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的能源战略
2010-08-15胡高伟
胡高伟
(太原理工大学)
·专题综述·
浅议我国的能源战略
胡高伟①
(太原理工大学)
能源安全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问题,通过对人类开发能源的历史研究,和对世界各国能源战略的比较,分析了我国能源战略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我国能源战略方面的建议。
能源;历史;不足;战略;建议
就象研究人类发展历史离不开研究生物进化史一样,研究眼前的能源问题,必须站在更高的高度去看待和分析人类面临的能源问题,不论是研究国内的能源问题还是研究国际的能源问题,都应该把研究的方向和研究的空间更加久远和更加广泛一些,把研究眼前能源战略与研究人类能源发展历史、与研究人类未来能源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我国能源现状和出路结合起来。
1 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
研究中国的能源战略,必须首先了解人类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这样可以理清能源利用的基本规律,掌握能源利用的总体趋势。日常所说的能源仅指能够为人们生活、工作提供某种便利的物质(如:木材、煤、石油、天然气、风能等),不包括人们身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即不包括人体存活本身通过消化吸收而获得的所必须具有的能量。
随着人类的进化和发展,能源的利用领域开始广泛起来,比如:以水力和风力作为自然力,人类一味地求助于最伟大的能源“浓缩专家”—时间。世代以来,动植物不断出生,然后死亡,遗留下残骸。其中一部分尸体残骸偶然被深埋地底,当中又有一部分在适当的条件下转化成为推进人类文明的燃料:泥炭、煤炭、石油及天然气。泥炭的能量密度比刚刚采集的生物质要高,但依然较低;煤炭的能量密度最少也是泥炭的3倍;石油的能量密度比煤炭高很多,而且液体更方便储存与运输。泥炭、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利用,使人类应用能源进入了化石能源时代,这正是本文重点研究的课题。氢能的应用,主要在于它的环保性,但氢气的生产原料主要还是天然气,所以严格意义上讲,氢能应该划入(化石燃料)不可再生能源的范畴。核裂变产生的核能的利用,是人类洞悉化石能源的有限性之后,寻找的能源出路之一。0.45 kg的铀能产生相当于1 134 t煤炭的热能。尽管原子的裂变与聚变似乎比较适合发生在太阳上,而不太适合于行星,但现代科学已经研究了一些能够驾驭核裂变与核聚变的方法,而且还在继续研发中。人类正在密切接触那些能够产生巨大能量,帮助人们走出能源困境的技术,不过它们也可能会让人类受到惩罚,核电站的放射物质确实很危险,也会有极微量的放射线释放出来,虽然如此,化石能源不够丰富的国家,仍然选择了核能的开发。现在全球有30多个国家拥有核电反应堆,共计达400座以上,法国将近80%的电力来自于核电,他们甚至外销电力,韩国40%的电力源于核电厂,日本则有35%,至于最先拥有核电厂的美国、英国,则只有20%的电力来自于核电厂。煤炭储量丰富的国家,对核能的开发相对迟缓。
核聚变是人类解决能源问题的更高层次的研究,如果这一研究成功,并且应用于实际,那么,人类完全不需要再为能源问题所困扰。核聚变不同于核裂变,后者应用的是核反应堆原理,原料离不开铀、氧化石墨等,前者应用的是氢聚变原理,原料离不开含氢物质,重点是水。后者原料(如铀矿)总有一天也会象化石燃料一样用完,前者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氢(如:海洋中的水)。每1 L海水含的重氢可以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00 L原油所产生的能量。但氢聚变尚没有被人类完全驯化,因氢聚变在某些环节需要在地球上制造与太阳条件相当的环境(如温度)。这项研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有了很大进展。为了解决高昂研究实验经费问题,需要各国合作才能开发它。20世纪80年代,苏、美、日、欧盟联手,共同建设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简称 ITER反应堆)。之后,中国、韩国相继加入,1998年美国因认为ITER不切实际和巨额经费等原因,退出 ITER,2004年看到希望后又再次加入。现在,全人类对这项研究都非常关注,但是,用氢聚变解决人类能源问题,还有多长的路要走,还是一个未知数,这个创意会不会以失败而告终,也是一个未知数。
纵观人类发现、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人类在利用能源的范围是不断发展的,在能源的种类上不断丰富;二是人类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期间是有限的,特别是化石能源在不远的将来将会逐步枯竭,而化石能源是目前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能源;三是人类作为万物的灵长,凭借聪明的智慧正在新能源领域进行着艰苦的探索和研究,以维持和发展人类更加美好的生活。
2 世界能源的现状及各国的能源战略
研究中国的能源战略,必须面对国际能源的现实,离开了对国际能源的认识和充分估计,去研究中国的能源战略,制定的方略也会失去科学意义和实际意义。
美国能源部估计,世界能源产量在今后25年中必须增长57%,才能满足预计的国际需求,如果不增加能源供应,世界经济将陷入衰退或萧条,全球化的计划将以失败告终。
