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非作家库切作品中的人性主题

2010-08-15周波澜

关键词:种族隔离库切白人

周波澜

(中北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南非作家库切作品中的人性主题

周波澜

(中北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南非小说家库切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对人性的探讨和追问是库切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库切在其小说中对人性的探讨并非一般意义上对人性善恶本质的讨论,而是对新南非制度下种种扭曲和变异的人性的探求、声讨和追问,实质上是对南非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制度的痛斥和批驳。

人性;扭曲;种族隔离制度

一、引言

人性即人类的社会属性。所谓人性是指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的总和。人类的生活方式不同于其他动物,人类不同于动物的生活习性便是人性。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人类有自己的社会活动,而在社会活动中人类有自己的尊严和一定的道德标准。南非小说家库切在其作品中对人性做了分析和追问。库切是南非著名的白人小说家和评论家,是200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在他的小说中,把南非社会从种族独裁政治到后殖民主义和后种族隔离制度这一特殊历史载入史册。在评价作者的写作才能时,瑞典皇家学院特别强调了他对“西方残酷的理想主义和西方文明中的伪道德的无情批判”(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这是一条带有国际政治语调的评价。很明显,它的意义远非停留在文学或文化的领域,而是超出文化内涵,带有一定的政治意味。授奖词中还这样写道:“在决定性的时刻,小说的主人公却萎缩不前、无动于衷,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但是被动或是无动于衷并不仅仅是吞噬个性的阴霾,它同时也是人类反对剥削和压迫的最后一根稻草,当现实使他们意识到他们所做的任何反抗都无济于事的时候。”(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而这种现实指的正是南非的政治现实。

人性属于历史范畴,人性与历史不可分割。我们把人性放在历史舞台上加以讨论,即历史中的人性或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特定人性表现。由此,我们看出库切对人性的探讨并非一般意义上对人性善恶的讨论,而是对新南非制度下种种扭曲和变异的人性的分析和追问,其实质是对南非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制度的痛斥和批驳,带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正如一位作家所说的:人性的耻辱在历史中得以体现和证明;而人性的光辉则来自其与历史的生生不息,来自于人类对自己所作所为的反思。

二、人性主题

作家库切从深刻的人性角度去探讨种族隔离制度下的南非社会。他所涉及的领域是文学界很受欢迎和认可的领域,并推动和挑战作品的主人公去面对非常艰难且让人难以宽恕的外部世界。一般来说,库切的小说有这样的共同特点:小说语言简洁流畅却又会使人烦躁不安;看似简单却寓意深刻;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反响深刻。乍一读,读者会觉得是一篇语言优美、加工细致的小说,但慢慢品味就会感觉到优美的语言中蕴含着许多尖酸刻薄和讽刺之意。小说的作者对南非社会或更确切地说是南非社会中人类生活境况的讽刺都体现在他的主人公怎样面对和应付纷繁复杂又令人痛苦的生活环境中:半自传体小说《青春》中主人公的反叛和急躁;《铁器时代》中老妇人的天真幻想及对自身年龄、白人身份及孤独的极度敏感;《耻》的主人公卢里被欲望所支配,这又象征着南非社会充满暴力、谋杀和强奸的内部战争的两败俱伤;《伊丽莎白》中主人公面对着物质生活和文化沙漠、罪恶等生活中的诸多方面。此外,在《等待野蛮人》中库切用短短150多页的篇幅向我们赤裸裸地展示了人性当中最最邪恶的一面:用暴力对待自己的同伴。作者库切能够通过小说的字里行间深入到人类生活状况的最深最敏感之处。作家通过小说明确地告诉读者:强者为王,败者为寇。野蛮是强者的特权。任何对人类道德准则感兴趣的读者都应当反复阅读此篇小说。在此种意义上,库切的作品代表着强有力的战斗。他以复杂而老练的文学形式让读者回味无穷,迫使读者去追问自己原有的道德准则和世界观。也正因为此,库切受到全世界批评家和出版商的大量指责和责难。

