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继续强化技术研究与集成加速推广四川水稻机插秧

2010-08-15包国芳赵志福

四川农业科技 2010年1期
关键词:科研院所四川农户

□包国芳 赵志福 姚 雄

为提高四川水稻综合生产能力,降低水稻生产成本,增加种稻比较效益,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并保障我国西部粮食安全,在国家暨四川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四川省三百工程、四川省育种攻关、水稻高产创建、成都市优质稻示范等项目支撑下,四川省自2005年起,重点研究和示范水稻机插秧技术,在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密切配合及农机、农技、科教等部门协同努力下,取得了可喜成绩。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省机插秧面积达到17万余亩。郫县作为“丰粮工程”成都市唯一的核心区代表重点实施项目任务,2008年经专家验收,机插秧的高产典型亩产达到749.3kg。前作为蔬菜的早茬田,机插秧平均亩产为646.6kg,较全县平均亩产(569kg)增产 77.6kg,亩增产率为 13.6%。2009年受不利气候影响,机插秧的验收高产典型亩产为699.7kg。近5年的生产实践表明,机插秧虽具有明显的节本增效优势,但要加快其推广速度,扩大其应用面积,尚需进一步强化瓶颈技术攻关和推广机制探索。本文立足于四川近年机插秧研究与在郫县的推广实践,从思想认识、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及农作制度等方面分析了机插秧的难点,并从技术研究和推广层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加速四川水稻生产机械化。

一、四川机插水稻发展的难点

1.思想认识不足 四川既有平原,又有丘陵和山区,受传统稻作技术影响,多数地区的基层干部和群众尚未充分认识水稻机插秧的优势,而继续沿用常规手插或一般抛栽技术。2009年7月13~19日,笔者在成都市郫县古城镇、德源镇和唐元镇随机选择了200户农户,进行机插秧生产调研。结果是其中15%的农户认为:机插秧在四川这样复杂的地理条件和农作制度下大面积推广的可能性较小,应主推其它栽培技术;20%的农户认为:机插秧在四川大面积推广,需要很长的时间,短期内不会实现;65%的农户认为:只要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含合作社)、农户充分联合,继续增加资金投入,在不久的将来,机插秧会成为四川稻作的主推技术之一。从调研情况来看,稻作水平相对较高的川西平原尚有35%的农户对机插秧的信心不足,因此,有必要加强水稻机插秧技术的宣传和普及,特别是针对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相对较差的川中丘陵区和盆周山区。

2.自然条件限制 四川地处西南内陆,幅员面积48.5万km2,占全国的5.1%,居第五位。境内东部为盆地,西南为山地,西部为高山峡谷高原,平坝占7.84%,丘陵占 10.06%,高原占 32.08%,山地占49.44%,水面占0.58%。2007年末,常住人口8127万人,其中乡村人口5233.8万;耕地 394.59万 hm2,其中水田 208.58万 hm2,旱地 186.01万 hm2,人均耕地447m2;耕地有效灌面250万hm2,占耕地的63.3%,其中旱涝保收面积172.96万 hm2,占耕地的43.8%。从四川自然地理条件看,丘陵和山地占59.5%,其稻田多为冬水闲田,呈梯田状零散分布,机插秧难度大;仅川西平原和攀西地区两个重要商品粮基地具备全面推广机插秧技术的地理条件。

3.经济基础薄弱 虽然四川属于我国西部省区经济实力较强的省份,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较为突出,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的资源和环境约束较大,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还很艰巨,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特别是近几年来,四川相继遭受了特大干旱和地震灾害,给四川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在2006年发生的川渝特大旱灾,持续时间达40~70天,作物成灾面积近333.33万hm2,绝收面积达33.33万 hm2。因此,从四川经济现状来看,发展农业特别是水稻机插秧的经济基础仍较薄弱。

4.农作制度复杂 四川盆地属于典型的水旱两熟兼旱三熟区,属中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15~18℃,≥0℃积温为5 000~6 000℃,无霜期280~320天,年降水量950~1 200mm,东部多伏旱,西部多春旱,属两熟有余、三熟不足的气候。对稻田而言,典型的农作制度有:小麦(油菜)/水稻一年两熟制,蔬菜/水稻一年两熟制及部分双季稻、再生稻。其中,具有机插技术推广优势的川西平原,稻田主要以小麦和油菜为前作。水稻常规抛栽秧龄一般大于45天,在机插秧条件下,由于大田备耕和农机衔接等不可预料的推迟,常导致水稻秧龄延长为40~50天,四川大面积的一年两熟稻田的水稻成为长龄机插,而长龄机插则加剧了农机作业要求小苗和农艺要求大苗移栽的矛盾,其秧苗素质不适应农机作业要求,机械作业质量低,秧苗植伤重,导致返青生长慢,极大地限制了水稻单产和总产的提高,也严重阻碍了机插秧技术的推广。

