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问题与建议

2010-08-15姜美华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年20期
关键词:评级商业银行资本

□文/姜美华

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正在借银监会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时机,推动自身经济资本管理水平的提高,试图通过资本约束业务发展的职能,推动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发展模式等方面的改变。但是,建立完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在宏观层面需要监管部门的支持与引导,在微观领域需要各商业银行逐步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加快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建设。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历史沿革

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历程看,1978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集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实行“统收统支”的信贷管理制度,银行基本不需要经营,更谈不上资本和资本管理了;1979~1992年工农中建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先后建立或恢复,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继成立,这一时期商业银行逐渐开始树立起存贷款立行的经营理念,强化了对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和绩效考核,但在资本管理方面才刚刚起步;1992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逐步实行限额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199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规定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1996年实行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为基础的贷款规模管理和风险管理;1998年取消信贷规模,商业银行全面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但是,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有国有信用的隐性支撑,普遍存在资本概念的缺失,主要重视资产负债管理,并不重视资本管理。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我国金融企业也开始了同国外优秀金融企业的同台竞争。2002年中国建设银行作为国内最早推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大型商业银行,初步建立起了经济资本分配办法应用于预算管理领域;2004年2月中国银监会推出了《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实现了对银行资本充足状况、资产安全状况、管理状况、盈利状况、流动性状况和市场风险敏感性状况等经营要素的综合评价;2004年3月中国银监会正式实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通过综合巴塞尔委员会的相关文件精神,对原有的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进行了极大改良,强化了银行资本约束水平。商业银行开始建立风险资产扩张的资本约束机制、以资本为基础的绩效考核机制等,有效地促进了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同年6月23日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新资本协议》。实际上,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是根据中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以1988年资本协议的资本计量为基础,借鉴新资本协议的思想制定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从监管的角度提出了商业银行必须对资本进行规划和管理,商业银行开始重视资本的管理,并开始借鉴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体系和方法。期间,国家也对国有商业银行注资或者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金。

2005年10月中国建设银行上市,开始了国有银行上市的安排,也标志着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的改善,中国商业银行真正开始以企业法人的身份承担和经营风险并取得收益。中国银监会也明确提出到2010年有条件的银行要基本实施新资本协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基本建立起了经济资本管理体系,虽然体系不够完善,但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经济资本管理的重要性,已经从内部开始优化业务流程和产品结构,开始积累数据和不断完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总体情况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框架为:主要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辅之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来评价银行总体的风险承受能力。主要通过系数法或资产波动法计量不同风险资产所需的经济资本,以增量配置法分配经济资本,以RAROC为核心构建商业银行绩效考评体系,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进步较大,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成熟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1、经济资本管理理念与现实商业银行文化不匹配。经济资本的应用联系着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与管理文化的重塑,涉及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管理理念。虽然经过近几年商业银行改革,特别是股份制改革后,我国商业银行的文化理念有所提升,但受传统惯性思维的影响,脱胎于计划经济的我国银行业习惯于以规模控制进行信贷管理,习惯于依靠行政命令方式、使用层层分解指标的方式控制风险敞口;资本约束业务发展的理念是商业银行、特别是基层行业务经营管理的软肋,加之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以及人事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商业银行普遍存在“速度情结”与“规模冲动”,对于国际先进银行应用的风险评级、风险预警、资产组合分析和各种风险缓释技术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应用。金融风险的滞后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驱使基层行在风险管理上铤而走险,放松了警惕性。同时,各层级对经济资本配置管理工作的认知和掌握程度不均衡,一般仅停留在管理层和牵头部门,而且传导贯彻呈逐级弱化的趋势。从纵向角度看,经济资本管理传导路径是自一级分行向下级传导,分行人员认知和掌握要优于基层机构人员;从横向角度看,传导路径是自分行计划财务部门或风险管理部门向外围部门传导,牵头综合部门人员掌握相对比较全面,其他业务部门人员仅能掌握涉及本部门业务的方法,而非业务部门人员了解得比较有限,两个方向传导均将导致逐级逐层弱化的现象,加上影响经济资本指标变动的因素较多,造成基层分支机构负责人对开展某项业务究竟可以创造多少经济增加值、承担多大的风险心中无数。

2、模型所需的基础数据有待完善。经济资本是以充分的历史数据为基础的模型来推断新的经济条件下风险的变动趋势。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实施内部评级法的银行至少要有连续5年的违约概率数据和连续7年的违约损失率数据。而我国商业银行由于起步较晚,股改时间不长,加上应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的时间不长,还没有积累充分的历史数据,不能适应各种复杂金融产品的创新,不能直接使用各种计量模型来进行参数估计。一是我国目前尚无被国际社会认可的评级机构,并且外部评级机构通常难以获得企业的详细资料,所获的财务数据和基本面信息也相对滞后,所以计算违约率只能依靠商业银行内部的评级数据。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在评级方法、数据采集与加工、对评级结果的检验、评级工作的组织以及评级体系的适用性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限制了内部评级在揭示和控制信用风险方面的作用。由于我国社会信用文化的欠缺,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较低,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系统、会计结算系统、客户管理系统等没有做到高效共享,加上信用评级在贷款决策、贷款定价中起到核心作用,信贷人员对评级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积极核准和及时补充企业财务数据,使得评级体系中的财务数据不准确、不全面,风险得不到真实反映,导致信用评级结果与企业实际风险等级不匹配,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经济资本计算基础不扎实;二是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经济资本计量和分配大多采用系数法,但由于没有充分的统计资料和专家经验,且大多数银行内部评级系统尚在建设之中,会计核算和风险预警评级系统产品分类不细,我国商业银行制定的经济资本分配系数还谈不上准确、科学,为使系统适用于本行自身风险管理实际,还有一个经营数据积累、系统参数调整的过程;三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大部分贷款和其他资产都是非交易性的,缺乏相关的市场数据,难以从时间序列数据中得到有效的估计,而这些数据是计算经济资本的重要条件。因此我国银行大多数采用的计量方法相对是粗线条的、平均意义下的系数法,经济资本的计量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不能充分反映非预期损失和集中度风险。

