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命名”的成果研究

2010-08-15李倍雷徐立伟

关键词:命名艺术作品精品

李倍雷,徐立伟

(大连大学艺术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622)

“艺术命名”的成果研究

李倍雷,徐立伟

(大连大学艺术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622)

艺术命名的成果形式为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理论文献。按照符号学的理论对艺术命名成果的内涵进行阐释,艺术命名的成果具有作为文化符号和材质符号的特质。同时,艺术精品和艺术经典在学理上的区分,其实质在于时效性和历史性的差异。

艺术命名;符号学;艺术精品;艺术经典

一、“艺术命名”的成果形式

艺术命名是认定人类精神活动结果。艺术命名主要依据的是作为“精神活动结果”的艺术的物质存在形态。作为艺术命名的成果,主要是发现和创造新的艺术形态。进入当代文化语境,后现代艺术形态的出现,使艺术史论家对艺术的命名发生了新的变化。

第一,艺术命名的成果首先体现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例如“架下艺术”。一般把传统的艺术形态叫做架上艺术,主要因为传统艺术都是在架上完成的。所谓“架上”就是传统的艺术创作无论油画还是雕塑,艺术家都在油画架或雕塑架上面制作完成。这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创作方式,故此,当今人们把“架上”用来代替传统艺术的称谓。因此,把现代以来的区别于传统艺术的新艺术形态叫做架下艺术,主要是后现代艺术。这是由于新的艺术形态脱离了传统艺术的形态和存在方式。比如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等形态,都不是在架上完成的,生成的方式也不同于传统艺术形态的方式。

在传统的艺术知识系统中的很多艺术种类,不断地被新的艺术形态所超越和颠覆,这些新的艺术形态有的是在传统艺术基础上发生变异的,有的是传统艺术中未曾有过的艺术形态。因此,传统艺术知识系统是无法将其命名和认知的。那么,对新的艺术形态就需要有艺术的命名。以便补充和延伸艺术史的知识系统,使艺术史论家和艺术研究者便于研究新的艺术形态。新的艺术形态命名依据艺术的表现方式、材料、形态等进行归类。今天我们看见的或听见的“装置艺术”、“波普艺术”、“大地艺术”、“行为艺术”、“包裹艺术”、“影像艺术”等等,都是依据新的艺术形态的表现方式、存在方式以及材料等命名的。“架上”与“架下”这些二元对立标准模式为传统艺术和非传统艺术划出一道分界。从而使“架上艺术”带着正宗文化的姿态,与非传统的装置、行为、影像艺术等非传统艺术区别开来。这种命名的成果就是,既保护了传统艺术,也认可了新的艺术形态。

第二,艺术命名的成果还包括大批的艺术理论文献成果。这些文献构建了艺术史的发展,并且通过对新的艺术形式的命名,丰富了艺术的形态,证明了艺术是变化的、可发展的。例如对“当代艺术”中架上和非架上的认知,就是对当代艺术的命名成果。当代“架上艺术”的主要特点是:首先,艺术家大都受过专业性的学院式教育,并深度地崇尚架上艺术的创作方式。其次,他们注重个体体验,反感机械复制,并且珍视架上艺术所体现的个人风格,作为手工制品的精神成果。非架上艺术,是相对于架上艺术而言的,即是走出传统的架上创作的艺术。如当下的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包裹艺术等。当艺术离开了“架”,是一种对传统艺术方式的解构。非架上艺术的特点首先是拉近了艺术和生活、大众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下盛行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思潮。不仅如此,非架上艺术则更拓宽了艺术的范畴,艺术不再被匡定为手工制品,不再力图展现个人风格,甚至不必需要传统材质,一切皆可为艺术。还有,非架上艺术有明显的去除中心主义的意味,艺术的形式和内容不再为中心地位而苦苦博弈,艺术可以是形式的也可以是内容的。

传统的架上艺术有其衡定的精神内指,是“当代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装置、行为、影像等非架上传统艺术较之架上艺术同样有着广阔的创造空间,他们注重对文化观念、艺术观念的表达,对传统的艺术形式的中心主义进行解构。“进行由架上到架下”是创作媒介的拓展,由艺术馆到“大地”是艺术空间的拓展,由手工制品到后现代的拼贴、复制等装置艺术,是原有艺术概念的拓展。通过对这些艺术形态的艺术命名,为艺术的创造提供了无限新的可能。艺术所借助的媒介无处不在,真正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家,在“架上”、“架下”之间可上可下,艺术命名的成果是艺术史的构架和艺术形态的丰富。

