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马铃薯产业化生产de发展思路
2010-08-15
马铃薯大多种植在海拔较高的山区,这些地方比较贫穷落后,长期以来多以零星种植和传统的方式生产。产出的马铃薯主要用作粮食或饲料,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或转换成商品,制约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要迅速提高该地区农业产值,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马铃薯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即集生产、加工、商贸一条龙的生产模式,是马铃薯生产的主攻方向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工作。
一、山区马铃薯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耕作制度不合理 种植方式多以净作为主,少量套作豆类作物。耕作粗放,大多数地区犁沟播种,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现象十分突出。土地多以轮息(种植几年后放荒,又开种其它荒地)为主,长期很少施用农家肥,土地越种越贫瘠。加之毁林开荒严重,造成水土流失,易耕面积逐年减少,整个马铃薯生产处于退化性生产,停滞不前。
2.品种退化严重 推广的主要品种退化十分严重,表现出产量低,抗病性差,品质下降。
3.气候不利因素多 一是播种阶段气候干燥,而种植马铃薯的土地大多为坡地,土壤含水量普遍偏少,播种后出苗推迟,苗子纤细,不整齐;二是在薯块膨大中后期,雨量过分集中,不利于薯块的膨大。部分平地由于长时间积水,造成烂薯,影响产量;三是长时间的阴雨天气加之夏日持续高温,易造成马铃薯青枯病、早晚疫病、癌肿病等病害的发生,导致减产或无收。
4.交通、文化落后,农民素质较低马铃薯生产主要分布在二半山以上地区,生产者大多素质不高,接受科学种田能力差,基本处于掠夺式生产阶段,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制约了马铃薯单产的提高。同时交通运输极为不便,乡村公路一到雨季,几乎处于瘫痪状态,生产出的马铃薯不能变成商品和加工成成品,只能用作口粮和饲料,大大降低了马铃薯的经济价值。致使马铃薯产业恶性循环,农民不能尽快脱贫致富,制约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发展思路
山区马铃薯生产要想有大的突破,就要认真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和部分轮息地,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引进优良品种,实行规范性优化栽培。发展中、小型粗加工业,实行订单农业,创建名牌商品,实施品牌战略。
1.提高认识,政策支持 一是各级领导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认真搞好调查研究,合理规划和调整好马铃薯播种面积,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土地资源。二是要想富先修路。各级地方财政要增加投入,加速乡村公路的建设,实现乡乡、村村通公路。发展运输业,方便二半山区农副产品的流通。
2.引进外资,领办或创办加工业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引进外资和投资商,创办或领办马铃薯淀粉、酒精、粉丝、炸薯片等商品加工。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提高马铃薯产值和效益,促使农民脱贫致富。
3.提高农民文化素质,鼓励诚信生产和经营 提高农民思想觉悟,严格合同和订单农业,诚信生产和经营,营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是马铃薯产业化生产的基本保证。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教训,部分农民见利忘义,当商家效益好的时候就按合同如数提供;当商家价格略低于市场价时,就不按合同履行自己的义务,而是销往其它地方,使商家原料供不应求,生产加工无法正常运行,显得无可奈何。最后是扔下一堆废铁,欠上一身债,灰溜溜地走了。这样大大挫伤了投资商的积极性,损害了投资商的根本利益。而农民也因没有稳定的投资商和加工企业,生产出的马铃薯只能用作口粮或饲料,又回到了原始的生产状况。
4.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布局马铃薯生产 马铃薯零星分散种植,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不利于马铃薯的生产、加工和开发。要想将马铃薯产业做强做大,就必须统一思想,统一规划,成片集中种植,才利于马铃薯的生产、加工和开发。
5.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马铃薯生产除了搞好规划、成片集中种植外,还应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实行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才能获得高产稳产。
6.加速良种的更新换代,全面实行良种化 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通过相关部门立项和引进外资,加快良种的更新换代。积极引进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尽快选择出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加以普及和推广。
7.建立马铃薯良种提纯复壮和良种繁育基地 马铃薯是一种易感早、晚疫病、癌肿病等病的作物。感病后易造成品种退化,严重威胁着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因此,必须以县、乡为单位,建立马铃薯提纯复壮基地,发挥良种的增产作用。马铃薯是一种用种量大、运输保管困难的作物,必须建立一定规模的良种繁育基地。采用县繁、乡供、营销大户销售的办法:即原原种由县级相关部门统一组织生产繁殖,特别是现在的马铃薯脱毒种,应尽快建立温室或简易网室,培育繁殖原原种,为各乡镇提供种源;原种由乡镇生产基地统一生产供种;一级种则由营销大户统一组织销售。
8.良种良法,规范化种植 全面实现规范化种植是夺取马铃薯高产稳产的基本保证。因此,必须实行规范化种植,采取高厢垄作,或是双行垄作,合理施肥,施足底肥。严禁刀耕火种并杜绝随犁沟播种,确保种植密度,以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