持下制定发布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The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

可持续发展观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是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与建筑发展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是:可持续发展需要研究使用能源和原料的方式,力求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并尽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以减少环境压力;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并努力减少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使之低于资源再生速率;可持续发展强调自然环境的价值。

2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理论,与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不谋而和,我国传统建筑中也有许多可持续的建筑手法值得借鉴。

1)儒家。

孔子把对待生物、环境的态度上升到道德问题角度,他指出:“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孟子、荀子主张对自然不能无限地索取,而要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改造和利用自然,如《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荀子◦王制篇》:“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儒家主张天人合德、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无论其出发点是什么,都是为了“赞天地之化育”,通过人的积极能动性促进天、地、人三才并进,使人和自然和谐地发展,表现了既要改造和利用自然,又要保护自然的态度。儒家的爱护大自然、节约使用自然的馈赠,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2)道家。

道家思想主张顺应天道、自然无为。其著名论调:“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均出自《老子》第 25章),认为人来源于自然并统一于自然,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并不占主宰,人必然在自然可能的条件下才能生存,也必然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求得发展。要与所有生物为友,不应恃强凌弱,贵己贱物。老子和庄子都反对把“贵”的观念应用于自然界,反对人类为中心、把自然当成征服和统治对象。

3)佛教。

佛教的缘起说把整个人生和宇宙过程的一切现象看成是由多种原因和条件和合而生的。即包括人在内的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合和而起,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人和世界的动态变化过程就是“空”或“无”。佛教中的欲望主张,如小乘佛教中消灭“小我”(个人的自我)的一切欲望,强调制约人类的贪欲,通过将小我统一于大我来克服人的过度贪欲的看法,与可持续发展观和现代生态伦理学要求人类从所有生命物种的共同利益着眼,来实现自己合理的利益的观点是一致的。而佛教由对生命的慈悲而产生的利他主义精神,则可以引导人们走向关怀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实践上来。

4)风水。

风水作为一种选择环境的技术,其实用性是古人为适应生存环境而进行科学探索的经验总结。风水中的吉凶观实际上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环境观。它不仅对古代城市、村落、民居、葬地产生影响,而且与传统的佛教、道教、儒家伦理、风景园林、山水诗画等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风水,作为中国人的一种环境理论和实践工具,对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保护和尊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意义,表现方面有:

背阴向阳的布局原则。由于中国地处北半球,实际要求住处向南坐落,以便获取阳光。风水中住处选择的第一个一般原则就是背阴向阳。“向定阴阳、切莫乖戾”,向必南立。

风的处理。古人有“八风”、四季之风、方位之风等分法,认识到东风、南风、东南风对人类及万物十分有益,而西风、北风、西北风则会带来不利的影响。藏风即藏风得气,在宅址选择上,利用地形条件阻挡西风和北风,要求西北有高山作屏障以阻挡西北风,要求宅址的东南方是平坦的坡地,使温暖滋润、生发万物的东南风趋势而下。

水的处理。水是万物之源。风水主张近水,即住宅地的选择要以得水为上,便于生活取水,且交通方便,有水就能生长动植物,生活资料就丰富;避水,水在给人们好处时也带来洪泛,古人一般取被动躲避式。居澳是指在河道弯曲的内侧选择宅址和葬址是理想之地,要避免在外侧(反背水)处选址。

地的处理。风水经典《葬书》云:“夫土欲细而坚,润而不泽,裁肪切玉”。其相土的经验,对土地的要求,非常符合建筑工程学的要求。对这三句话的解释是:首先,土质要有一定的硬度,这样才适于做宅基,否则基础不稳。其次,土地粒度要均匀,并有一定粘性。土的粘性好,选土砖就会事半功倍。最后,土地的排水性要好,如果土质过粘,则排水性就差,排水性差则房屋潮湿。

修补。因为实际地形与风水理想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在某些条件的限制下,就要做适当修补,这是一种对自然用人工的作法。包括疏通水道、开沟挖渠、打井凿泉、开挖池湖、锄砂裁气和培土补基等手法。

3 我国传统与地方建筑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实践

大量地方性建筑如民居,限于经济条件、政治等级制度,非常重视利用地方材料、气候条件和朴素的设计手法达到居处的适宜水平,这类建筑,除了对木材的需求量巨大,还运用了粘土夯筑、砖、瓦、石材等,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后代的影响相对而言较小。

