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岳型风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换乘空间初探
2010-08-15林国烽
林国烽 邱 路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在游客管理方面,诸多山岳型风景区逐渐实行换乘方式进入景区,即游客通过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换乘公共交通进入景区。其中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换乘是指游客从景区外部到达景区内部这一过程中,需要在两地之间的游客服务中心中途停下来然后再换乘另一个公共交通工具(同种类或不同种类)到达景区内部的旅游目的地。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接受景区换乘,高效、通畅、舒适的换乘备受游客关注,为了更具针对性地改善山岳型风景区换乘服务质量,有必要对山岳型风景区换乘及其空间进行深入探讨。
1 山岳型风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换乘体系分析
1)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换乘类型。Ⅰ类——景区对外交通与景区外部交通之间的换乘;Ⅱ类——景区对外交通与景区内部交通之间的换乘;Ⅲ类——景区内部交通之间的换乘。2)景区游客服务中心交通工具类型。a.步行;b.自行车;c.电动车;d.摩托车;e.汽车:公交、旅游大巴、私家车、出租车、环保车;f.船:渡船、竹排;g.垂直交通:缆车、直升机等。3)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换乘形式。a.露天换乘;b室内换乘。具体方式有:通道换乘;站台换乘;广场换乘;游客中心换乘;组合式换乘。4)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换乘影响因素。首先是客流量,它是游客服务中心换乘组织的重要依据;其次是运能匹配度,换乘运能匹配度直接影响着换乘组织的高效性、通畅性、舒适性;除换乘客流量、运能匹配度外,还有其他影响因素:换乘时间、换乘设施规模、换乘组织等。5)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换乘空间。换乘空间就是指提供换乘使用的这部分空间形态。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换乘设施作为景区内外客流交通转换枢纽,因此这部分空间形态成为展示风景区形象与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本文以下探讨的换乘空间主要指Ⅱ类换乘中提供环保公共汽车换乘(缆车、渡船、垂直交通等其他交通方式换乘不在本文论述范围)的游客中心换乘空间。
2 山岳型风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换乘空间存在的问题
1)步行距离过大。步行距离过大主要原因有:a.换乘流线组织不合理,造成换乘流线距离的增加;b.一系列的大空间组合,如门厅、休息厅、售票厅、候车厅等,造成步行距离的增加。2)上下层不便换乘。主要原因有:a.上下层不便于游客的集散;b.游客行李太多,不便于上下活动。3)绕行、交叉干扰现象严重。由于换乘流线组织不合理和换乘空间对换乘客流的疏导不够,造成换乘客流绕行、交叉干扰等现象频繁出现。4)空间闲置浪费。在旅游淡季时,管理部门会停用部分售票窗口、候车检票口,不进行空间功能的转换,造成空间闲置浪费。同时,在入口广场、门厅、休息厅或者过厅等过渡空间都存在着一定的空间闲置,特别是角落空间普遍存在利用不足现象。5)空间单一乏味。游客在消耗时间和体力的情况下,面对入口广场、门厅、休息厅、售票厅、候车厅、交通空间等一连串千篇一律的大空间,LED显示屏滚动式的宣传与展示,很容易觉得枯燥乏味。
3 山岳型风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换乘空间设计策略
3.1 强调功能高效率化
