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混凝土结构施工中若干质量缺陷的处理
2010-08-15宁晓华陆广林
宁晓华 陆广林
众所周知,混凝土结构工程是指按设计要求将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利用模板浇制而成的各种形状和大小的构件或结构,它包括钢筋、模板和混凝土分项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好坏与各分部工程能否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息息相关。在实际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中,由于一些技术、管理上的原因以及一些外界因素干扰,混凝土结构主体的工程质量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下面针对一些在混凝土结构施工现场易出现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1 混凝土强度不足
造成混凝土强度偏低的原因主要有原材料使用不符合要求,如使用过期水泥、受潮水泥;砂、石级配不符合要求,砂石中含泥量超标,杂质多;混凝土配合比控制不准,如未严格按照施工配合比进行搅拌,砂石水泥重量不准,搅拌时间不够。此外水灰比控制不好,也会影响混凝土强度,混凝土成型后养护不及时也能造成混凝土强度下降。针对上述原因造成的混凝土强度不足,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处理:对混凝土原材料事先进行抽样检验加强质量控制;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水灰比,保证计量准确;按照砂→水泥→石子→水的顺序上料,搅拌均匀;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工作。
2 混凝土早期裂缝问题
钢筋混凝土构件是带裂缝工作的,更准确地说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就有微裂缝。微裂缝是肉眼看不见的,它分布极不规则,也不贯通。微裂缝对混凝土承重、防渗漏、防腐等使用没有危害性。但混凝土微裂缝存在使混凝土受拉很敏感,它的抗拉强度很低,如微裂缝被拉伸后扩展串连,可以使混凝土失去强度,构件失去承载力,所以对混凝土裂缝应加以重视,防止其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产生早期裂缝的原因有:混凝土原材料不符合要求,砂石粒径小,砂石级配不均匀,这不但影响混凝土强度而且易引起混凝土早期裂缝;外界因素如天气干燥,温度过高可以使混凝土过早失去水分引起早期裂缝;施工因素如搅拌不均匀、配合比不准确使混凝土运输过程中出现分层离析,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支模板拼缝过大、漏浆、振捣不到位、拆模过早等均引起混凝土裂缝。以上原因引起早期裂缝可采取如下方法使裂缝减少:控制混凝土原材料级配搅拌时间,运输过程中避免出现分层离析现象;对模板工程细致验收,混凝土的养护要及时到位;另外若天气干燥、气温较高时在已浇筑完的混凝土表面覆盖塑料薄膜可以防止混凝土因失水过早而形成早期的温度裂缝。
3 混凝土的蜂窝麻面、孔洞漏筋问题
造成混凝土的蜂窝麻面、孔洞漏筋质量缺陷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方面:模板下口支模时密封不好引起漏浆,模板浇水湿润不够,拼缝不密,模板质量不好,表面粗糙,拼缝过大;混凝土未做到分层浇筑振捣,一次下料过多,下部少振或漏振;混凝土的搅拌时间短,水质的不准,和易性不好,浇筑混凝土时有的地方浆少,石子多,易成蜂窝。振捣时,钢筋垫块移位或垫块少;钢筋过密,振捣时大石子被钢筋卡住,水泥浆下不去。处理方法:在混凝土浇筑前应认真做好模板检查工作,包括模板刚度能否满足要求,下口杂物是否清理干净,浇水湿润程度,塞缝等;混凝土搅拌时间要适宜,一般为1 min~2 min,混凝土下料时高度超过3 m以上要采用串筒且分层振捣;混凝土入模后每点振捣一般20 s~30 s,混凝土不再明显下沉,无气泡,水泥浆量水平状态为止。如出现麻面时,先用水洗刷干净后,用1∶2或 1∶2.5水泥砂浆抹平,如出现大面积蜂窝应抠掉松动石子用水冲洗干净,再用细石混凝土补强。如果是孔洞则应视具体情况而定,经过有关人员研究,定出补强方案后方可处理。
4 柱纵筋偏离问题
柱纵筋移位多数是由于加固措施不力造成,错位的柱筋若不加以正确处理而予简单急弯到位,会影响结构受力即成为质量隐患。处理方法:若采用在楼面上对错位筋按1∶6坡度较为平缓地折曲复位,并对折曲段上下一定范围内用箍筋加以约束,作者认为采用这种方法仍应慎重;若采用对错位较大的钢筋加同规格的复位筋实现可靠连接则较为稳妥;错位严重的应与有关人员共同研究加固方案。
5 混凝土施工缝留置问题
浇灌混凝土时宜连续浇灌,不留缝隙。但有些工程的混凝土量大,实际条件如时间、设备能力、模板及钢筋等受到限制,不得不中断浇灌,留置施工缝。施工缝宜留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方便施工的部位,柱应留水平缝,梁板墙应留垂直缝。施工缝如果处理不好往往形成结构中的缺陷及弱点,对结构的受力、整体的防水都不利。施工缝处理:已浇灌混凝土其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 N/mm2,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应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或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不得有积水。在浇灌前施工缝处宜先铺水泥浆或相同强度水泥砂浆,混凝土应细致振捣,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6 结语
以上介绍为混凝土结构现场施工中常见的几种质量缺陷及其处理方法,可为施工人员在工程实践中提供参考。施工人员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处理方法,减少质量缺陷。
[1] 席晓彬.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施工质量缺陷及防治[J].山西建筑,2006,32(5):137-138.
[2] 曹文化.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综述[J].山西建筑,2008,34(1):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