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传统文化对古典园林空间观念的影响

2010-08-15王建伟

山西建筑 2010年13期
关键词:造园古典园林

王 瑶 王建伟

1 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典园林的关系

1.1 古典园林的文化背景

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园艺与空间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中国文化传统、文学艺术等综合艺术形式所营造的空间环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珍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因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造园历史和精湛的造园艺术,在世界园林艺术中素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称”。

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结合体,造园家择取最能诱发人们产生愉悦之感的山水、楼阁、树木、花草,并且采用我国诗画创作的传统手法,大胆地提取糅合,博采众家之长营造出多姿多彩的既有自然之美,又不拘自然之俗的园林空间。

1.2 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园林”一词在古籍及诗词中屡见不鲜,宋代周密撰写的《吴兴园林》以园林为书名。明代计成著的《园冶》一书中多次运用园林一词,如“园林巧于因借”。诗中更常见,如唐代岑参有“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白居易有“天供闲日月,人借好园林”等诗句,建国后“园林”一词开始广泛使用。

我国古典园林是诗情画意的艺术杰作,其和谐完美的艺术形象,雍容典雅的艺术风格,玲珑别致的布局,含蓄深遂的意境,让人们从中受到祖国古老历史文化的陶冶与启迪,从中可以欣赏到那些秀丽的山水,奇花异卉,获得自然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的景观之美的艺术享受。

1.3 传统文化的审美观思想及其影响

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所推崇的最高境界,不是宗教境界,而是一种审美境界。审美境界是对宇宙人生的最终感悟,是物我统一、主客相通、呈现无限心灵时空的自由境界[2]。

美学所以要强调境界,说到底是由美学的人文特点所决定的。中国传统美学所关注的自然与人的关系,即改造自然,同时适应自然,亦即“人化的自然”“自然的人化”,是这种天人关系的全部文化内涵。古人就是在这种天人关系中,塑造、发扬与完善其自身的精神生活,包括其审美文化精神,同时也提出了“寓善于美”[3]这一积极的美学思想。

1.4 天地自然观是古典园林艺术的主体

古人把观察天地自然的过程作为主体道德观念寻求客体再现的过程,也是基于人的性格心理与自然相和谐这一哲学基础。这种性格心理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已发展成为传统文化的精神本性。西方文化与之相比,显然把自然看成与人相对立的力量。因此,他们着重于对自然的征服,而对造园来说,西方人强调人工的因素,强化人造的力量,即以植物景观而言,西方人喜欢以人的意志塑树形;而中国则在天人和谐的传统文化思想支配下,力求最大限度地让自然山水渗入生活的周围,并想象成人格的象征,以此作为最高的审美情趣。所以造园配景,便是天地造化,处处倚借原本的自然景色,古典园林空间的人造景观也以力求真实仿效自然为最高追求。

“天人之间和谐”的宇宙观决定了园林景观能融汇到无限的宇宙之中,是最高尚的审美情趣,也即是通常所说的雅而不俗[4]。

2 古典园林中的空间

2.1 古典园林空间观的形成

当认识到自然的伟大,人和景物必须与之融合的同时,人必然觉察到自身的渺小。因此,辛弃疾说:“无穷宇宙,人是一粟太仓中”(《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正因古人意识到人的渺小,也就更需要依赖自然。但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当古典园林有限的尺度,与无限宇宙之间的矛盾无法统一时,特别是私家园林难以和气势恢宏的皇家园林相提并论时,园主便不得不仰仗借景、缩景、“壶中天地”(《后汉书·方术传·下》)等艺术手段,达到万景齐全的境界。

古代文人一方面体会到宇宙的无穷无尽,自然的广阔无际,另一方面深知自身的力量有限,简单地再现那种万景俱全的景物体系,以体现出无限广阔的宇宙,已成永远无法实现的奢望时,就不得不寻求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使有限的景物体系,表现无限的天地宇宙,从而达到天人之际和谐的理想,就是把有限的景观形象赋予深广的寓意,结合意境思维,调动和激发审美者的想象力,突破时空的限制,获得无穷的审美意趣,在造园植物配置上,运用“缩千里于咫尺,写契趣于指下……林木稠簿泉流清浅,如就真景”(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的手法,使有限的景物体系表现出广阔的宇宙模式。