1)功能分区合理。根据游客换乘行为:步行、排队、购票、候车、换乘,换乘空间大致可分为3大部分进行组织:a.入口广场、门厅、休息厅;b.售票厅、候车厅;c.换乘平台。先利用入口广场、门厅、休息厅进行分流、引导,让游客进入换乘核心部分——售票厅、候车厅,最后通过换乘平台进行换乘。这3部分空间必须做到功能分区合理,组织有序。2)流线组织清晰。换乘流线组织应因地制宜,尽量做到同层换乘,避免绕行、流线交叉干扰。在流线组织处理手法上考虑采用组合式,即线形和点式的组合使用。3)空间引导明确。基于换乘客流具有混合性、多向性和冲击性等特征。换乘空间应做到空间引导明确,确保游客有序的换乘,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处理手段加强空间引导:a.尽量保持空间通透,加强换乘空间序列;b.加大换乘空间内部环境的引导,如环境颜色、引导标识、建筑材质;c.换乘空间体量、高差等变化;d.通过交通空间的引导,如通道、坡道、楼梯、扶梯、电梯。
3.2 强调交流多层次化
1)换乘空间与游客的对话。a.材质。材料的选择应具有和易性,尤其是地面的处理应采用具有一定弹性,适合人行走的建筑材料,坡道与楼梯的扶手亦符合人的使用要求;当然有时也可采用不同材料的对比与功能空间之间形成反差,对主体空间进行强调。b.色彩。换乘空间色彩的选择除建筑师的审美外,还要注重不同场合的使用情况给游客带来的不同体验。色彩明快的换乘空间会使人心情愉悦,降低疲劳感。c.空间界面。不同的界面,如封闭和开敞的、连续和间断的、直线和曲线的等,都会带给游客不同的空间体验。d.空间尺度。尺度大小是游客对于换乘空间最直接的感觉。游客通常通过与人接触最为密切的交通空间(通道、坡道、楼梯等)、门窗构件、家具陈设等来衡量换乘空间的尺度,因而要对这些进行人性化的设计,来塑造适宜舒适换乘的空间尺度。2)换乘空间与其他服务空间的对话。根据山岳型风景区规模、客流量、地形等具体客观情况,换乘空间与其他服务空间可以采取以下5种处理方式:a.集中式。换乘空间与其他服务空间相对独立,通过交通空间联系在一起。b.分离式。换乘空间与其他服务空间相对独立,没有其他空间联系。c.分层式。换乘空间与其他服务空间分层设置,通过交通空间联系在一起。d.混合式。换乘空间与其他服务空间混合设置。e.组合式。以上2种~4种组合设置,适用性强。3)换乘空间与山地空间的对话。a.整体布局。布局时须注重建筑与建筑、建筑与山体之间的空间关系,要合理利用地形高差和山位,并随着地表层升高呈现阶梯状布局设计,形成其与山体形态协调的空间形态。b.减少接地。换乘空间要尽量保持地表的原有地形和植被,有效地保护地貌,避免较多土方工程的换乘空间可形成不同标高底面进行空间组织。其处理手法按接地形式划分有3种:吊脚式、退台式、地表式。c.化整为零。对于山地空间内能反映大的地形走向的山体,换乘空间应该以散点式布置,以突出山体。平面布局一般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平面按功能分成几块,不同体块布置在不同标高处,再以交通空间相连,形成高低错落的体块组合。
3.3 强调综合多功能化
建立游客服务中心换乘综合服务一体化,有助于提高换乘效率和品质。同时,在换乘空间中适当地组织其他服务功能,也可以优化空间效益。一般处理手法如下:1)在入口广场、门厅、过厅结合小规模的观演,营造娱乐氛围;2)在门厅、过厅、候车厅可设置商业服务,既方便游客,又能带来商业效益;3)在交通空间中,通过不同界面或利用富余的空间结合展品来进行展览宣传;4)在换乘空间的角落适当地布置阅览设施,可以营造小规模的阅览空间。
3.4 强调灵活趣味化
1)空间灵活性。换乘空间设计时可采取并列单元式或放射单元式的方式来组织候车厅,形成多单元候车空间,来应对客流量的季节性变化。当客流量少时,可关闭部分单元候车空间,调整为其他功能空间,这样能优化空间效益。2)空间趣味性。换乘空间形态组织与地形的特征紧密联系,可随地形的变化形成丰富的表现形式。根据地形的特征,强化坡道、踏步、楼梯等交通空间和其他空间界面构成的空间序列,以增强空间的动态感;运用退台、出挑、凹凸等处理手法或借助现代化数字技术来丰富空间层次,可增强空间趣味性;从换乘空间材质、色彩、界面、尺度等不同元素入手,也可以营造富有趣味的空间意象。
4 结语
基于换乘高效性、通畅性、舒适性的特征,本文通过对山岳型风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换乘空间现状的分析,提出游客服务中心换乘空间“功能高效率化、交流多层次化、综合多功能化、灵活趣味化”设计策略,对今后换乘空间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张华宾.风景旅游区游人中心建筑设计[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5.
[2] 赵 伟.山岳型风景区游客中心规划建筑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4]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5]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