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实验室的建设
2010-08-15吕璞
吕 璞
0 引言
随着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内房地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人才的培养成为了高等院校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然而,建筑工程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建设高水平的建筑工程实验室不仅有利于学校科研、教学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对复杂的建筑工程进行规划、设计、过程优化以及流程管理的实际应用能力。
目前,对于此类实验室的建设,并无统一规定,也无专项研究。因此,本文将针对建筑工程实验室的建设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详细探讨,以期能够寻找到一条建筑工程实验室建设的规范化道路。
1 建筑工程实验室设计的目标
学校建筑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对建筑工程专业自身发展以及其相关专业的科研与教学都有重要作用。应实现以下目标:
1)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实验室的建设应以学生为主导,通过为学生创造自主动手的机会,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实践动手的能力。
2)形成规范的实践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与科研中往往存在着轻实践、重理论的缺陷,因此要实现理论与实验教学互相补充与相互结合的规范的发展模式。
3)培养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实验室教师是实验室建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的知识结构以及其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实验教学质量与学校科研水平,对实验室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适应实验教育不断创新与发展的需要。
4)实验室管理制度化。实验室管理制度规范化的建设,既能够满足教师实验教研与学生开展实践的需求,又保障了实践教学模式的正常进行,是实验室建设的基础。
2 建筑工程实验室建设的总体思路
建筑工程实验作为建筑工程专业的辅助教学和建筑工程理论的延伸,应该涵盖建筑工程的前期、中期以及后期的各项实践活动,同时涉及规划、设计、施工等各类操作性的内容;既能够体现出实践教学的全面性与实用性,又能够为专业本身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与多方位的支持。
实验室分四个分室,每个分室内部自成系统,但是相互之间又可关联共享,为相关课程提供实验保障。实验室设备的配备以最大化满足实验过程的需要为原则,尽量保证实验器材能够与实践要求和实际工程水平同步。
3 实验室的建设内容
实验室的建设具体包括实验平台建立,实验教学环境建设,实践教学人才规模的形成与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4个方面:
1)实验平台的建立。实验平台是实验室建设的重点,通过各个实验项目来实现教学与科研相关的内容。主要的实验项目有水准仪的使用;水准测量;水准仪的检验和校正;水平角观测(测回法);经纬仪的使用;经纬仪的检验和校正;竖直角观测及竖盘指标差的检验;钢尺量距及磁方位角测定;视距测量;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土的液、塑限分析;土的压缩性试验;水泥密度试验;水泥性能试验;砂、石筛分析试验;水泥、砂浆强度测定;砂浆(稠度);含水量试验;压缩试验;结构工程耐久性与正常使用期限试验;结构模型试验;构件力学性能试验;材料力学性能试验。共23组实验,能够承担建筑测量、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岩土工程、工程地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等学科的实验教学与研究。
2)实验室环境的建设。建筑工程实验室所需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必不可少,应该有四个大实验室,分别保障测量、土工、材料、结构四方面实验的独立进行。同时,要在各个实验室安装空调,在进行部分高温实验时可及时给实验人员降温。电脑与网络系统也是工程实验室所必备设备,满足实验过程中各项数据与图片的分析处理,为后期实验提供依据,并可实现资料共享。投影仪等电教设备将为教师开展实验课程与实验分析提供更有效的保证,使教学与科研环境实现综合性与多元化。
3)实践教学人才规模的形成。首先要结合专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确立各个实验室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方向。其次通过组织教师参加讲座及专项训练,使其进行多方面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实践教学与研发水平。最后还需建立实验室教师绩效考评体系,定期对实验教学与科研的质量进行综合评定,促进实验室人才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4)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为了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效能,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应该由传统的定时开放或有课开放,改为全天开放。除实验教学时段,学生或教师都可以通过实名制使用实验室的各类设备进行实践操作,为师生提供一个积极创新与实践的良好条件。
4 结语
建筑工程行业的特点使实践教学在建筑工程专业发展中显示出重要的地位,实验室的建设既能够教育出自主动手能力强,实践性高的专业人才,又能够培养出一批有丰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科研队伍,使实践与理论,教学与科研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易高峰.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09(8):20-22.
[2]宋海虹.创新实验室建设及其创新机制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4):40-42.
[3]王赣湘.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创新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0-51.
[4]张 斌.实验室管理、认可与运作[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5]陈作明.高等工科院校开放性实验室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版),2003(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