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关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探讨

2010-08-15黎玉环

山西建筑 2010年4期
关键词: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程

黎玉环

管理就是根据对象所具有的条件,在各种因素的制约下合理地组织、利用现有资源,以达到预期目的的行为和活动。因此管理可以看成是一个多解的问题。对于同一个项目来说,不同的管理者所经历的管理历程不管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都不可能完全相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即使是每个管理者的管理活动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也不能说这些管理活动中的哪一种是最好的,甚至不能说该管理活动到目前为止是最好的,因为任何一个这样的管理活动都不可能在所有的方面都达到最优。

根据工程管理的概念、目的和性质,我们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素质要求:首先,作为一个管理人员应具有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其次,作为一个管理人员,还应具有一定的工程专业技术知识;第三,工程管理人员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第四,工程管理人员还应具有创新意识。

1 目前工程管理人员培养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管理类学科的院校已达200余所,管理类在校学生数已经占到全部高校在校学生数的1/8左右,管理类研究生数量已经超过人文社科的所有其他学科的研究生数量。但是,在实际中同时存在着另一个现状。目前我国从事工程管理工作的人员主要来源有两个:1)在院校中受过专门培养,学习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直接走上管理工作岗位,这些人在工程管理人员中的数量不多;2)在工程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从事多年专业技术工作后,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最终走上工程管理岗位,这部分人在工程管理人员中占了绝大多数。即使从院校管理专业毕业,最终走上工程管理岗位的人员,其在工作之初基本上都是以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份开始自己的工作经历的。我国高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经济、法律、管理、工程技术、数学、计算机等几个方面,这对于培养工程管理人才的理论素质来说是较为全面的。但是,高校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大规模培养和现实中工程管理人员主要不是直接来源于专门学习管理专业的人,这两种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2 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传统的惯性是产生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管理学的历史只有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而工程管理学的确立更是不到近20年的事。在此之前,工程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来自于工程专业技术人员。据统计,在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70%的工程师在40岁之后自然的走上了工程管理岗位。这一现象与我国目前的情况相似。在那之后美国确立了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专门的工程管理人员。随着工程自身及其实施过程的日趋复杂,工程管理专业的产生有其现实的需求。但不可否认,工程管理人员来自于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同样有其合理性。首先,工程专业技术人员所具有的专业技术知识可以保证管理的最基本目标——完成合格工程的实现;其次,管理在满足工程实施的质量、经济、时间、安全等要求的优势,只有在复杂程度较高的工程中才会比较充分的体现出来,并且工程越复杂这种优势体现得越明显。但对大多数复杂程度较低的工程而言对管理技能的要求并不高,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在从事多年专业技术工作后所积累的管理经验完全可以胜任这类工程的管理工作。并且由于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在长期工作后对工程的实施过程十分熟悉,在满足管理要求的前提下,由他们直接承担工程管理工作更方便也更稳妥。因此,在现实的工程管理中,打破传统机制,完全用专业的工程管理人员进行工程管理的要求并不迫切。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由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直接走上管理岗位这一现象还将广泛的存在。

2)我国高校在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也是前述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我国工程管理学于20世纪90年代末确立,至今只有大约十年的时间,对于如何培养工程管理人才仍处于摸索的阶段。在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各高校基本取得了一致,课程设置的知识面覆盖也比较全面,可以满足工程管理对理论知识的要求。但目前各高校在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只有理论知识的教授而缺乏实践环节的配合。从前面所述的对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可以看出,概念技能、人际技能的获得都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而管理技术技能和工程专业技术知识更需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很好的掌握。单纯的理论知识转变为个人的能力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缺失不但会造成理论知识学习的缺陷,而且会使培养出的人才在进入工作领域后无法很快胜任本专业的工作。因为他们需要一段时间来获得相应的实践经验,并将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以得到完整的工作能力。同时,由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不是同步进行,无法形成有利的互动,所以两者的结合会更加困难,这将直接影响个人工作能力的形成。

3 有关工程管理人员培养方式的探讨

1)在培养工程管理人员的教学过程中补充加强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知道学什么,明确自己的学习和专业方向,在毕业时即具有一定的、完整的管理工作能力,以尽量避免通过实际工作过程形成初始工作能力的局面发生,同时缩短工作后提高自身工作能力的过程,这对于用人方和刚工作的学生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应该看到,实践环节在我国高校教育中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究其原因,一方面实践环节的教学组织困难,条件不足;另一方面各高校对实践环节的教学认识不足,没有予以充分重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2)在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上采取措施,做适当调整,以适应目前工程管理人员来源的社会现状。如前所述,较低层次的工程管理人员直接来源于有一定工程管理经验、长期从事工程建设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一现象有其自身的合理性,目前这一现状很难从根本上得以改变。这也说明我国高校对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定位与专业设置并不适应社会的要求,有必要进行调整。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本科专业,这意味着其培养目标是大量较低层次的工程管理人员。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硕士专业,其定位显然是要培养较高层次的工程管理人员。这与实际中工程管理人员的传统来源形成互补,是对高校培养工程管理人员较为合理的定位。我国工程管理人员的培养正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西方工程管理人员培养中的合理因素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3)建设完善的工程管理人员继续教育体系,为在职的工程管理人员提高能力的继续学习提供选择的机会和途径。大多数工程管理人员来自于专业技术人员这一现状有其合理性。然而也应该看到,来自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工程管理人员其优势在于懂技术,在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后对工程的实施过程比较熟悉。而其劣势也很明显,多数人在管理的专业知识方面是有缺陷的,其管理的能力基本上来自于经验,这样形成的管理能力显然是有限的,且很难得以提高。这种情况的大量存在对提高工程管理的整体水平也是不利的,必须予以解决。

4 结语

通过改进教育方式来解决上述问题是正确的。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国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工程管理人员的培养问题,这将促使该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进而促进我国工程管理人员整体水平的提高。

[1] 吴照云.管理学[M].第 5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 陈宏民.2000年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发展报告[M].上海:三联书店,2000.

[3] 杜 澄,李伯聪.工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4] 王凤彬,李 东.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 戴兆华,杨 平.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6(7):51-52.

[6] 帅传敏,付晓灵,宫培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5):22-23.

[7] 单洁明.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6(2):39-40.

[8] 李夏川.国内外工程管理的比较与思考[J].科技成果纵横,2006(6):27.

[9] 姜 慧,殷惠光,王 杨,等.加强工程管理专业产学研相结合问题的几点思考[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9):59-60.

[10] 汪文雄,杨钢桥.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特色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6(4):46.

[11] 区 莹.论工程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8):9-10.

[12] 关 键,黄锦利.也谈工程管理[J].辽宁建材,2006(11):17-18.

猜你喜欢

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程
越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线上培训
我国首批正高级船舶专业技术人员评出
企业技术人员能力评价的探索
子午工程
工程
马纯栋:维修技术人员应提高诊断仪的利用率
工程
工程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探讨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