未来的重要燃料,尤其是石油,将变得越来越紧缺。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轻松石油”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世界已经进入了“艰难石油”的时代。每一桶原油,开采的难度都将比过去大,成本也更高,它在地下埋得更深,离海岸线更远,环境更险恶。其他大多数现有的燃料,如煤、天然气、铀等也将出现类似情况。所以,对未来全球能否保持足够的能源储备怀疑重重。同时,“能源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现在,世界各国的能源战略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就同一性来讲,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一是危机意识普遍增强;二是加强能源合作是大多数国家的基本态度;三是重视环境保护,开展节能减排为各国所重视;四是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开发受到大多数国家的重视;五是对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能源在地域上的扩张是发达国家争夺的焦点。
就差异性来讲,则因各国国情不同,而各有侧重。德国的能源战略锁定长远目标,从能源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出发,有效控制国内有限的能源资源开发;持续不断节能;积极开发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占据能源新技术的制高点,实现传统能源的替代。能源进口多元化,石油储备法定化,保障安全供应。英国新的能源战略基点是低碳,强调在市场框架和政策相互影响下,培育市场竞争力,实现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多样性的战略。能源技术的研发不局限于本国的能源资源,着眼于世界主要的能源应用技术,以实现未来的能源技术出口换能源资源进口的发展战略。美国能源战略的核心是提高能源供应自主性,突出特点是一个具有长期性和综合性的国家战略。战略目标明确,并辅有相应详细的政策和对策目标、措施,易于操作、监管。实际上,美国能源战略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充分开发利用全球的油气资源。日本能源资源贫乏,目前日本一次性能源自给率不足20%。日本能源战略的重点在于,立足于技术创新,致力节能,成立节能中心,健全能源管理体系,指导国民和企业的节能以及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开展太阳能等新能源;着眼于全球能源资源的利用,坚持实施以保障能源安全为重点的外交策略,以及国内企业联合一致对外,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提高开发国外石油资源的份额。日本不断完善能源构成多样化,进口多元化和以石油储备为依托的能源战略,从政治、外交、经济、科技等全方位考虑能源战略的发展,确保了自身能源的长期安全供给。俄罗斯能源战略目标明确,所关系到的对象明确。能源区域发展具有地域资源的特点,相应的能源政策针对性强,明确了能源工业和其他工业部门的相互关系,能源工业科技和创新的重要意义,明确了能源战略实施系统。
综上分析,发达国家的能源战略概括讲有以下特点:一是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如美国出兵伊拉克的根本目的是想控制其石油资源。二是建立和加强能源战略储备,美国、日本是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最早、储备量最多的国家。三是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日本1993年就提出了“新阳光计划”,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燃料电池、氢能、超导能等,同时积极开展潮汐、波浪、地热、垃圾等发电的研究和实验。美国《国家综合能源战略》确定的新能源开发利用目标是发展先进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非常规的甲烷资源,发展氢能的储存、分配和转化技术。四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厉行节约政策。美国在1998年推出的《国家综合能源战略》中,要求电力系统到2010年燃烧发电效率由原来的35%提高到60%以上,燃气发电效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70%。五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战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节能降耗。二是积极开发新能源。三是加大对能源产业的投入。四是吸收先进的经验技术,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五是加大教育方面投资,促进新能源开发和节能等。
3 我国目前能源战略存在的不足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清晰阐述了我国能源战略的基本内容,与以往相比,此次能源战略的表述出现三点变化。以往中国能源战略的基本内容为: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白皮书中新的表述为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依靠科技、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看出,我国新的能源战略,一是补充了“能源科技”的内容;二是补充了“能源安全”的内容;三是增加了“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笔者认为增加“能源科技”内容,既包括现有不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铀等)目前开发利用转化的技术提高,也包括可再生能源(风能、水能、植物能源、太阳能等)的开发、利用、转化的技术。增加“能源安全”的内容,既包括了作为一个国家应对能源危机的安全保障,也包括了作为某种能源(可再生、不可再生)开发利用转化中的安全生产内容。增加“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既包括全国能源供应体系的科学规划内容,又包括能源工业与其他经济门类部门的协调发展。
