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中文电影片名翻译

2010-08-15

关键词:目的论美感译者

王 青

(长沙大学 外语系,湖南 长沙 410003)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中文电影片名翻译

王 青

(长沙大学 外语系,湖南 长沙 410003)

电影片名翻译是翻译实践中一个独特的领域。尤其,中文电影片名英译缺少足够的关注和研究。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它强调译者和文化在翻译中的作用。“目的决定方法”是它最突出的特点,它给予了译者很大的空间去采用自己满意的方法。电影片名翻译是一项有目的性的、交际的、跨文化的翻译行为。翻译目的是要实现电影片名的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根据目的论,译者可以采用音译、直译、意译等翻译方法来实现中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最终目的。

功能目的论;中文电影片名;翻译策略

随着中国电影业的蓬勃发展,大量的华语电影涌入国际市场,参与到全球性的电影业激烈竞争之中。作为中文电影走向世界、实现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第一步,其电影片名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研究指导中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理论和方法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一、中文电影片名的功能

电影片名,是影片的品牌商标,直接起着“导视”的作用。好的片名翻译既能实现电影的商业价值,又能实现其审美价值,使观众得到艺术的熏陶,美的享受以及高尚情操的陶冶。电影片名具有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所谓信息功能是指影片名要尽可能给观众提供有关影片的信息,使观众在观看影片之前,仅从片名上即可大致了解影片的类型及主题。美感功能是指片名要充分考虑到观众的心理反应,用独特的语言形式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以吸引他们观影,同时片名也要能给观众以美的享受。祈使功能则指影片名要体现电影市场化的要求和特点,充分发挥其推销和宣传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增加票房收入。

美感功能与祈使功能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信息功能、美感功能是祈使功能的载体,祈使功能是信息功能与美感功能的目的[1]。片名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吸引观众,增加票房,实现影片的商业价值,这首先要求译者充分把握的语文化特征和审美情趣。创造出的语观众所喜闻乐见的电影标题,引起其心理认同,激发审美愉悦而产生观看欲望。信息功能和美感功能是为祈使功能服务的,祈使功能正是通过渲染影片气氛呈现影片主角或线索来吸引观众、以提高上座率,增加票房利润。反过来,电影片名的翻译要通过其信息功能和美感功能吸引有一定文化背景的观众去观看影片,实现其交际目的,以获得最大利润,如果商业效益无法得到实现,那么信息功能和美感功能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二、功能目的论

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由德国功能派学者费米尔和诺德提出来的,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翻译目的论者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在这一原则下,原文文本在翻译中只是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为适应新的环境和译文读者的需求,更加有效地实现译文的功能,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理论中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目的论包括三个重要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其中目的原则被奉首要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从属于目的原则,而忠实原则又从属于连贯原则[2]。所谓目的原则,即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的过程和结果。从这一观点出发,译者在翻译中完全可以根据译文预期的交际功能,结合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感应力”或“社会知识”以及“交际需要”等等,来决定处于特定译语语境中的具体翻译策略和手法,不必拘泥于与原文“对等”而影响译文在译语环境中的交际功能。目的论从译者的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赋予了译者较大的抉择权——译者可以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或目的调整翻译策略,灵活进行翻译。

三、中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目的

从目的论角度来看,翻译的目的就是要实现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电影名翻译要实现的预期功能正是在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中再现原片名在源语言文化中所具备的各种功能,即突出影片内容,揭示影片主题,从而更好地向观众传递影片信息,给他们提供审美愉悦,吸引观众,争取丰厚的利润回报,使影片在海外市场取得商业成功,以达到电影制作商的目的,这是电影名翻译的首要原则,也是电影片名翻译的主要目的。

四、基于功能目的论的电影片名英译策略

根据功能目的论的翻译行为说,电影片名翻译是一项有目的性的,交际的,跨文化的翻译行为。其最终目的和主要功能就是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为了达到这一预期目的,译者不仅要使得电影译名具有导视功能——即片名能给观众提供影片的基本信息,还要使观众获得美感并受到感召,最终采取行动。这也就是要求译者在译文中努力实现电影片名的三种基本功能,即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最后根据目的性法则,译者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实现中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最终目的。

(一)音译

音译是将源语的语音形式直接转换成目的语语音形式的方法。有不少中文电影是以剧中的人名,地名或其他专有名称直接命名的。这对于译语国家的受众来说并不陌生,直接音译不仅不会引起歧义或误解,而且可以激发目的语国家的观众了解异国文化的兴趣,吸引他们观看电影。这样一来,译名的信息功能和祈使功能就得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应尽量采用直接音译的原则。如电影《周恩来》、《林则徐》、《成吉思汗》就可分别以为Zhou Enlai, Lin Zexu,Cenghis Khan。这样既顺应了名从主人的原则,又明晰提示了影片的内容。

(二)直译

直译是指当源语与目的语在功能上一致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在电影片名英译时,如果直译法能使目标语读者从文化和语言学的角度无误地理解译文并能使产生和原语读者类似的感受,则我们首选直译法,以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如导演李安执导的电影《藏龙卧虎》译为“CrouchingTiger,Hidden Gragon”.这部电影在2001年的奥斯卡盛典上赢得四个奖项,被誉为华人电影的突破。很显然,这与成功的电影译名所起的宣传作用是分不开的。但也有人认为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差异,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权力、尊严的象征,而在英语文化中,龙是一种口吐火焰、长着一对翅膀的恐怖怪兽,是邪恶的化身。以hidden dragon译“藏龙”难免不会使英语国家观众产生抵触情绪。在翻译时应译为“Roaring Lion”,因为英文中雄狮除是力量的象征外也是权力、威严的象征[3]。事实上,这种译法既剥夺了外国观众体验异国情调和中国文化的机会,又低估了他们对“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的理解能力。通过直译,译名能实现其信息功能和祈使功能,吸引观众的眼球。相似地,电影《天下无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好奇害死猫》《夜宴》《画皮》分别可以直译为A World without Thieves, Letter from an Unkown Woman, Curiosity Kills the Cat, The Banquet, Painted Skin.从上述译名可以看出,如果中文电影名和其译名有相似的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译名能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实现其预期功能,则可以采用直译。

