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古代自然观之比较及其对建筑的影响
2010-08-15梁建岚
梁建岚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纵观人类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种自然观的产生和发展都对各类人类文明有着重大影响。处于欧亚大陆两端的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平行发展,其古代的自然观对各自的建筑制式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1 古代西方自然观及对建筑的影响
1.1 古埃及
埃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尼罗河、峡谷和三角洲的自然景观深刻的影响着古埃及人对于世界时空模式的认识。埃及人是笃信宗教和多神崇拜的民族,他们相信高山、大漠、长河都是神圣的,就连动物,也有自己的守护神。埃及人认为太阳是乘坐小舟在世界的上界与下界巡游,埃及法老的葬礼就是这种太阳由上界至下界巡游过程的模仿,这决定了其陵墓建筑的空间序列。古代埃及人相信人死之后灵魂不灭,只要保护住尸体,3000年后就会在极乐世界里复活永生。因此埃及人非常重视陵墓的建造。
公元前三千世纪中叶,在尼罗河三角洲的吉萨造了三座相邻的大金字塔,形成一个完整的群体。它们是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充分反映了古埃及的时空观。它们都是正方锥体,形式极其简单,由精确、沉重、巨大的石块砌成,表面光滑,仿佛是人工堆砌的山岩。在埃及的自然环境里,这些宏大、单纯的形象,象征着时空的永恒,显示出某种压倒人的心灵的神秘的魅力。
1.2 古希腊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在希腊社会中,自由民是社会的主体。曲折的海岸线、多样化的地貌产生了地域性泛神论的神话。在希腊神话中,世界的生成和诸神的结合与生育相联系。虽然“全希腊都对遥处于奥林帕斯山的诸神致以礼敬和一般性的崇拜,但对当地的神祗及其权力更致虔敬的尊敬”[1],而且并不认为其他神是天神宙斯的属臣。或许正是破碎的疆域和共和政体孕育了多神主义思想,而使一神无法实施。每种手艺、职业和艺术都有自己的守护神,每一城邦都有一守护神。而且,在希腊人神是同形、同性的,每一个神都具有与人一样的性格特征。古希腊的自然观反映在圣地建筑群的布局上,追求同自然环境的协调。它不求平整对称,乐于顺应和利用各种复杂地形,构成活泼多变的建筑景色。古希腊人将神庙视为神在人间现为人形时的“居所”,由于人的祭祀等活动一般在神庙外举行,故而神庙的内部空间极为简单,其艺术质量体现在外部,形成外柱廊式的平面模式。
1.3 古罗马
罗马在罗马七丘建城,起初受伊达拉里亚人的统治,因而伊达拉里亚人的时空观念对罗马人的自然观有着重要影响。伊达拉里亚人的原始宗教设想一种同宇宙形式一致的安全“居住”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空间沿四个方向延伸,中心处设祭坛、建神庙。罗马人认为罗马是世界的中心,因而罗马人不断向外扩张,建立统治,力图建立世界的秩序。罗马人的宗教虽然也是多神教,但它与希腊不同,神不是拟人的,它信奉的是“三位一体”。同时,古罗马也强调人的个性,追求个人灵魂的解脱与安宁,不像希腊人那样,注重自然和社会问题。
对比埃及的一度空间和希腊对于外部空间的强调,罗马人的空间模式在其建筑空间上体现为:十字轴对称、围合、有一个中心。古罗马的万神庙充分体现了其空间观念: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强调了建筑的中心,直径达43.3 m的穹顶象征着天宇,在它中央开一个直径8.9 m的圆洞,寓意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联系,从圆洞射入的光线造成一种宗教的宁谧气氛。
1.4 中世纪
从公元478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一直到15世纪的文艺复兴时代,是西方历史上黑暗的中世纪。在这一时期,基督教占绝对统治地位。为了巩固封建制度,教会宣扬世俗生活是罪恶的,人欲是万恶之源。它压制科学和理性,思想的发展只能在宗教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存在。哲学所追求的是理性的真理,而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的真理。基督教强调信仰高于理性,神性高于人性,而经院哲学正是基督教哲学观点最好的表达。封建分裂状态和教会的统治,对欧洲中世纪的建筑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宗教建筑在这时期成了唯一的纪念性建筑,成了建筑成就的最高代表。哥特教堂内部狭长的中厅,将人们导向祭坛;尖尖的拱券,具有强烈的升腾动势,引发人们对天国的向往;框架式的结构,几乎没有墙面,极其峻峭清冷,体现着教会否定物质世界,宣扬纯洁的精神生活的说教。教堂外表向上的动势也很强,垂直的线条、越往上越细的划分和小尖顶,是教会脱离尘世的宗教精神的体现。
2 古代中国
古代中国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众多的哲学流派,总体来看,其对世界的认识经历了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2.1 原始宗教神话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逐渐认识到自然界的某些因果关系,并用想象和推理等方式对不能理解的问题加以解释,从而形成了原始宗教神话自然观。人们相信灵魂在人死后可以脱离身体而独立存在,并形成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对于宇宙起源等问题,人们创造了“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补天”等神话。同时,人们也将一些部落首领神化,称颂其伟大功绩。