中国能源战略的及时更新和补充,反映了我国政府应对国际能源危机,应对日益增长的国内能源需求,而采取有效决策的信心和敏锐眼光。但是,无论从人类能源历史发展的纵向上分析,还是从目前世界各国能源战略的横向比较上分析,我国能源战略和政策,仍然存在许多值得健全和完善的地方。
从目前世界各国能源战略的横向比较中,我国较之其他国家在能源战略和政策上还有许多值得加强的地方。一是操作性不强,我国的能源政策,有些便于操作,但有些还仍然停留在舆论引导层面上,停留在思想意识领域的教育上。二是法规性不强。国际经验表明,健全法律、法规是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石,但我国能源领域的法制建设都非常滞后,尽管已先后颁布了《电力法》《矿产资源法》《煤炭法》等,但好多法规条款均是十几年前制定的,已经不适应现在国际能源形势的发展,不适应目前的国情,另外,还有很多重要法规急待确立,比如:应该制定涵盖整个国民经济的《能源法》,同时,也应该就《石油法》《天然气法》进行研究和制定。三是政策配套性不强。在能源战略与具体实施之间,缺少很多配套的制度,配套的规划,配套的监督,配套的资金保障,配套的步骤和时间表,这样国家的能源战略与各地方的经济战略,经济发展思路就会脱节,就容易导致能源战略只是停留在纸上和法条里,停留在各地的工作报告中。四是实施能源战略的积极性不强。由于没有配套的制度和保障机制,地方政府、企业和民间对能源战略的实施,既无内在的驱动力,觉得无利可图,又无外在的驱动力,认为无人管束。五是能源战略的系统性不太强。能源战略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国家的前途和未来,涉及到国家宏观经济的方方面面,涉及到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牵扯到国际国内的各种关系,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能源战略中应该明确主次,区别缓急,划分阶段,稳定推进。
4 我国能源战略和政策的建议
1)进一步加强能源战略的系统性研究。列出总项,分开小项,每个小项皆有原则、目标方法、措施和时间表。明确相互关系,明确不同时期的不同重点。能源战略和政策系统性还在于其长期性和稳定性,最少要管100年,大的原则和方略应该相对稳定,小的项目运行中的问题可以微调。100年是否可以再分成前20年,后50年和中间的30年3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突出几个重点,每个阶段都明确具体目标,确定具体目标时既要密切观察国际同类指标的制定,又要考虑本国的实际,既要考虑本阶段的工作,又要考虑后两个阶段的发展预测。2)进一步加强能源战略的法治性。将政策上升到法律层面,可以考虑保障能源安全列入国家的基本国策,并列入《宪法》,同时及早加强能源战略配套制度、法规和条例的制定。3)进一步加强国外能源的合作开发和利用,根据本国实际,可以在开发南极、北极能源工作中做些努力,以补充未来国内能源紧张的不足。4)进一步开发能源的新领域。建议进一步加强新能源的研究和开发,加强可燃冰、氢能、太阳能、核能、原子能的研究和开发,将新能源开发的资金保持和发展到一个较高的财政支出比例,以保障研究开发的费用。5)进一步增强能源危机意识。在国民中充分开展能源教育,在初、高中增设能源必修课。在国家机构中恢复国家能源部,以加强能源战略的整体推进和实施监管。6)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完善多元化的能源体系。在分阶段、分步骤的基础上,根据国际能源现状和走势,以及国内能源开发的现状和预测,制定不同阶段中,不可再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结构比例,在不可再生能源战略的规划中,科学制定地域开发的战略方向,制定不同化石能源的开发进度,制定化石能源储备制度,建立化石能源的储备体系。在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中,细化《可再生能源法》的实施细则,规划不同地域,不同阶段下的具体规划。
总之,我国的能源虽然自给率高达90%,但这仅仅是近期的状况,在未来几十年,甚至未来100年中,能源是否能够保持有效的供给,是应该极为重视,并及早加强研究的重大课题,必须着力于构建更加安全,更加长远,更加利于操作,更加科学的能源战略。
Discussion on Energy Strategy of China
Hu G ao-wei
Energy security issue has ca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world.Through study of human being history of developing energy sources,and comparing the energy strategie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in the world,the author objectively analyzed the shortcomings of Chinese energy strategy,and at the same time made recommendations to it.
Energy;History;Insufficient;Strategy;Recommendation
TD[-9]
B
1672-0652(2010)05-0033-04
2010-03-19
胡高伟 男 1973年出生 1995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 高级经济师 太原 03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