(三)意译

由于中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时,为了保持原文的内容就要改变源语的语言形式。如果片面强调保留片名的形式,就会影响意义的准确传达。为了使英语观众能真正领会中文片名的真正内蕴,实现电影译名在英语文化环境中的信息功能和美感功能,需要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译者运用意译法应以电影原片名为基础,运用增加、删减、归纳等方法改写原电影片名,也可以完全脱离原片名,依据影片的剧情、主题、主角、背景等再创造一个新的片名。

1.改译:

诺德认为翻译工作者可以根据需要“按照译语文化的准则来调整或‘改写’原文”。片名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目的是要实现译名在英语文化环境中的三大功能,如果由于认知和审美的差异,直译片名若出现译语观众对语言或文化的不认可,译者则需根据目标语语言、文化进行改写和调整。即便译名与原名有一定的偏离,只要能够在整体上忠实传达原作意图和功能,在译名观众中能产生类似原名的译名预期效果,就不失为成功的翻译[4]。例如,曾获第46届戛纳电影节最高奖“金棕榈奖”的我国电影《霸王别姬》的译名没有直译成Xiang Yu the Conqueror Bids Farewell to His Concubine Yu Ji,而是删减了“霸王”和“虞姬”这些信息。虽然霸王别姬这个历史典故在中国是家喻户晓,但外国观众就很难弄懂其中的内涵,何况影片不是一部关于项羽的历史片,而是假借历史讲述一段京剧《霸王别姬》中饰演霸王和虞姬的演员的同性恋与异性恋的情感纠葛。因此,在翻译此片名时,首先应考虑外国观众的文化背景,译为Farewell to My Concubine。译名巧妙地套用了海明威小说《永别了,武器》的书名Farewell to the Arms,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同时译名省略主语,制造悬念,更能激发观众的兴趣,实现了译名的祈使功能。从审美功能来看,译名精练工整,既与原名“形合”,又符合目的语规范,悲剧气氛在短短的四字之间演绎得淋漓尽致[5]。该片能轰动国际影坛,片名的成功翻译起到的宣传作用是无可否认的。电影片名翻译史上还有很多此类经典范例。如《大腕》不直译为Big Shot,而是根据剧情增加了funeral一词,译为Big Shot's Funeral.电影《刀·剑·笑》采用归纳策略,译为The Three Swordsmen,语言简练,引人入胜。

2.重命名:

片名翻译经常出现直译、意译都难以恰如其分地表现原片内容,激发观众的审美愉悦的情况。有些片名通过直译或意译,英文显得抽象晦涩难懂,不伦不类;有时,汉语片名创造的氛围、表达的意境在英语中消失殆尽[6]。此时就要摆脱原名的限制,以电影内容为基础,用英语重新给电影命名。如2009年上演的电影《十月围城》讲述的是1906年10月15日,孙中山到香港筹募起义捐款,负责接待他的义士商人获悉清政府派来刺客暗杀孙中山,于是花钱请了一批身怀绝技的保镖护送,将孙中山安全送回广州的故事。如果直译为the Besieged City,很容易使观众误以为是战争中一座被包围的城市的故事,这样无法观众向传达该影片的基本信息和主题。此时,译者应参照电影的基本内容,重新拟定一个合适的片名,译为Bodyguards and Assassins。译名既提示了影片题材类别,并能提前预测外国观众的期待,考虑现时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接受水平,使观众的期待与译名相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又如电影片名《黄飞鸿》译为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译名完全没有原名的影子,是译者推翻原名、另起炉灶的结果。因为黄飞鸿不是著名的历史人物,而是杜撰的一个英雄侠士。如果音译,某种程度上削弱译名的导视功能。现译回避了主人公的名字,遵循目的法则和连贯法则。译名似乎告诉观众片中有精彩的故事发生,有助于实现影片的商业价值。电影《东邪西毒》、《无极》和《我的父亲母亲》也都是根据影片内容,分别重新命名为Ashes of Time,The Promise和The Road Home.片名的重命名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译者既要能理解中文电影的精髓,同时还要能用生动贴切的语言表达出来。使译名能在传达原片信息的同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总之,根据目的论,电影片名翻译的预期目的是要实现原名在特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信息、美感和祈使三大功能。译者应根据影片的内容和思想,充分考虑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以及翻译的可接受性,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使译名既传递影片的信息和文化,又富有美感,同时有助于实现其商业价值。

[1]王惠,匡芳涛.目的论与商业效应的契合——英汉电影名翻译的“源流汇”观[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2):64-69.

[2]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张晓舸.东西方文化差异下的电影片名翻译[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3):179-180.

[4]卢志君,龚献静.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3):46-49.

[5]陶丹丹.从目的论角度谈汉语电影片名的英译[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110-112.

[6]梁健,李鲁.电影片名之功能目的论翻译策略[J].东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6):100-102.

责任编校 秋晨

H315.9

A

1003-2134(2010)06-0119-03

2010-09-27

湖南省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我国文化产品出口中的汉译英方法研究”(08YBB346)

王青(1976-),女,湖南涟源人,长沙大学外语系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目的论美感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让语文充满生机充满美感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影视剧字幕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