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炎培教育思想的探索与实践
——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0-08-15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黄炎培学院职业

王 波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深圳 518055)

黄炎培教育思想的探索与实践
——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王 波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深圳 518055)

作为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黄炎培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是一种真知灼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校17年来,不断学习、师法、践履和光大黄炎培教育思想,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

黄炎培; 教育思想; 探索与实践

黄炎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作为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他把毕生精力都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是一种真知灼见。作为深圳特区的一所高职院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自建校以来就秉承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健全人格素质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在某种意义上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17年的发展历程,就是学习、师法、践履和光大黄炎培教育思想的过程。

一 手脑并用,做学合一

黄炎培步入教育舞台之际,正值中国教育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新教育”运动方兴未艾,西方各种教育思潮纷至沓来。受西方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黄炎培对中国的旧教育深恶痛绝,他坚决反对旧教育鄙视劳动、轻视实践、崇尚死读书的恶习。他对封建教育宣扬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旧观念所造成的长期而恶劣的影响,有着很深的感触。他认为“社会积习重士而轻农、工、商,贵劳心而贱劳力,千百年养成之,非一朝一夕所能返。流毒至极,人人以安坐享食为荣;非甚贫苦,不肯施其一手足之烈”,这是职业教育之“大难”。他总结了清末以来开办实业学堂的经验教训并指出,过去的“所谓实业教育,非教以农工商也,乃教其读农工商之书耳。”“而毕业于农、工、商学校者,乃至舍而求为官”。这种教育的弊端在于学校功课设置重理论而轻视实习,学生富于欲望而贫于能力。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要手脑并用。”反复强调“单靠读书,欲求得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是万万学不成的。”提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作为职业教育最基本的教学原则。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办学伊始,就认真学习,深入研究黄炎培的教育思想,以“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思想为指导,把“做”视为高职教育的特色和生命所在,使学生通过“做”获得在直接经验里的真知识、真本领,将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一起,逐步形成了具有我院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针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群)能力要求,设计实训教学内容体系;二是实践教学形式多样,演示、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创新制作、毕业设计等各有侧重,技术应用与素质训导有机结合;三是注重引进行业标准,严格执行国家工种考试标准,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受到“真刀实枪”训练,实习时就能“顶岗”;四是各专业根据技术发展实际,不断更新、调整训练项目与训练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此外,学院还在“做”的基础上开展了创新教育。一是开设创新制作课,培养学生创新制作的兴趣和能力;二是改革技术应用性课程的教学方法,以核心实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分析项目、制作项目,培养学生敢于动手的勇气;三是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将课内训练延伸到课外;四是每年提供200万元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学生参加“挑战杯”“发明杯”“创业计划大赛”等比赛活动;五是每年举行科技文化节,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制作,展示学生创新的成果;六是建立“创业一条街”,满足学生创业的要求,提供优良的创业环境。

二 社会化、科学化、国际化

黄炎培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化、科学化与国际化。他认为,这是办好职业教育机构所应遵循的基本方针。所谓社会化,在他看来就是“办理职业教育,必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职业教育的原则,着重在社会需求。”他多次强调设什么职业科,“完全须根据那时候当地的状况”,“要看职业界的需要;定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在教学方法上,要特别重视实习和训练,并注意去农村或工商企业实地考察,因为“训练学生,也要体察职业界的习惯”;对职业学校的教师,他提出“有时聘请教员,还要利用职业界的人才”,甚至宜多聘其中的有经验者。所谓科学化,是指“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他把办理职业教育的工作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方面,如农业、工业、商业、家事等各专业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择编写、教学训练原则的确定、实习设施的配置等,都要力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经过试验,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另一类是人事方面,采用科学管理方法组织职业教育机构的自身建设。所谓国际化是指在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要注重“国际性”。他认为,搞职业教育“闭门造车,是一件不合理的事”,并指出职业教育的许多工作以后必将变成国与国之间的共同事业。

