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新城区建设之思考

2010-08-15管如意

山西建筑 2010年5期
关键词:新城区城市规划城市化

管如意

城市化(urbanization)是指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人类社会逐渐向城市方式的生存状态不断推进的过程[1]。它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而出现的现象。一个国家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必然会有一个城市化的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至2007年年底中国的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已达到44.9%,目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的时期,大规模的投资建设使得各个城市的新城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然而,仅仅看到新城建设所带来的巨大成就而赞叹不已、振臂高呼是远远不够的,一个新城的形成过程并不一定是一曲美妙的乐章,像事物发展过程一样,城市新城区建设的过程中也会夹杂着许多不和谐之音。正确认识新城区建设所带来的影响,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目前新城区建设主要采取的模式为集中型的开发建设和分散型的开发建设。

集中型的开发建设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城市依托老城区原有的基础不断向四周扩张,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地价不断上涨,建筑物不断增高,城市边缘不断往外围农田延伸,周边的郊区继续并入城市,形成巨大的城市体系。

集中型的开发建设使得城市犹如摊大饼一样,只有一个核心,城市道路呈放射状加环状的道路形式,在中国最典型的城市是北京。当今中国的大城市病已经相当严重。交通拥挤、资源紧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已经在困扰着城市的进步。

分散型的开发建设是指城市向着城郊及其周围非城市地域的区域迅速发展。在空间形态上又可分为两种形式:1)外延型(或连续型)。即城市从地域上逐渐延伸,形成规模不等的“城市带”或“城市群”。2)飞地型(或跳跃型)[2]。即大城市为了长远发展的需要,在距自己一定距离处新建一个城市或使原有居民点发展为城市。分散型的开发建设在城市的中级乃至高级阶段占主导地位。

近年来我国大城市的建设和改造步伐加快,城市圈开始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而许多特大城市也开始着手兴建“卫星城”希望能解决大城市病的诸多问题。如北京市改委主任丁向杨在北京市十二届人大会议上向市人大作报告时提到,北京市将按照现代化生态城市的标准,公开招标确定高水平规划设计,建设几个适合50万以上人口居住、就业的新型“卫星城”,借以来疏散城市中心地区的人口。但是,实际运行中发展“卫星城”很多时候却是使城市更加“臃肿”,城市病的现象更加突出。因此,解决城市病问题,在发展“卫星城”进行分散型城市化时应注意不要把城市变得更“臃肿”。上海的城市规划也是在按照“一城九镇”的规划模式在稳步推进,为上海的以后发展创造出了很多可再开发利用的空间,从而缓解了长期制约上海发展的空间问题。目前我国超大型、特大型城市现有32个,其中东部16个,西部6个,中部10个,基本覆盖全国。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了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城市群,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了以上海、南京、杭州为核心的城市群,在环渤海地区建立了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城市群,它们都是我国最具竞争力、最发达的地区,是中国与国际竞争前沿高地[3]。然而它们都遇到了大城市发展的通病,例如人口的急剧膨胀,交通的拥挤,环境的污染,资源的短缺等等,其中交通问题一直是大城市的首要问题之一。迅速推进的城市化以及大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使得城市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交通拥挤以及由此带来的污染、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交通拥堵不仅会导致经济社会诸项功能的衰退,而且还将引发城市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成为阻碍发展的“城市顽疾”。交通拥挤对社会生活最直接的影响是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时间和成本。出行成本的增加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而且也会抑制人们的日常活动,城市活力大打折扣,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小城镇发展战略的推行以及大中城市新城区广场、步行街等标志性建筑热愈演愈烈,浪费了许多宝贵的土地资源,还因为拆迁补偿不合理而引发了太多的社会纠纷,进而沉淀为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在城市外围空间拓展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的同时,现有城市功能的完善则严重滞后。从城市景观的外观上看,我国的城市并不比西方发达国家差,但在城市服务功能的完善和城市文明的积淀上则呈现出天壤之别。拥挤的交通、令人担忧的卫生状况和食品安全、日益恶化的治安、脆弱的环保等“城市病”困扰着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的后续发展陷入十分不利的境地。

目前是城市化高速发展又一黄金时期,很多城市由于原有城市空间资源已经开发殆尽,城市的发展遇到了无法突破的瓶颈。通过新城区建设所带来的城市空间正好打破了发展的瓶颈,这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之一。新城区通常是承载着城市发展的核心功能,被人们寄予厚望,希望能解决掉城市发展的许多问题,然而,由于方方面面的缺陷或者不足,许多新城区在快速发展中就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公共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居民入住率低下,商业气氛形成不了,白天热闹晚上冷清的“空城”情形和“孤岛”现象等等[4]。

针对当前中国的城市新城区出现的问题和现状经过思考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对策:1)强化城市规划对新城区建设的指导作用,确保城市规划的执行力度。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与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手段[5],不能把城市规划作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废纸。2)注重对商业气氛的营造,以商业带动人气,以人气聚集商业。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新城区一般都是属于跳跃式的开发,从城市发展规律和商业开发模式上来看,旧城区商业对新城区的支撑作用有限,新城区的发展需要优先考虑自身的商业市场问题,新城区需要在多方面促进商业发展,特别是政策照顾上。同时新城区商业能否与区域内的商务、旅游和教育等其他复合功能良性互动,互为依托,最大限度形成资源共享,从而扩大区域的辐射力,是商业发展面临的核心难题。3)关注交通对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如果解决不好交通出行的问题,将会给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新城区内部的道路交通体系规划一般较完善,但区域与外部城市干道的衔接就显得薄弱了。因此大型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是解决问题的必然选择。轨道交通以其容量大,输送效率高,环保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目前以轨道交通作为新城区与老城区之间主要的交通工具被很多城市采用。目前中国在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不失为一个良策。4)重视教育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在我国当代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文化建设基本上是缺失的,在城市新区域的建设中尤为严重。据调查显示,城市居民们认为最有感情,最能体现城市文化区域的地方,几乎全部是在旧城区域。新城区的发展与当地文化,人文脱离,使人们无法体验各地的文化差异,文明和异质景观。因此在新城区的建设中,在植入城市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形成有自我灵魂和更新能力的城市文化。

[1] 江美球.城市学[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111.

[2] 李山勇,张景秋,章定富.城市问题[M].北京:城市问题出版社,2007.

[3] 吴良镛.2001~200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4] 潘宜彬.合肥政务新区破解之道[N].合肥晚报,2009-08-20.

[5] 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 孙东晓,刘 涛.现代城市规划浅谈[J].山西建筑,2007,33(24):63-64.

猜你喜欢

新城区城市规划城市化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基于层次聚类法的潍坊市新城区公共绿地建设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干部成长“链链相扣”——西安市新城区推行干部选拔管理“四部走”
1.新编《空城计》……丞相,蜀军都搬到新城区了!
“身入一线,心在民中”——西安市新城区主题教育推行“一人一重点”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浅析城市规划中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