2.2 阴阳、五行和八卦说
阴阳说和五行说萌芽于商周时代,在战国时期发展完全。五行学说是用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构成,这是同传统的天命论相对立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天道观。阴阳学说是用阴、阳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力量。八卦是《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它以八种符号的排列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八卦说”包含了由阴、阳的不同排列而构成万物和由阴、阳排列的变化导致万物变化的思想,包含着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这些思想在建筑设计中运用不但是在艺术上希望取得与自然结合的“宇宙的图案”,最基本的目的在于按照五行的“气运”之说等来制定建筑的形制。
2.3 儒、道、佛教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礼”为中心,把“礼”看作一切行为最高的指导思想,而汉以后整个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又差不多都以儒家思想作为“正统”。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强调孝悌是礼乐的基础。除了肯定君臣之道外,还把理论深入到每一个家庭关系中去,强调父子、兄弟、夫妇、男女、长幼的尊卑秩序。从王城到宅院,无论内容、布局、外形无一不是来自“礼制”而做出的安排。典型的中国住宅是四合院格局,其特点是受强烈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和成熟的尺度与空间安排:住宅严格区分内外,尊卑有序,讲究对称,对外隔绝,自有天地。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则侧重于对立事物中“阴”的融合力,强调“无”之功能。主张热爱自然,反对一切的清规戒律,要在自然的无限空间中得以自我心灵的平安与满足。“道法自然”普遍见于各类建筑与城市。法自然集变化之能事,是古民居的特征,同时也充分体现在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中。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哲学,在出世这点上较为接近道教。它认为现世间的一切都是幻影,而世外的佛国净土才是真实的存在,只要一心向佛,死时便可平静的得到佛的接引。这样的宗教意识使得中国的古刹本身就是佛国精神的象征或净土的缩影。因而,中国的寺庙实际就是民居的扩大或皇宫的缩小,甚至作为佛教纪念建筑的佛塔,也用层层的水平塔檐来削弱垂直的动势,成为世俗楼阁的仿造。
3 结语
通过以上对中、西古代自然观的分析可知,西方古代建筑是宗教的、神权的,古代埃及和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都充满着神的气息;而中国古代建筑始终是以现世的君权为特征,渗透着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宗教的成分比较淡漠。西方建筑重物质、重外观,强调单体的突出、与自然的对比;中国建筑在内涵上更重精神、重意境,强调群体的统一、与自然的融合。“西方人在建筑上重视创造一个长久的环境,中国人却着眼于建立当代的天地”[2]。建筑,作为人们实践活动的结果,是人们哲学观点的立体体现。
[1] 王贵祥.东西方的建筑空间——文化、空间图式及历史建筑空间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 王玉仓.科学技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 冯承柏,王中田,俞久洪.西方文化精义[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4] 刘汝醴.古代埃及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5]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希腊人的生活[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6] 王善博.追求科学精神——中西科学比较与融通的哲学透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
[7] 沈福煦.建筑艺术文化经纬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
[8] 郑光复.建筑的革命[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9] 李允钎.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台北:龙田出版社,1982.
[10] 赵 冰.4!——生活世界史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11]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凯撒与基督[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