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工程专业《系统工程》教学改革刍议
2010-08-15陈荣虎
□文/陈荣虎
一、设定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选定合适的教材
我国高等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从早期的精英教育发展到现在的大众教育。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一些企业和个人存在着功利性的看法,把工科学生的动手能力等同于学生马上顶岗的能力,恨不得学生一毕业就能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工作。笔者认为,这种看法同高等教育的总体指导思想是背道而驰的。高等教育不等同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应当培养学生包括动手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学生应积极参加生产实习等,但这些实习并不能当作最终的培养目标,以免将学生限制在某一固定岗位上,进而限制学生个人的能力和职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物流工程专业跨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宽知识面,这也意味着不可能每个知识面都要求过多,而应当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好基础知识。有了扎实的基础,学生毕业后就能自学新的知识,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这对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8年7月转发的物流专业教指委文件《关于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试行)》和《关于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试行)》都明确地提到了厚基础和宽口径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此原则的指导下,物流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具有良好的数理基础、计算机和英语等能力以及物流专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在上述培养目标下,《系统工程》这门课的目标是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数理和计算机基础。《系统工程》这门课程本身也在不断发展之中,各教材在体系、内容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根据课程目标,考虑到我校学生和一流学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选定了汪应洛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系统工程》作为教材,并根据新版推出情况及时更新教材。该教材的优点是思路清晰,对复杂的理论及未有定论的思想不做过多的论述,基本上是按照系统工程的逻辑维,从系统工程中的要素分析、系统建模再到系统评价和决策的思路来介绍常用的建模工具,通俗易懂,易于学生学习。
二、在课程中加强案例教学
对本科学生来讲,系统性思维是重要的一方面,应当加以重视。但由于系统工程学科中的各种思想非常多,各思想之间往往还存在细微的区别,甚至难以统一;本科阶段又是打基础的阶段,过于强调系统性思想会使学生产生重思想、轻基础的错误认识。因此,笔者认为,本科阶段《系统工程》教学的总体思想是:要求学生以掌握各类定量模型为主,掌握系统工程中的“整体性”思想为辅。
《系统工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在实践中的应用以管理和经济问题为主,一些模型所推出的结论仅作为决策参考,并非绝对结论。好的案例对于模型的课堂教学来说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能减轻理论学习的枯燥程度,加深教学的效果。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应当在讲授各种模型和系统思想的过程中引入案例,让学生知道各种模型的用处,了解具体的应用过程。目前,很多教材在这方面都不是尽善尽美的,学生经常会问:“老师,这个模型有什么用?”笔者和一些同事也经常有这些疑问,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尽可能地针对教材中的模型补充案例。当然,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解释结构模型”在1998年汪应洛主编的高教版《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中有具体的应用案例,但是在2008年机械工业第4版的《系统工程》教材中没有具体的应用。因此,笔者在讲授过程中将原教材中的人口问题案例引入课堂讲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样,在课程的其他方面也尽量使用了各种案例。
三、在课程中加强计算机应用教学
计算机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现代物流业更离不开计算机。我校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接受计算机专业知识教育(如数据库技术等),但往往没有专门的课程进行计算机应用教育,尤其是一些高级应用。学生往往只有在进行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时才开始自学一些简单的排版知识,很少进行高级的应用。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有必要将计算机应用教育穿插在各个课程的课堂教学中。
现代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与计算机应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汪应洛主编的《系统工程》教材中,解释结构模型的求递阶结构的过程本身就是计算机算法,无论它是规范方法还是实用方法;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需要借助于计算机来实现,手动计算在实际应用时是不现实的;各种状态方程可以借助于计算机来求解或预测系统将来的状态;系统仿真需要借助于计算机来实现;各种系统评价、决策都可以借助于计算机来求解。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对这些内容的教学除了从理论、案例的角度介绍外,还借助于计算机工具来求解,进一步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也丰富了教材的内容。例如,层次分析法,可以向学生介绍在Excel表格中的计算过程,通过计算过程加深学生对Excel表格中的相对地址、绝对地址的概念,了解在Excel中矩阵相乘的方法以及相关的一些函数。对系统动力学仿真,笔者借助于Vensim软件来进行,并补充教材上所没有的内容。对于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笔者借助于SPSS软件和Matlab软件来进行。对解释结构模型、状态方程、系统评价和决策,笔者着重介绍利用Excel进行应用。
这些计算机应用内容学生有可能当时无法完全消化吸收,但为他们将来毕业论文、科研和进行高级管理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毕竟他们通过课程了解了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我校2009届学生陈文婕在面试时,就是由于计算机应用能力突出而在20多名竞聘者中脱颖而出,被法国圣戈班公司录用。这些竞聘者中有知名高校的学生、有研究生等。
四、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
任何教材都不是尽善尽美的,对于《系统工程》这门不断发展的课程也是这样,我们选定的教材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小问题,或者在某些方面不如其他教材详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其他教材的体系和论述,发现所用教材的不足。
《系统工程》这门课程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之中,不断地从其他学科接受新知识,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胜任这门课程的教学,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相关的新知识。例如,现代系统工程理论与复杂性科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尽管在我们选定的教材中只用了较少的篇幅来介绍这些内容,但要讲好这些内容则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同样类似的是现代优化方法中的一些启发式算法。
教师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数学和计算机水平,以应对这门课程的要求。笔者所带的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允许学生自由选题,这样会有学生在做与系统工程相关的论文时,用到笔者所不熟悉或不太熟悉的方法。尽管本科应用的层次不深,但对笔者却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提醒笔者时刻注意学习新的内容。
五、鼓励学生参加物流设计大赛等综合性练习
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从2007年开始进行,每两年举行一次。我们组织学生参加了第二届比赛。通过对大赛案例的分析和学习,我们认为物流设计大赛是一个综合性的练习。大赛案例中除了包括物流专业知识外,还有许多内容可以结合《系统工程》课堂所授知识来解决。另外,一些内容可以结合《系统工程》课堂所授但不作为要求的扩展内容来解决,如现代优化方法。学生通过参加大赛,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知道这些知识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我们决定在吸取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鼓励学生参加下一届的物流设计大赛,并建议教研室将大赛和学生的某一课程或实习的考核挂钩,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我们还将鼓励学生参加其他类似的综合性练习。
[1]汪应洛.系统工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汪应洛.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