二、“艺术命名”的成果内涵

任何被命名的艺术都是有一定含义的。对“艺术命名”的成果内涵的阐释,可以从艺术作品入手,对其进行观照。而对于艺术作品的内涵,有多种解读方式。最常见的是“图像学”。图像学研究方法以帕诺夫斯基和贡布里希为代表。前者注重“历史的重构”,后者注重“方案的重建”。帕诺夫斯基把艺术置入历史逻辑中研究艺术的内涵,因此当我们今天对历史中的作品进行欣赏或解释时,必然有一个让我们自身的精神重新参与艺术和重新创造艺术的过程,这就使我们超越作品本身而获得意义的诠释。贡布里希则认为艺术作品形成的方案被历史遮蔽了,要解读艺术作品的意图就需要还原艺术作品的初始状态,也就是要重建被遮蔽的方案。通过重建遮蔽方案,解释艺术品所再现的故事,并在故事中阐释作品全部的含义。这是图像学阐释艺术意义的基本方法。

当然,通行的还有符号学的阐释方法。符号学首先把艺术作品当作文化符号看待。通过对符号的解读,阐释不同文化观念的艺术作品,实际就是对艺术作品这种文化符号的一种观照。批评家也指出:“艺术文化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与严格的符号学问题保持同质,并且不能回避其中蕴含的所有方法论结果。”[1]例如中国“书法艺术”——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并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一方面书法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对书法的艺术的分析,实际上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解读。将文化观念,个人情感融汇于丹青之上的艺术作品,对其精神的把握就是对其文化的理解。这是中国特有的艺术门类,在一定程度上,飘洒俊逸的书法作品不但代表了中华文化审美观念,也体现了中国文人的文化品格。书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文化符号之一。例如颜真卿的《祭侄稿》。这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75年),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这部作品以“情”入字,“藏愤激于悲痛之中”,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力度强烈地震撼着人们,使整部书法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形式独异,构成了传志述心,情感表达的优秀范例。[2]当然,也可以看出,将情感融于书法作品,是中国独有的艺术特点,“书法”艺术作为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也是一种中国的文化符号。

艺术作品其次是一种材质符号。不同材料所呈现的艺术语言不同;这种差异性的艺术语言,是艺术作品内涵的核心之一。例如,现代艺术中选用的现代材料,这种材质通过体现出现代语言的特征,来反映艺术作品的内涵。卡西尔指出:“艺术家选择实在的某一方面,但这种选择过程同时也就是客观化的过程。当我们进入了它的透镜,我们就不得不以他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仿佛就像我们以前从未从这种特殊的方面来观察过这世界似的。”[3]由此可见,艺术家对材质的选择与作品的内涵是关系密切的。例如当代艺术的经典之作,徐冰的《文化动物》:1993年,旅美中国艺术家徐冰的《文化动物》在北京的翰墨艺术厅展示,作品的内容就是两只发情的猪被关在书籍满地的栅栏里。那只公猪身上印满了拉丁文字母,母猪身上印满了汉字,公猪与母猪在发情期相遇,动物性本能被充分激发后,公猪踩着地上各种书籍拼命追逐母猪,然后心安理得地趴在母猪身上进行交配。关于《文化动物》的材质选择,徐冰曾写过一篇名为《养猪问答》的文字,在这片文章中,徐冰谈到了有关“猪的选择”,他说:“猪的选择:需种猪,以250至300斤,白色,皮细、毛稀的为佳。品种以美国大约克猪(父系)与中国长白猪(母系)的第一代杂优猪,中畜白猪一系为佳。此品种身兼东西种系理想基因,生理机能强,产仔数高(12头),瘦肉率高(62%),符合当代生活趋势。”[4]当然,在接下来发生的艺术阐释中,人们对于作为艺术材质的“猪”的讨论,进入了一个高潮,人们解读出了西方文化入侵东方文化(公猪入侵母猪),以及文明进程中文化的交合是对知识本身的藐视(踩在书籍上性交)。人们也从这个作品中清晰地看出,材质符号对艺术作品内涵的呈现。

三、“精品”与“经典”之辨

“艺术精品”与“艺术经典”都是艺术命名的艺术作品。但他们之间却不尽相同。精品是“即时性”命名艺术,它是某个时期打造的优秀艺术作品,可能在当时是精品,但在历史过程中可能会褪去精品的特质;而经典则是历史性的命名艺术,它是在历史中积淀下来的、经久不衰的艺术品。

历代艺术创作可能都与一定的时代紧密相关。在某一个时代或某个阶段,创作的某个艺术作品,满足一定时间性的需要,正如我们现在常被要求要创作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品艺术。简单地说,精品意识是时代性的,正因为如此,也受时代的局限。一旦艺术受到时代的局限,就会限制艺术家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状态或心态。也许这样的作品在当时可能是精品,毕竟是为某个时代而创作,满足了当时人们对艺术的基本需求。比如2009年春晚的小品《不差钱》引起了观众的浓厚兴趣和喜欢,也获得了当年春晚小品的最高奖项,当属2009年春晚节目中的精品。但是,《不差钱》是否能成为艺术经典作品,还需要时间来证明。因为,在以往的春节晚会作品中,给今天的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并不多,当作艺术经典的作品更是屈指可数。