在诺贝尔奖授奖词中对库切有这样的评价:“被动、消极不仅仅是吞噬个性的阴霾,也是人类通过被迫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反抗压迫和剥削秩序的最后手段。也正是对软弱、失败的探索中,库切抓住了人类人性的神圣之火。”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库切往往把主人公的政治意识、政治觉醒和性欲的激活联系起来。在他的自传体小说《童年》中,少年库切对男女的肉体之美非常敏感,而且他有自己对完美人类肉体的模糊想法。当天看到那种完美的人类肉体时,他的身体内部战栗了,好像天地间突然划开一个口子,而他正在坠落的边缘。他饱受边缘挣扎之苦却不能自拔。在所有的孩子当中,只有他的性欲之流在身体中涌动;在童年所有的天真无邪和正常状态之下,他是唯一一个有欲望的。这一点有很强的象征意味。正如库切所说:所有的天真无邪和正常状态包含了南非社会自身的令人难以忍受的偏狭性。《童年》向我们展示并表明了,羞耻,欲望、离间等等这些最最基本的公民价值观念或许就是所谓的政治人性的唯一源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库切通过自己的小说向我们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那种看似对压迫的消极反抗和投降,在事实上也许正是对非正义的一种有力的反抗。尽管我们并非身处南非,但凭借我们对在南非土地上过去所发生的一切的了解,足可以使我们领悟到库切所要向我们展示的南非民族的灵魂。也正因为作者的真正意图是通过自己的作品和努力来解放我们的头脑,我们因此没有理由借口非亲身经历就否定我们对作品中那些象征和比喻的理解。到此,读者还会有这样的疑问:是否所有的南非人都必须通过被迫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反抗剥削和压迫呢?这也是作者留给我们去思考的一个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处于水深火热的生存状况几乎是库切所有小说的主题,不管主人公是处在种族隔离制度的旧南非,还是深受这一制度余殃之苦的新南非,所有的主人公都必须设法承受自己所遭遇的危险的生存境遇、历史的残酷野蛮以及无处不在的暴力。总之,在库切的小说中,人性成为了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在精神意义上,还是在社会意义上。

三、结束语

库切对人性的分析并非一般意义上对人性善恶本质的表现,而是对人性的扭曲、挣扎以及人性的丧失等方面的深刻揭示。作者把人性放在南非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观照。小说主人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尊严的丧失、道德困境以及人际关系的冷漠都集中展示了当代南非社会的人性畸态。因此可以说,库切对人性的探索和分析实质上是对南非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制度的痛斥。库切笔下扭曲的人性是南非社会现实的一个缩影。另一方面,库切的视线并没有停留在南非社会本身。小说所设置的故事背景是种族隔离制度废除之后的南非社会;小说所展示的是南非社会在新的社会制度下白人和黑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这一新的社会制度下,无论白人和黑人都面临着文化认同和身份界定的问题。种族隔离制度在南非白人和黑人的心灵上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库切正是以这样的背景和这样的人物强调了问题的普遍性,即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制度不只在南非存在,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捕捉到它的影子。因此,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下暴力冲突和矛盾做了充分反映的库切小说,超出了种族、地域和社会的界限,而具有世界性的意义。此外,对白人人性的探讨是库切人性探索的焦点。而库切似乎更关心白人种族在失去一切特权和优势地位之后的生存困境。事实上,库切正是通过对白人人性和命运的描写,以揭示历史的作用,从而阐明人性和历史的不可分割以及人不能逃避历史而应直面历史这一主题。

[1]董之林.读南非作家J.M.库切的小说《耻》[J].当代文坛,2005(1):98-102

[2](南非)库 切,张冲,郭整风译.耻[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3](南非)库 切,文敏译.待野蛮人[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

[4](南非)库 切,邹海仑译.迈克尔的生活和时代[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

[5](南非)库 切,北塔译.伊丽莎白·科丝特洛:八堂课[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

[6]Coetzee,J.M.Age of Iron[M].London:Secker&Warburg,1990.

[7]Coetzee,J.M.,Disgrace[M].London:Vintage,1999.

[8]Coetzee,J.M.Boyhood:Scenes froMProvincial Life[M].London:Secker&Warburg,1997.

[9]Coetzee,J.M,Youth[M].London:Secker&Warburg,2002.

Theme of Humanity in Coetzee’sNovels

ZHOU Bo-la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S hanxi,030051)

This paper tries to expound on Coetzee’s discussion and exploration of humanity in his novels.The theme of humanity is one of the main themes in Coetzee’s novels.The writer of this paper thinks that Coetzee’s exploration of humanity is not the discussion in its normal sense.It is the discussion and the questioning of all sorts of distorted and alienated humanity in the post—apartheid South AfricAand in fact it is the criticisMand denouncementof South Africa’s colonialisMand the policy of apartheid.

humanity;distortion;policy of Apartheid

I106.4

A

〔编辑 裴兴荣〕

1674-0882(2010)06-0054-02

2010-06-28

中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10Y010)

周波澜(1978-),女,山西大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猜你喜欢

种族隔离库切白人
库切《耻》中的空间政治书写
复魅与拯救:库切“耶稣三部曲”的现代性危机和后世俗希望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库切《耻》中的凝视之耻
有“情”之士的无“情”之作:库切的卡鲁情怀与文学生产
新西兰杀戮事件凸显白人极端主义在全球影响之广
Green Book wins over Chinese audiences
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是他剪辑的!
浅析导演斯派克?李的纪录手法
南非白人政府在非洲人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1948~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