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风后发热辨证施护

2010-08-15刘耀东王志强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年3期
关键词:汤加减中风体温

刘耀东,王志强

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其发生率、致残率、病死率均很高,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给患者造成身体痛苦[1]。中风后发热是最常见的合并症,笔者 2003年—2007年采用辨证施治中风后发热,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5例中风发热患者均为住院病例,经颅脑CT确诊,在发病后出现持续性发热,体温 >37.5℃。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 48例,其中男 34例,女 14例,年龄 48~84岁。其中缺血性中风 16例,出血性中风 32例;对照组 47例,男 26例,女 21例,年龄 45~84岁。其中缺血性中风 15例,出血性中风 32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具有均衡性。

1.2 治疗方法

1.2.1 两组患者均给予控制血压,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抗生素应用,昏迷者留置胃管等。脑出血患者给予常规降颅压,脑梗死患者给予抗凝改善循环。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发热的一般护理,如注意休息,室内保持空气对流,饮食宜清淡,观察体温、脉搏、舌苔、出汗情况,早晚做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

1.2.2 对照组:给予物理降温,复方氨基比林针肌肉注射,应用消炎痛栓塞肛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辨证施治措施。 (1)表寒证:证见恶寒重,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流涕,苔薄白,脉浮紧。可选用具辛温解表作用的桂枝汤加减,因辛散走表,有助疏邪透达,服药后可给于热粥以助气,或稍加衣被以助微微汗出,引邪外出,此时少用甘腻酸之品,如山楂等,因甘腻酸敛易留邪。 (2)表热证:证见恶寒轻,发热重,咽痛口干,咳嗽,汗出不解,皮肤烧热,潮红,舌红,苔薄黄,脉数,可选用具辛凉解表作用的银翘散加减,护理应注意汗出不宜太过,应多饮清凉饮料如果汁、西瓜汁等。(3)湿热证:发热不退,头重如裹,头痛胸闷,全身关节痛,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缓。可选用具清热祛湿作用的霍朴夏苓汤加减,因湿性黏滞不去,不宜骤解,应以芳香化浊、清热化湿为主,使湿热之邪透达于表,饮食宜素淡,流质。 (4)阳明经热证身热,汗出,恶热,神昏,谵语,口渴烦躁,舌质红,苔黄,脉洪大,可选用具清气分热作用的白虎汤加减,护理人员可选用中药灌肠,配合针灸百会、太阳、曲池、风池或十宣放血,以助退热,因热盛汗多伤津耗气,不可再发汗退热,应多饮水或果汁。(5)阳明腑热证:日脯潮热,汗出而热不退,大便秘结,腹满,疼痛拒按,舌苔黄或叫黄旗芒刺,脉沉数有力,因燥屎内结,腑气不通,里热蒸腾所致。可选用具通腑泄热作用的承气汤加减,护理应冰水及中药灌肠,荡涤燥结,通便泻火。(6)热入营血:高热不退,午后更甚,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少,脉细数。可应用牛黄解毒丸、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清热解毒、凉血开窍,此时病情较重,可针刺合谷或十宣放血以助热退,但应注意避免直接吹风,大汗出后尤忌吹风,伤阴者可给于果汁、芦根汁等。(7)内伤发热多见低热,若五心烦热,盗汗者为阴虚;可用六味地黄汤加减,若少气无力,自汗,体倦,唇淡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若唇紫,舌有淤斑,脉涩者为血淤发热可用血腑逐瘀汤加减,若饮食不节,纳呆腹胀,嗳腐吞酸,苔腻,脉滑者为食积发热,可用保和丸加减。内伤发热多为体虚之象[2],治疗常用扶正为主的清热法,饮食宜营养丰富之易消化食物。以上方法 7d为一疗程,一疗程后评定疗效。

1.3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高热症诊疗规范》。显效:用药 48~72h内体温降至正常或下降 2~3℃,意识渐清,生命体征稳定;好转:用药 48~72h内体温下降 2~3℃,意识渐清,生命体征稳定;无效:用药 48~72h内体温无下降 (>39℃),意识不能转清或病情加重。显效与好转计为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组显效 28例 (58.33%),好转 17例 (33.41%),无效 3例 (6.25%),总有效率 93.75%;对照组显效 10例(21.27)%,好转 19例 (40.42%),无效 18例 (38.29%),总有效率 61.7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5例因用各种物理降温及各种发汗的退热法,出汗太过,伤其正气,继发中风加重。

3 讨论

中医认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紊乱时引起火热内生,痰瘀互阻是导致中风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痰浊内生,郁而化热化火;另一方面火热炼津成痰,加重痰瘀之症,故痰瘀火邪是导致中风的主要原因[3],发热又是风火痰瘀致中风的一种临床表现,火为阳邪,其性上炎,扰乱神明,出现神昏;热毒炽盛窜入营气,陷入心包引动肝风则抽搐;热邪内郁,外遏卫气,正邪相争则头痛恶寒无汗;邪热犯胃,胃失和降则便秘腹胀等。不同的病症,可出现不同热型、舌苔和脉象,故应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辨证论治,辨证施护,中病即止,不可汗之太过,现代医学常用予物理降温,复方氨基比林针肌肉注射,应用消炎痛栓塞肛等虽然退热效果好,在临床中常因出汗过多,导致血容量不足,诱发症状加重或再次梗死。所以中风后发热病机复杂,兼挟或并发症亦多,应以辩证为主,抓住本质,恰到治疗,就会受到满意效果。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

2 邓铁涛,郭振球.中医诊断学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52-157.

3 周庆博.中风热毒论 [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3):176.

猜你喜欢

汤加减中风体温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靖眩汤加减治疗梅尼埃病临证心得
Modified Gexiazhuyu decoction (膈下逐瘀汤加减方) alleviates chronic salpingitis via p38 signaling pathway
自拟消银汤加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观察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