针对黄炎培提出的“社会化、科学化、国际化”的办学方针,学院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

第一,坚持开放办学,打破学校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把学校教育延伸到社会和各行业产业部门,与社会经济生活打成一片,运用社会的力量办教育,形成了以学院为主体,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办学体制。以社会的需求进行教育,明确提出“深圳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就把专业办到哪里”;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为中心进行专业方向调整及内容设计,明确提出“职业岗位需要什么,我们的专业就教授什么”;建立设备精良、技术水平先进、具有仿真或真实职业环境的工业训练中心,为学生提供“手和脑并用”的学习条件与环境;通过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授课、学生现场实习、教师下企业锻炼及与企业合编讲义、教材等方式,及时反映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新技术、新成果;以社会实践应用为主旨,构建多样化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实践,将理论学习与社会调查、社会体验、社会工作相结合,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培养从生活和工作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走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的道路,形成三种主要的产学合作模式:一是建立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教学管理委员会,请大企业的高层专家出任学院的校事顾问或学院的客座教授,与行业协会或知名企业共同办学、办院;二是产学双方共建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三是产学双方共建科技研究与开发中心。

第二,探索出一整套有高职特色的办学模式用以指导办学实践。在办学任务上,学院紧扣高职教育的本质特点,明确了学院的五项任务。一是成为技艺型、操作型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二是成为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和考核基地及在职职工的职业培训基地;三是成为广东省及周边地区中职师资培训基地;四是成为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和普及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五是成为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转移和创新基地。在培养目标上,明确学院就是培养“大学水平的能工巧匠”或“能工巧匠型的大学生”。这样的人既有大学程度的专业知识、又具有高级技艺、善于将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是典型的既能动脑又能动手,与社会生产实践亲近,为社会创造财富。在教育模式上,建立了不是以学科为本位,而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在质量评价上,不再以掌握理论知识的多少为指挥棒,而是注重学生是否具备适应职业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在示范校建设期间,学校又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官校企行四方联动,产学创用立体推进”办学模式。上述关于高职教育办学理念、办学思路的一些认识,不仅在我院师生中达成了共识,而且在国内高职教育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01年,学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课题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实现了“零的突破”。学院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灰领人才”、“大学水平的能工巧匠和能工巧匠型的大学生”等提法为高职教育界广大同仁所认同。2005年,学院承担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基地建设的研究与探索”课题再获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学院又有4项成果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第三,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如技术应用类专业的教学以核心实例、技术应用和创新制作为中心,文科类专业的教学以案例、实务、问题为中心,设计艺术类专业的教学以表现、审美、技法为中心。此外,各专业结合专业特点,还探索到了一批比较成熟、有一定影响的专业课教学方法,如“三明治”式的教学法、双循环教学法、核心实例贯穿法、案例教学法、实务模拟法、项目驱动法、故障排除法、学生互动式教学法等等。

第四,建立了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内部管理体制,为学院办学提供了制度保障。学院于1999年推行了以“全员聘任制”为核心的第一轮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了“铁饭碗”,解决了人员“能进能出”的问题;2001年推行了以“岗位聘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轮人事制度改革,将薪酬与绩效挂钩,解决了分配上的“能高能低”问题。同时,实施了“岗位聘任、期满辞职”的干部管理体制改革,解决了干部“能上能下”的问题。2006年6月,为适应学院规模扩大,管理扁平化的需要,学院又启动了第三次人事制度改革,旨在通过人员经费部分动态包干,核定职位设置、人员编制,优化职位结构比例,将教职工绩效考核权力下放院系等举措,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学院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今年,学院又按照上级关于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关精神推出了新一轮的人事制度改革。通过改革,学院逐步形成了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校干部和人事管理制度,为学院干事创业氛围的形成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五,学院不断拓展对外交流空间,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学院现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17个国家及港台地区的45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与台湾11所技职类大学结成姊妹关系学校,累计接受国外留学生30批800余人次。2004年,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第一所单独考试招收港澳台学生的高职院校。学院成立以来,共引进海归人才100余人;聘请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兼职教师611人;累计聘请来自10余个国家的80名外籍教师,开设有英、日、德、法、俄、西班牙、韩语等7个语种的语言教学;累计投入1 300万元,派出共291名教师赴英、美、澳、法、德、加、日、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修学习,其中70余人在国外获取硕士及以上学位。

