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德育模式,提高德育实效性

2010-08-15赵西敏张丽霞马少荣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5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道德教育德育工作

赵西敏 张丽霞 马少荣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81)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及心理现状

高职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新生群体,由于社会大环境、学校及家庭小环境、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很多发展性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思想素质状况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倾向,各种心理问题比较突出,而自卑、孤独、嫉妒、闭锁等心理病症也越来越多,学生的心理障碍、心理问题未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解决,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难度增大。因此,德育教育问题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但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在适应当前社会经济转型的需要方面,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教育部于2001年4月5日印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掌握高职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把心理辅导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探讨“心理辅导——道德教育”模式,是做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有效切入点。

二、心理辅导和德育工作

高校心理辅导和德育工作因其活动对象都是青年大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故可结合起来进行。而这种结合,既不是要用传统方法去解决一切心理问题,也不是要用新兴的心理辅导取代德育的地位,而是要充分发挥两者在统一育人活动中各自的独特作用,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互相作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1.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含义

心理辅导是指了解人的心理状况、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实际工作,具有全方位辐射式的特点,主要心理辅导是通过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友、升学、择业、健康等方面的人生发展课题进行指导和训导,以增进心理健康,开发心理潜能,优化心理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它渗透的价值观、蕴含的人生观,可以说是一种基础的隐形的个人定向的思想道德教育。

现代教育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政治、思想、道德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工作是向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道德、人生观的传输,以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正确的政治观、社会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主观能动力,它是一种高层次的超我的社会取向的心理辅导。

2.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的关系

首先,思想问题从实质上说属于心理现象的范畴。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道德品质等,都是人的心理,都是客观事物在这里主要是社会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从心理反映形式看,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道德品质也不外乎是由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成分构成。解决思想问题说到底也是要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认识、情感、意志及其综合表现与外部体现——态度、信仰、行为等,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其成为一个统一的个性心理结构。

其次,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有可能互为促发条件,成为同一问题的两个层面。“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说明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维持人的健康心理状态。相反,如果一个人自私,思想偏狭,只求个人满足,不顾社会公德,就会导致缺少知已,人际关系不良。稍有不顺心之事,便疑心生暗鬼,孤独、怀疑、焦虑、忧郁等常见的心理障碍就会随之而生。

三、在高职思想道德教育中尝试“心理辅导——道德教育”的模式

心理辅导—道德教育模式以心理教育为基础,以道德教育为导向,体现心理教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实现以心育德、以德育心,既是一种更完整的心灵教育,又能更好地提升人的精神世界,更有效地形成和谐的、健全的人格。

1.“心理辅导——道德教育”模式适合对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道德的形成,都伴随着心理过程,觉悟、信念、理想的确立,所以德育工作只有与情感、意志、精神等心理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才会真正有效。

“心理辅导——道德教育”模式更能贴近高职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实际。当前高职学生中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都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着密切联系。学生的人格发展和人格塑造是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共同目标。心理教育中的人格塑造注重人格生理层面和心理层面的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信、合群、诚实、守信、进取等人格特质;思想道德教育则注重对人格的社会层面加以塑造,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塑造理想的人格。在高职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方面,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肩负着共同的重任。

心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融合可进一步完善现代德育,使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明显的政治化倾向,长于说教,擅用填鸭,忽视了学生道德心理的培养,致使教育效果欠佳。而心理教育的成功渗透和融入,可以丰富、发展和完善现代德育操作体系,改进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方法,增强德育实效。

2.“心理辅导——德育教育”模式进课堂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着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肩负着培养青年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应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思想方面的特点出发,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本院从09级新生开始增加了8次《思想道德修养》的互动课,采用心理辅导的技术强化学生自我意识、个性品质的认知、情感、意志的教育训练等,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有意识地进行挫折训练,有目的地认识自我在某些方面的匮乏,自我治愈心理上的某些轻微失调,达到心理平衡;培养大学生坚韧的意志忍耐力和心理承受力,完善个体作为人的内在本质,使个体保持良好的忍受挫折的生理能力和心理能力。通过这样的互动,心理辅导补充了德育内容,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促使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

3.把“心理辅导——德育教育”模式常规化

在现实生活中,高职学生们遇到的心理问题比思想问题要多得多,各种心理纷扰解除了,思想问题就会少得多。因此,在日常的思想教育中,要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启发、引导,使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中,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可深化思想道德教育,为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德育工作借助心理辅导能够客观地了解学生的个性、智力、人际关系、长处、不足及发展趋势,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4.把“心理辅导——德育教育”模式系统化

一个学生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必须有健康的心态,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及他人负责任。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在对道德要求的理解上可能会受到阻碍,他会对教育目的要求、措施手段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和消极行为。另外,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易产生品德不良问题,如:有嫉妒、狭隘、敌对等人格障碍的学生易出现偷窃、攻击等品德问题。对这些学生仅进行品德教育是不够的,他们需要心理辅导,矫正性格障碍。

在两年的时间里,我们尝试了一系列的专题辅导,如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对有相似要求的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学习如何控制情绪、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如何增加自信心等等。辅导中给予学生个体充分表达、释放心理冲突的机会,包括欲望冲动的完成,不满情绪的宣泄,帮助其树立信心。

5.建构“心理辅导——道德教育”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应正确认识心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坚持以道德教育为导向,以心理教育为基础。其次,高职院校的心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素养,防止“心理问题德育化”。“心理辅导——道德教育”模式把高职院校的德育推向一个新的层面,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了现代德育。这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心理学及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在德育工作中成功地渗透心理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理念,否则,达不到心理教育的效果。第三,心理教育必须加进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防止“德育问题心理化”。如果心理教育坚持价值中立,那么在构建“心理——道德教育”模式时势必会造成道德体系自身的逻辑混乱,甚至有人会随着心理教育的深入开展而用心理教育取代德育,从而陷入“德育问题心理化”的误区。因此,学校的心理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心理问题上,对学生有引导的功能,要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责任感等。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把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协同发展,发挥各自的优势,能够产生显著的优化作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育工作与心理辅导的有机结合,做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是开创学校德育新局面的一项有力措施,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1] 王迎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理性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

[2] 金艾裙.引入团体心理辅导,创新高校思想教育[J].江苏高教,2009,(2).

[3] 李芳.试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J].泰山学院学报,2004,(3).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道德教育德育工作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