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日语二外学习动机初探
2010-08-15苗迎春
苗迎春
(黄淮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一、研究意义
作为二外日语教师,笔者深为学生日语学习的热情逐年递减而忧虑。大学本科英语专业开设一年半二外课程,事实是前半年因为刚刚接触新语言,兴趣很高,学习也很认真。但这种情形最多不超过一个学期,随着难度加深,任务加重,第二学期开始就出现厌学现象,敷衍了事,应付考试和老师的检查。第三个学期除了考研需要者其他人干脆逃课。总之,二外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令人担忧。
学生学习兴趣及动机的激发是解决二外教学矛盾的切入点、突破口。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激发老师的教学热情,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因此,调查大学生二外学习动机中出现的问题,研究培养其学习动机的策略,不仅有助于本校二外教学的改进,而且还可以给面临相同困扰的其他高校的二外教学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是黄淮学院英语专业2006级本科三年级学生,共83人,年龄在18-22岁之间,在进入大学以前均无日语学习经历。问卷采用的是高一虹、赵媛、程英、周燕(2003)等对中国大学本科生进行的动机类型调查问卷,并做了适当修改。共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家庭背景。第二部分是调查问题,问卷包括26个问题。本次调查共发出83张问卷,收回83张,其中有效卷83份,有效率100%。
三、数据分析
1.信度和效度
使用SPSS10.0 for Windows软件对本测试的26个问题进行内部信度及效度分析,得到信度系数为0.7093,效度为0.803。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保证了本研究施测工具的有效性。
2.因子分析
运用SPSS10.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目的是探索大学生二外学习动机有哪些类型。
第一步,通过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球型检验结果显著。
第二步,确定因子个数。采用正交旋转方法自然归类得出9个因子(特征值大于1),累积解释总变差的68.720%;采用斜交旋转(DierctObhmni)方法自然归类得出9个因子,并且因子特征值和方差百分比,累计百分比与正交旋转的结果完全相同。
第1个因子的特征值为2.831,解释原有26个变量总方差的10.888%,累计方差贡献率为10.888%;第2个因子的特征值为2.518,解释原有26个变量总方差为9.684%,累计方差贡献率为20.572%。其余数据含义类似,提取7个因子比较适宜。
第三步,解释因子含义。为了使因子的含义更清楚,更便于解释,我们采用正交旋转的方法,目的是使一个变量只在尽可能少的因子上有比较高的载荷。
问题21,14,20,19,对第一因子的贡献较大,属于因子1;问题17,11,18,对第二因子的贡献较大,属于因子2;问题6,25,24,对第三因子的贡献较大,属于因子3;问题8,9,5,对第四因子的贡献较大,属于因子4;问题2,15,16,对第五因子的贡献较大,属于因子5;问题7,1,26,对第六个因子的贡献较大,属于因子6;问题12,13,对第七个因子的贡献较大,属于因子7;问题10,对第八个因子的贡献较大,属于因子8。
第四步,因子命名。因子1是对文化的喜爱,包括歌曲、电影和文学、科技的爱好,表达了对目的语言感兴趣的原因。按照高一虹(2003)等的观点,这种兴趣是内在的,它具有明显的“内在动机”特征,这与Gardner(1975)和Lmabert(1975)经典模式中的“融合型动机”相近,但未必要融入目的语的文化,可能是单纯的欣赏、喜爱。因而,把因子1命名为“文化兴趣动机”。因子4包括与特定目的语和一般语言有关的两个项目,可命名为语言兴趣动机,属于内在兴趣对学习的影响,因此也可归为“内部动机”。因子2包括三个题项,“日语是非常有用的交流工具”、“日语是人生路上的敲门砖”、“将来找一份好工作”,总体来说,它们都与提高个人竞争力和社会地位有关,与个人未来发展前途有关,是直接、实用意义上的“工具型”动机,可称为“个人发展动机”。因子3的二项“为了让日本更好地了解中国”、“出国寻找更好的机会”可命名为出国动机,既包括“工具型”出国动机也包括“文化型”出国动机;因子5既有外部要求也有个人发展需要,但都不是出自内心对目的语的热爱,因此仍可称为外部动机,属于工具型动机范畴。因子6的二项“能获得成就感”、“受教育程度和修养的象征”表示内心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可命名为成就动机。因子7的二项“为了移民外国”、“为了出国体验日本文化”可合并为移民动机。因子8虽然只有一项“更好地为中国的富强尽力”,但因子负荷很高,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心,可命名为社会责任动机。另外,问卷的第5题(取决于日语课的质量)在因子4中有0.652的负荷;问卷的第6题(日语教材)在因子3中有0.773的负荷;问卷的第1题(对日语一见钟情)在因子6中有0.771的负荷,因难以归类,故舍弃,表中没有列出。
四、问卷结果分析
1.大学生二外日语学习动机主要由内部兴趣(文化兴趣和语言兴趣)、个人发展、出国动机、成就动机、外部要求和社会责任等8个因素构成。大学生的二外日语学习动机类型与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类型相比,既有相互交叉,又有所区别。高一虹(2003)等在对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的研究中发现,大学生主要有7种动机类型,它们分别是:内在兴趣动机、成绩动机、出国动机、学习情景和社会责任动机、个人发展动机和信息媒介动机,与此相比,二外学习动机类型有某些因子上的差异,命名不太相同,而且多了成就动机。
虽然二外学习动机中内部兴趣动机、出国动机、个人发展动机等与英语动机类型相同,但各个因子内部结构还是有一定差别。例如,在出国动机中,移民倾向比较强,但由于是二外,去日本留学找工作机会和体验文化的愿望似乎并不那么强烈。
2.二外学习没有“证书型”动机。这与华惠芳(1998)、石永珍(1999)对大学生的研究结果不同。这反映出大学生在毕业时,社会和学校对学生没有日语二外过级考证的要求。
3.在二外日语学习动机中,内在兴趣动机占很大比例。这说明学生对于日本文化还是比较渴望了解的,也就是说,学习二外日语的动机有内化的可能。如果日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很好地把握这一点,准确而及时地在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将会对学生学习二外日语的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对于二外教学还没有特别的评价机制和标准来衡量教学质量,课堂教学随意性很大。在学习内容上,教师和学生都存在凭感觉走的现象。课堂上大多还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课堂教学没有吸引力,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的提高影响不大。
五、结论和建议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索大学生二外学习动机的内部结构。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对学习日语语言、日语文化和日文歌曲和电影是喜爱的,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是一种内在的兴趣,属于内部动机,同时也具有文化性质。出国动机、个人发展动机和外部要求动机都具有工具型的特点,它们都属于表层动机。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二外动机类型兼有工具型、融入型、文化型的性质,同时也具有表层和深层的性质。但主要还是工具型动机和表层动机。
本研究只针对黄淮学院英语专业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学生采样数也较少,因此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有待于进一步增加采样。此外,研究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男女生差别、城乡背景差别等情况,这些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探讨和研究。
[1]高一虹,赵媛,程英,周燕.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现代外语,2003,(1):29-38.
[2]华惠芳.试论英语学习动机与策略的研究[J].外语界,1998,(3):44-47.
[3]彭晶,王婉莹.专业学生与非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及学习效果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24(1).
[4]郭俊海,大北葉子.シンガポール華人大学生の日本語学習の動機づけについて[J].日本語教育,2001,110号.
[5]秦晓晴.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定量数据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