1)木结构与可持续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形多变,气候多样,形成了我国独特的、丰富多彩的建筑特征。黄河中游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就有人定居。这一地区黄土层肥沃、厚、松,可用简陋的工具从事耕种,宜于发展农业。其气候温暖、湿润,早期森林茂盛,因此我国建筑自那时以来使用木材为主要材料。经过长期摸索,我国北方房屋多朝南,以利冬季吸收阳光,外墙较厚,北面窗户少而小,南窗大而通透。屋顶厚重,利于御寒。南方温度偏高、潮湿,房屋多朝南或东南,墙壁薄,窗户多,可接受风,利于夏季降温。干阑式构造使房屋下部架空,空气流通,减少潮湿;建筑材料广泛运用木、砖、石、竹与芦苇。建筑风格轻盈疏透。在石料丰富木材稀少的山区,多用石料(如石块、石条和石板)建筑房屋。在森林地区使用井干式壁体(也有使用干阑式构造),既保温又防御野兽侵袭。

长期采用木框架混合结构,其最主要原因是,它被确认为是最合理的构造方式,而且在技术上突破了木结构不能建设大空间的局限,是一种经过选择和考验而建立起来的技术标准。实际上,中国很早就懂得砖石、土结构,一直在使用,如陵墓、塔,而且技术上有过很大的成就。

我国独特的木构架结构,具有相当的可持续意义。按刘敦桢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中总结的木构架结构优点来看,更可挖掘其可持续意义: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这种分离使建筑物具有灵活性,便于建筑功能的改变、建筑的再利用,节省材料;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只需改变房屋的高度、墙壁与屋面的材料和厚薄、窗的位置和大小等方面,就可广泛地适应各类冷暖气候;有减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减少建筑造成的人为损害,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材料供应比较方便。木材供应如果是有计划的种、伐,木材的来源完全是可持续的。木材尽管有容易着火、易受腐的严重缺点,但无疑取材较砖、石更易,而且工期短,节省人工;建筑方便。以拱的高度作为梁枋比例的基本尺度,后发展成周密的模数制。宋称“材”,根据建筑类型定下“材”的等级,然后构件的大小、长短和屋顶的举折都以“材”为标准来决定。简化了建筑设计手续,便于估算工料和在场地进行预制加工,提高施工速度;木结构的轻便,易于加工,使中国古建筑具有更多的,也是现代建筑发端时强调的,西方古建筑缺少的人性。

2)建筑装饰的节制。

中国文化传统,一直有崇俭反奢的思想,如管子的《侈靡》论等篇章就反对铺张浪费以节省民力。如宋代禁止彩画贴金,除皇宫、庙宇外不得用雕镂柱础,不得施用藻井。等级反映在建筑上,就是对自平民到天子的所用建筑规定规模、装饰水平、色彩等,如自唐代以后,对官员住宅门屋的规模和式样一直加以限制,这从客观上起到了反对浪费的结果。

3)空间布局的优势。

在空间布局上,我国古代建筑的庭院布局中,合院式(Ⅱ,H形或四合院)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合院的四面通常用走廊、围墙将建筑连接起来,这种布局既适合中国传统宗法和礼教制度,也保证了安全、防风、防沙。

4 民居建筑中的可持续建筑思想技术手段

1)结合气候与改善室内热环境。

我国气候多样,跨越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我国传统民居在对建筑的形式处理、材料运用、通风及热环境等与地方气候相吻合,建筑一般坐北朝南,以迎取阳光。

干热地区如黄土窑洞,夏季主要是降温,方法是用泥土、块石等大量吸收白天热量,晚上再逐渐释放出来;湿热地区如西双版纳、广东地区,因温度高,热辐射强,则主要是尽量遮阳,减少墙体以少吸收热量,平面敞开,底层架空以利热气通过等手段。

2)利用自然环境和地形保持生态与水土。

我国地形多样,有平原、河谷、高原、丘陵、沙漠等等,我国传统民居能化不利为有利,顺应山形地势进行建设,同时达到保持生态和水土的目的。减少土石方,减少人力、造价。民居的单体,都是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布置。

3)充分利用地方及自然材料。

因为当地材料的适用性和经济性,我国发展了丰富的地方建筑材料。土作为最原始的建筑材料,经过土坯、夯筑等技术,在中国普遍运用了几千年。如黄土高原的土质软易削掘,干燥时负荷强,干燥过程中表面呈水泥状,能保持垂直墙面,且保温、隔热,极其普遍。

在贵州、福建沿海、四川山区、西藏藏族居住地区,因为山多,石材丰富,石材是相当普遍的建材,不仅可以做墙体,还可做屋顶(片石屋面);广东珠江三角洲的寮舍:竹材做骨架,稻草(20 cm~25 cm)覆屋面,以禾草和甘蔗叶做围护墙,内壁敷泥抹光,地面则做架空木板。

5 结语

中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和建筑历史,更具有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且许多目前仍在运用。我国传统建筑中有许多可持续的建筑手法至今仍可借鉴,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借鉴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做法,对我国发展可持续建筑十分有益。我们应深入研究各地传统建筑,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之路。

[1] 周小冰.中、西传统建筑的哲学理念[J].天津大学学报,2009,11(2):92-93.

[2]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建筑发展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听,建筑在诉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