三 敬业乐群

黄炎培在解释职业教育的基本涵义时,一贯强调,职业学校在加强职业知识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以便使他们成为“社会国家的健全良好分子”,其中最主要的素质有以下三点:

[摘 要]爱祖国、爱人民。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贯穿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一个主题。黄炎培十分强调“要认识我和国的关系”。他认为,“小我”是指自己,大我乃是指全群、全国、全世界。“教育的信条不能以过去社会的信条,如规矩、诚实、精细等为已足”,而是人人要“把所有聪明和力量”贡献给国家,“负起匹夫兴天下的责任”。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难当头,民族濒于危亡的时刻,他号召青年抗战到底,把“思想、能力、财产、生命统统献给国家民族”,认为只要有这种精神,“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一定可以存在,可以永久,这是不可磨灭的真理”。黄炎培还十分重视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统文化教育,善于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挖掘精神资源,引导青少年学生从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中找到做人的支柱。

[摘 要]重视身心修养。黄炎培在谈到修养问题时指出:“不应单注意学业修养而忽略身心修养。身心健全,是人生一切事业的根本”。他提出要从五个方面加强个人修养:高尚纯洁的品格;博爱互助的精神;忠勇侠义的气概;刻苦耐劳的习惯;正确进步的思想。他特别强调指出,“如果一个人身心任何一面有缺陷,虽有学问也是徒然”。由此可见,黄炎培对人的素质提高的要求是非常全面的。

[摘 要]讲究职业道德。一切职业活动都体现着个人同他人、个人同社会、个人同国家之间的职业责任。黄炎培一向认为,职业的意义“在谋个人生计,同时也是为社会服务”。他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规范概括为“敬业乐群”四个字。所谓“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黄炎培认为如果学生的头脑中存在“非以职业为贱,即以职业为苦”的思想,看不起自己的职业,这正是“职业教育之礁”,应通过敬业教育克服之,引导学生懂得:“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苟有益于人群,皆是无上上品。”所谓“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他反复强调,“乐群”就是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合作互助的精神。

在践履黄炎培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德立人,把对学生的道德人格教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突出社会公德、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将德育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和良好校风的形成。首先,深化公民道德建设,全力推进学生“修身工程”,开展了以“法纪、道德、责任、使命”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培养学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采取了“学”、“找”“促”、“评”的方法;其次,把德育工作常规化、规范化。学院组织教师编写了结合我院实际的《贤师规》及《学子规》,下发给每位教师和学生,并以此为依据开展经常性的学习和教育活动;第三,改变“德育理论课成绩=思想品德操行”的这种纸上谈兵、流于形式的学生操行评价模式,将德育理论课作为一个有机部分纳入到学生德育测评体系中,科学制定学生德育测评体系,将学生的日常行为与德育测评挂钩,要求学生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均需合格,教学生做合格的公民,做合格的大学生。

近年来,学院为了避免国内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因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导致学生发展后劲不足、人文素养缺失等弊端,大力加强职业素质训导和人文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是设立“人文素质大讲堂”,先后邀请杨淑子等10余位专家学者来校给学生传授人文知识;二是通过合理安排课程结构,开设人文素质、科学技术、艺术等选修课,提高学生的人文、科技、艺术修养,并设立了人文素质测试中心、外语口语测试中心和体能测试中心,学生必须通过基本素质测试才能毕业;三是将学院工业中心既视为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又视为职业素质训导中心,切实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训导,并通过引进现代学徒制度,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训导融为一体;四是通过课外活动、“隐性课程”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社会能力等。这样不仅完善了学生的素质结构,而且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能力,为他们拓宽的未来发展空间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针对当时的历史现状和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所谓“使无业者有业”,就是通过职业教育为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造就适用的人才,同时解决社会失业问题,使人才不至于浪费。所谓“使有业者乐业”,就是借助职业教育给人以知识和能力,使之能胜任工作、热爱工作,进而能有所发明,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在办学实践中,学院一方面面向在校大学生,构建了“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就业指导机制、就业推荐机制和就业保障机制完善,真正实现“使无业者有业”;另一方面,注重服务社会,加强了对外培训,做到“使有业者乐业”。