提出“精品”是即时性的这个观点,就在于精品是为当时的某种需要而打造的。考虑的是当时的某个特殊背景或文化环境,是对“当时”现状而作,较少考虑以后的文化环境和其他因素。就是说,离开了某个时段,该作品的意义或生命就终止了。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即时性的艺术创作就没有经典艺术产生。在艺术史上,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应时而创作的艺术精品,在日后的文化语境中,依然称为艺术经典之作。譬如说文艺复兴“三杰”中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大卫》,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拉菲尔的《西斯庭圣母》等,都是应时之作,但都成为经典艺术作品。不过,大凡能成为经典艺术的,必须具有穿越历史文化意义和艺术本体的意义。《大卫》不仅仅是表现一个年轻的牧羊人战胜哥利亚故事,更主要的是《大卫》彰显了一种人性的精神以及艺术家对雕塑语言的贡献。如同《蒙娜丽莎》那种具有人性光辉的微笑以及艺术家把绘画中的明暗光影技法推向极致。这些因素穿越历史依然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再譬如,我们知道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最初是为拿破仑而创作的,原曲题目为《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但后来当贝多芬听说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毅然将乐曲的题目更改为现在流行的《英雄交响曲》曲目。总之,《英雄交响曲》也是应时之作,但乐曲本身的宏大叙事,音乐结构的完美性与烂漫气质等因素构成艺术的经典,直至当下依然是不朽的经典之作。由此我们看到了经典艺术往往并不仅仅是应时之作,更具有超越应时的因素。

当然,也有很多的艺术经典不是为某个人或某个意识形态服务的,而完全是为艺术本身或记录某个自然景色或为艺术的观念而作。譬如中国古代山水画多数就是畅游自然、饱游饫看山山水水,以“澄怀味像”的关照方式和“卧以游之”的艺术想象参悟艺术之本体,摈弃艺术创作的应时之方式。中国五代北宋时期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董源的《夏山待渡图》,元代倪瓒的“三段式”山水作品,黄公望的《富春江山水图》等等,都是追求逸笔气韵的经典艺术。现当代艺术中对艺术本体和艺术观念的探究与关照,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观念,拓展了艺术发展空间和概念,有很多作品成为艺术经典。譬如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不但是立体主义的开山之作,拓展艺术发展的新空间,也是经典艺术。包裹艺术家克里斯托的《包裹海岸》、《包裹柏林国会大厦》等作品,开拓了艺术形态和艺术观念的疆域和表现空间,其艺术观念和作品的艺术形态在观念艺术中属于经典的艺术作品。

总之,精品属于应时性的精品,具有时效性,但不具备历史性。精品艺术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遗忘,无法进入艺术史的知识系统。经典艺术不仅仅具有时效性,更具有历史性。经典艺术往往是艺术史上的某个艺术流派和形态的开山之作或巅峰,经典艺术将构成艺术史知识系统中的核心结构体系部分。

四、结语

艺术命名是认定人的精神活动结果。艺术命名主要依据的是作为“精神活动结果”的艺术的物质存在形态。作为艺术命名的成果,主要是发现和创造新的艺术形态。

在艺术命名的成果中,体现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由于艺术的发展是不断地被新的艺术形态所超越,被新的艺术观念所颠覆的过程,这些新的艺术形态有的是在传统艺术基础上发生变异的,有的是传统艺术中未曾有过的艺术形态,当其被命名为艺术,同时也意味着作为艺术命名成果的“在场”。艺术命名的成果还包括大批的艺术理论成果。这些文献构建了艺术史的发展,并且通过对新的艺术形式的命名,丰富了艺术的形态。

对于艺术作品的内涵,用符号学的理论予以阐释,它是兼具文化符号与材质符号于一体的。阐释不同文化观念的艺术作品,实际就是对艺术作品这种文化符号的一种观照。而材质符号,通过体现出现代语言的特征,来反映艺术作品的内涵。

艺术精品与艺术经典的区别在于,精品属于应时性的精品,具有时效性,但不具备历史性。而经典艺术不仅仅具有时效性,更具有历史性。

[1]丁亚平.艺术文化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李倍雷.国宝春秋·书画篇[M].南昌:江西美术书版社,2008.

[3](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4]尹吉男.有关配猪的文化抢答[J].读书,1994(9):101-103.

On the Achievement of“Art Defintion”

LI Bei-lei,XU Li-wei
(Art Research Institute,Dalian Universicy,Dalian Liaoning,116622)

By researching on the forms of the achievement of“art defintion”,it shows two types:new art creation and art theory.Semeiology used in interpretating the art works shows its characteristics are“culture and material”symbol.What's more,the paper also tell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fine art and classical art,it is something about timeliness and historicity.

art definition;Semeiology;fine art;classical art

J02

A

1674-0882(2010)001-0102-04

2009-11-18

李倍雷(1960-)男,重庆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比较艺术学与后现代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徐立伟(1983-)男,葫芦岛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后现代主义文艺理论研究。

〔编辑 郭剑卿〕

猜你喜欢

命名艺术作品精品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