二、四川机插水稻发展的对策

1.组建机插秧合作社,集中进行育插秧 四川水稻机插秧的发展面临两个重要难题:一是由谁育插秧,二是如何育插秧。根据四川稻作实际及郫县近年的机插秧实践,机插水稻的育插秧有以下3种形式:①由农户分散育秧,再由农机合作社统一插秧;②开展工厂化育秧,再由农机合作社统一插秧;③直接由合作社统一育插秧。笔者认为,第一种方式不但难以保证秧苗质量,还可能增加育秧和插秧成本;第二种方式尽管在国外具有明显优势,但在国内特别是四川省尚不具备相应的经济、科技等条件;第三种方式将是今后的主要推广模式,它可以较好地解决机插水稻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育秧问题,也便于合作社统筹安排插秧环节。因此,建议在有条件的地区进一步培育、壮大机插秧合作社,提高育秧和插秧技能,实现机插水稻面积和单产的新突破。

2.实行“土地小集中”,优化作物布局土地分散、农作制度复杂是四川机插水稻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因此,四川机插水稻的发展要与新农村建设、土地综合治理、农业综合开发以及作物布局相结合,实行“土地小集中”,以利于实现规模化机插秧,降低育秧和插秧成本。所谓“土地小集中”,就是某个地区在优化了作物布局后,由生产专业合作社联合农户,实现土地连片经营,从而减少劳动力单个投入。以成都市郫县为例,优化作物布局和“土地小集中”后,该县安德镇、德源镇和古城镇均分别实现了规模化的小麦(油菜)—水稻和蔬菜—水稻复种轮作,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十分明显。因此,实行“土地小集中”,优化作物布局将为机插水稻高效推广提供切实保障。

3.加强插秧机研制与配套农艺技术研究 目前,四川现有的插秧机械都是从国内外引进,如东洋PF455S型手扶式插秧机、洋马 VP4C、VP6C、VP8D和碧浪2ZG630A型高速乘坐式插秧机。这些插秧机是我国机插水稻的主要机型,较为适宜平原地区作业,但购置和维护成本较高。四川丘陵和山地占59.5%,其稻田多为冬水闲田,呈梯田状零散分布,因此,如何研制并示范轻简、高效、廉价的播种机及插秧机有待于进一步农业机械科研院所的进一步努力。同时,四川机插水稻的农机与农艺还不能密切配套,对不同生态区、不同农作制度下的轻简、高效的育、插秧和高产管理技术缺乏深入研究,极大地限制了机插水稻的高效推广。因此,从农艺角度看,笔者建议,四川机插秧研究当前应重点围绕小麦(油菜)茬两季田地区的机插水稻生长特点、高产稳产机理及途径、轻简高效育插秧技术、肥水调控技术等方面展开。近3年来,四川农业大学等针对上述技术做了相应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但在某些关键技术如品种鉴选、肥水运筹、栽插规格、栽插深度及如何延长秧苗秧龄弹性,促进返青生长等方面仍需深入研究,并急需高效集成现有研究成果,进行适度规模的示范。

4.进一步探索机插秧技术的推广模式 在四川,机插秧的高效推广应主要考虑3个问题:一是推广体系,二是推广方式,三是推广模式。在推广体系建设方面,经过多年的改革与调整,且受“全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试点”项目的辐射影响,四川已取得显著的进步。在推广方式方面,以水稻专家大院为载体,“网络进农家、板报进村社、专家进田间、科技进头脑”的四进技术立体传播方式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推广模式方面,则出现了“政府+科研院所+基地”、“政府+科研院所 +企业+基地”等多种形式。笔者认为,为凝聚公益性和社会性两股力量,进一步提高技术到位率、土地产出率、成果贡献率,四川机插水稻的推广可尝试“政府+科研院所+农产品企业(含合作社)+科技转化中介企业+基地(农户)”的新模式。其中,政府主要起政策引导作用,科研院所起技术支撑作用,农产品企业(含合作社)起资金扶持和销售作用,科技转化中介企业起技术转化作用。此外,在推广力量上,四川五大稻作区域的机插水稻发展需要农机、农技部门的协同努力,而川西平原将起到极为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四川农户
A gift I treasure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2010年全国农机科研院所长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