第一,构建了“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一是健全机构,强化就业专兼职工作队伍建设。学院就业指导中心配备了4名专职工作人员,并明确各院(系)有1名领导和至少1名辅导员专门负责就业工作。工作人员全部参加了国家职业指导师的培训,大部分获得了职业指导师或助理职业指导师证书;二是开拓就业市场,实施订单教育。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如学院推行的“订单式”培养,使人才培养目标与地方经济体制及产业结构调整所需求的人才规格相适应,学生就业前景好。依托“专业管理委员会”和“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就业提供平台;三是“走出去,请进来”,建立校企互动平台。通过走访企业、邀请企业参加校园招聘会、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建立了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四是服务学生,建立符合毕业生就业需求的信息网络系统,为学生就业提供准确信息。由于学院就业工作机制健全,措施得力,近几年来,我院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8%以上,就业工作连年居全省院校前列,学生对就业服务满意率高。

第二,注重社会服务,加强了对外培训。学院专门成立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负责对外培训工作。学院不仅是深圳市劳动局的职业培训点,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如苹果电脑培训中心、华为培训中心、通广——北电客户培训中心、广东省印刷行业培训中心、UG华南地区培训中心等也把其培训中心放在学院。在国家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学院依托“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举办了72期师资培训班,为全国的高职院校培训骨干教师6 472人;为对口支援院校举办了15期骨干教师培训班和教学管理干部研修班,共培训教师及管理干部1 919人;接收了29名管理干部来我校挂职锻炼;学院帮扶工作面不断扩大,对口帮扶广东、广西、陕西、贵州、甘肃、云南、内蒙古、新疆、西藏、内蒙等10省(自治区)的25所高职院校和168所中职学校,占全国首批示范院校帮扶总数的一半以上,全面完成了示范校建设任务。黄炎培先生一生,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作为后来人,正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我们更应秉承其教育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1] 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2] 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J].教育杂志,1934, (4):193.

[3] 黄炎培.河车记·断肠集.[M].上海:生活书店(今三联书店),1926.

[4] 孙培青,李国钧.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三卷)[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

[5] 黄炎培.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J].教育与职业,1930,(113):4.

[6] 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J].教育与职业,1926,(1):2.

[7] 黄炎培.我来整理整理职业教育的理论和方法[J].教育与职业,1928,(6):830.

[8] 潘文安.最近之中华职业学校[J].新教育评论.1927, (18):8.

[9] 黄炎培.职业教育之礁[J].教育与职业,1923,(1):1.

AbstractAs a founderof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Huang Yanpei’s educational thought is still an insight for us.Since 1993,Shenzhen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 has been learning,practicing and ever brighting Huang yanpei’s educational thought,and been conducting a series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trainingmodel of high-skilled personnel and running system.

Key wordsHuang Yanpei;educational thought;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Huang Yanpei’s Educational Thought in Shenzhen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

WANG Bo

(Shenzhen Polytechic,Shenzhen Guangdong518055)

G719.21

B

1671-4733(2010)04-0071-04

DO I:10.3969/j.issn.1671-4733.2010.04.023

2010-11-22

王波(1979-),男,山东泰安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电话:13798316878。

猜你喜欢

黄炎培学院职业
再读黄炎培周期律
初等教育学院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黄炎培感动了日本特工
我爱的职业
学院掠影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1949年以来黄炎培研究综述
浅析黄炎培对职业教育过程的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