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蔺赶黄草人工栽培技术
2010-08-15
赶黄草,学名扯根草,为虎耳草科,扯根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赶黄草为四川省古蔺县主产之道地药材,主要分布在我县境内海拔1000m左右乌蒙山区,生长在低畦,潮湿地带。赶黄草始载于明代《救荒本草》,具有清热、退黄、除湿、活血散淤、利尿清肿等功效,是民间治疗肝病的验方。古蔺医药科技人员通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完成了赶黄草由原来的治肝验方为治疗肝病的中成药——肝苏片、肝苏冲剂等系列产品,并获全国星火计划金奖。以赶黄草为原料研制的治肝药物获批准后,靠田边、沟边零星野生的赶黄草就远远不能满足批量生产的需求。广大科技人员通过多年努力,现已探索出赶黄草人工高产栽培技术。
通过多年的观察,赶黄草适宜在海拔800m以上,水源有保证,光照条件较好,土壤肥沃的中性水稻田中生长。
一、选种
赶黄草尚未发现多个品种,在选种上,只是筛选植株健壮、无病变、长势良好的赶黄草作为留种植株。留种植株一般要比正常收获赶黄草迟收获20~30天,种子才能完全成熟。一般在当年11月中旬收获,收获后将赶黄草晒干,切忌烘炕。赶黄草种子比较细小,将赶黄草放在地膜上轻拍,种子就可完全脱落在地膜上。然后,除去杂质,晒干,用布袋装好,存放在干燥处即可。
二、培育壮苗
因赶黄草种子比较细小,前期长势比较慢。为了保证按时移栽和收获,应提前育苗,一般育苗时间应在2月下旬为宜。
1.晒种,浸种 每种1亩赶黄草需种25g。育苗前先将种子放在太阳光下晒1~2天,然后,清洗干净后用清水泡种6~8小时,再用“适乐时”浸泡6~8小时。风干后与10倍细砂反复多次拌种,基本拌匀后播种。
2.苗床 每亩赶黄草需10m2苗床。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肥沃、排水方便的冬水田作苗床。将冬水田犁耙、整平,按1.8m开厢,做成净厢面1.4m,沟宽40cm、沟深20cm的地上式苗床,厢沟相通,厢面上无积水。厢面整平后,10m2苗床用50kg猪粪、5kg磷肥混匀施在厢面,晾3~5天即可播种。
3.播种 将拌匀的种子,均匀的播在厢面上,然后用竹块起拱盖膜。
4.苗床管理
(1)温度 播后至出苗10天加盖地膜保温,温度控制在15℃以内。一般在2叶时特别注意,温度过高,要敞膜降温;4叶左右通风炼苗,膜内温度控制在20℃以内。
(2)水分 播种至出苗,一般不浇水,但需保持沟内有水,水不上厢,勤检查。当发现秧苗卷叶时,将厢沟水关深,让水在厢面上跑一次,但厢面上不能长期积水。
(3)追肥 4叶时,选择阴天或晴天下午5点以后,10m2用清粪水50kg、尿素25g混匀撒在苗床上,施肥后不能立即盖膜,防止烧苗。
(4)匀苗 当健壮秧苗进入4叶时,进行一次匀苗。把弱苗和密度大的苗匀掉,以4cm见方1株即可。
三、适时早栽,规范管理
1.适时栽播和栽足基本苗是保证赶黄草高产的关键
(1)适时移栽 最佳移栽期是4月中旬,这个时期的平均气温15~18℃,降雨量40~50mm,月日照100~150小时左右,非常有利于赶黄草的成活生长。移栽过早,气温不足,将延长移栽到返青的时间,遇低温容易冻死秧苗;移栽过晚,影响赶黄草的正常生长。
(2)合理密植 亩基本苗应该保持4万株左右,过多或过少都将影响产量。田整好后,施足底肥,每亩施农家肥250kg、不含氯的复合肥50kg。然后,按1.6m左右开厢,以16cm×23cm或20cm×26cm的规格移栽,每窝栽2~3株。
(3)及时灌溉 赶黄草移栽到成活约需7~10天。成活后随着气温的回升,赶黄草新根生长比较旺盛,对温度要求逐步增高。在成活后,应保持田块浅水。水源条件好的地区,可只留厢沟的水,增加地温,促进赶黄草生长。
2.加强病虫害防治 赶黄草的生长旺盛期,也是易感病期。主要病害有白粉病、尖叶枯;虫害主要有螨虫、蚜虫等。发生病虫害的时间集中在6~7月,在这个时期应勤检查,发现病虫害及时治疗。白粉病用世高1000~1500倍药液防治,尖叶枯用爱苗或好力克1000~1500倍药液防治;蚜虫用艾美乐1000~1500倍药液防治,螨虫用螨危1000倍药液防治。
3.及时除草 7~8月份是赶黄草生长鼎顶盛期。随着赶黄草长至1.5m左右高的时候,遇风容易产生倒伏,倒伏后遇水很快就会腐烂。为防止赶黄草被风吹倒,在赶黄草长至1.2m左右高时,人在厢沟内,以厢为单位,将厢边那一行赶黄草的根部踩向厢中倾斜,两个厢边的赶黄草都向中间倾斜。使每厢赶黄草内形成一个人字形,一般的风就不会把赶黄草吹倒,也不影响赶黄草的产量和质量。
四、适时收割
赶黄草的最佳收割时期是盛花期至初果期,这个时期是赶黄草药用成分最多最好的时期,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中、上旬。这段时间多有低温秋绵雨天气,不利收获。赶黄草收割一定要避开低温秋绵雨天气,选择晴天。收获时离地3~5cm收割,放在田边晒2~3天,背回家晒干或烘干即可。收获后要随时多注意天气变化,一旦被雨淋湿,赶黄草的颜色和内在质量都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影响药材质量,影响药农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