所以,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注重空间的安排,亭台之类专供观赏游玩的建筑做得尽量虚空,在虚空中与自然风景融为一体,将亭台之上的游人也融为了画中的风景,使园林别具风情。这正体现了以虚代实,以实代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核心思想。这个虚实结合的造园思想也就是人与自然、客观与主观结合的造园思想,客观上达到了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5]。

2.2 古典园林中空间的意境

古典园林中的空间灵活丰富,如盖张的大木、隐约围墙藤萝、悬崖水边的灌丛;也有布水莲荷及应时繁花。如苏州留园中部的山丘,木樨林中有轩名“闻木樨香”,这“闻木樨香”四字典出《五灯会元·太史黄庭坚居士》,黄庭坚信佛,学禅常不悟,遂问高僧晦堂,晦堂诲之曰:“禅道无隐,全在体味中。”但黄庭坚仍不得其要,于是,晦堂趁岩桂盛开时,与黄庭坚同行于山中,问黄庭坚:“闻木樨花香,上下四方无不弥漫,所以无玄妙的佛学,是高贵。”这“上下四方无不弥漫”的花香,笼罩了空间,人们只要注意,便会在花开时节闻到芳香,香随风扬,境域随之扩大,随着花香,把“闻木樨香”轩的空间徒增数倍,使原来有限的小庭园因花香上下四方弥漫变得宽大。再如苏州拙政园的“留听阁”,这“留听”二字出自唐代李义山《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翁》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留枯荷、听雨声,雨中赏秋要从枯荷中领略,这既不像欧阳修《秋声赋》那样感怀,也不是刘禹锡《秋词》中所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那样激越昂扬。而是化为因落叶引起的悲秋感怀,以借枯荷、听天籁,将身心融入到天地自然空间之中,从而感受到秋色无边,天地无限,小园景色同样也是无穷无尽,园景诗文的点题下,超越了有限的园林空间。

2.3 古典园林空间中的植物

古典园林中的多维空间常伴随着植物景观而存在,可以给人启发、联想、增添赏景情趣,间接地丰富了园景,步移景异,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设计特点和手法,得以体现。园林中借植物景观而形成的多维空间,耐人寻味之余,更丰富了文化熏陶的功效。苏州拙政园中有一园之园,庭院中寥寥几株海棠,门楣上额为“海棠春坞”,红花朵朵,暖意丝丝,晨雾弥漫中如烟如云,带来了“烟去联绵人欣欣”的春意,红花统调了小院,赏此花,观其景,使人联想到王维《辋川集》中的《辛夷坞》,诗人不因“涧刻寂无人”而依然从红萼的滋长中体会到春的来临,同样也不因海棠花量少而影响从其中觉察到的春意,此时此地、此景此情把游赏者的身心融入到了诗情画意之中,超越了三维空间的局限,甚至浮想联翩地幻游着“辋川”古园,体味着其中的清幽,这时,谁也不会觉得眼前只是一方庭院,恰如漫步在明媚山川之中。

3 结语

我国古典园林空间营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它是我国历史文化的表现手法之一,民族艺术文化的典范,中国古典园林是从主体出发,它已不仅仅是反映形式空间,而是一种心理空间,强调对象的可观性,而不是可达性,体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古典园林空间中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古代文人雅士所追求审美情趣和内心世界的和谐统一,而我国的传统哲学思想,自始自终追求建立一个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环境,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基于这种思想合理性,中国园林艺术一开始便以大自然作为审美认识和审美表达对象[7]。因而中国古典园林较好地解决了人性中的平衡需求与亲自然性。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特别是在中国传统儒道佛学熏陶下的文人的正确引导和呵护下,进行有内涵、有韵味、有血肉的园林创作之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一旦剥离传统的文化环境,抛弃了传统的文化思维,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就会黯然失色。

[1]罗哲文.中国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彭 巧,傅德亮,徐剑锋.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22(1):104-108.

[3]金元浦,谭好哲.中国文化概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施建业.美感的积淀[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

[5]金元浦,王 军.美学与艺术鉴赏[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赵丽芳.论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水学思想[J].山西建筑,2008,34(2):348-349.

[7]许 丽,许 颖.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根源和表现[J].现代园林,2007(5):19-20.

猜你喜欢

造园古典园林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清代园林初探
壹 造园·纳瑞集祥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怎样读古典诗词?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