3、经济资本管理配置与业务营销不够协调。实行经济资本管理,强调资本对风险的约束,强化资本回报对经营管理的约束,将促使银行注重风险和效益的统一,对贷款的审批更趋审慎,条件更为严格,在产品定价上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商业银行的业务营销机制并未随之调整完善到位,一些经济资本需求较高的信贷项目,如基础设施项目、房地产开发企业仍被列为高端客户;对小企业的营销和业务拓展偏好不强,信贷支持积极性不高。此外,未实行经济资本管理的银行机构不计成本、风险的营销方式,给率先实行经济资本管理的银行业机构在业务营销上也带来较大的竞争压力。

4、绩效考核机制不够完善。目前,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技术运用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数据储备和数据质量还远未达到要求,现有的系统还不能完全实现对各级机构和个人的收益、成本等核心数据的精确归集和分配,经济资本管理数据主要依靠手工计算,由于数据处理量大,重复劳动多,商业银行难以准确反映区域、行业、客户、产品等的差别,缺少客户服务质量、员工发展、内部管理和控制等前瞻性指标,从而不能准确地衡量和评估不同考核单元对银行的价值贡献,致使考核的结果不够精确和细化。经济资本考核理念和考核模式引入我国商业银行的时间不长,其相对复杂的核算办法使指标的直观性要弱于传统规模指标,弱化了经济资本对风险资产总量的约束作用,实践中容易回归“规模情结”,形成新指标体系与旧经营模式的“两张皮”现象。

5、经济资本计量和配置模型建设处于初级阶段。一是现阶段我国只有少数银行在探索使用内部评级法,绝大部分还是采用简单的“系数法”,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还处于标准法的思想体系时期,并不能建立高级计量评级模型计量PD、LGD、EAD,进而得到非预期损失和经济资本,因此在精确度方面也不符合真正的内部评级法要求;二是现代资产组合理论需要假定收益呈正态分布,然而对于一般信用资产来说,其分布往往呈现严重的偏态和厚尾特征,有时候还不具有连续性,所以需要对基于正态分布得出的模型进行修正,而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做出这方面的努力;三是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近年来逐步建立内部信用评级系统,主要用于对借款企业的信用评级、授信额度核定以及贷款质量分类管理等,但内部评级主要依赖专家式主观经验,评级方法缺乏客观数据支持,内部评级制度不够全面和科学。

三、我国商业银行完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措施

商业银行应当创造条件加强经济资本管理,防止分支机构的过度投机行为。

1、在银行内部强化经济资本管理理念,树立经济资本管理文化。国外先进的经济资本管理经验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不仅仅是管理技术、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挑战,更主要是管理理念的提升。商业银行要想走出一条资本节约型的发展新路,应坚持“全员、全面、全过程”的原则,做到理念先行,提高各个层面对新理念的认同,扫除思想上的障碍,在银行内树立追求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为实现经济资本管理铺平道路。通过广泛、深入的培训和理念传播,让上至管理层,下至一线营销人员深刻理解经济资本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并熟练掌握考核指标的内容和具体操作,在全行树立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和效益观,逐步提高绩效考核管理的质量和执行效果。同时,要让全体员工认识到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目的不单是规避风险,而是要依靠先进的风险度量和配置技术,承担那些能够管理好、并能够对其给予充分补偿的风险,从而提高银行股本价值,让股东获得高额的资本回报,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2、积极构建高素质的现代银行运营管理团队。经济资本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强大的人力资本做后盾,包括宏观经济专家、产业经济专家、金融工程师、财务分析师、计量分析师、计算机开发工程师等。我国商业银行要顺利进行战略调整,就应吸收和培养一大批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素质过硬并精通现代银行运营规律的高素质人才,由他们组成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团队。同时,还应加大资本和风险管理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力度,采用多种方式吸引风险资本管理方面的人才,提高资本管理、风险管理岗位人员的素质,使一批真正理解风险管理意义,熟悉经济资本计量、配置的专家能在经济资本管理战略框架内加快推进商业银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

3、建立科学的经济资本考核体系。随着发行次级债、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上市,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随着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如果依然单纯追求总量而忽略结构优化,不从根本上改变单纯依靠规模特别是信用规模扩张的增长方式,就必然会导致资本金的急剧消耗,陷入资本金不足的困境。因此,能否建立符合监管规定和本行发展战略的经济资本考核体系,是商业银行走出一条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的关键所在。商业银行应以经济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作为绩效考核的核心指标,建立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评价体系及内部激励约束机制,激励全行员工参与价值创造的积极主动性。

4、进行银行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再造。业务流程再造是商业银行为了获取在成本、质量、反应速度等方面显著性的改变,以流程为核心进行的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包括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再造等内容。其中,业务流程再造是商业银行再造的核心,商业银行要从客户需求出发,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配套业务流程。鉴于我国银行目前仍普遍实行以总分行制为主要模式的经营管理体制,商业银行应当运用制度经济学的契约理论推进银行组织架构的再造,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形成更好地面对市场、面对客户并拥有强大后台支撑的矩阵式结构。总行应当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明确发展战略,制定与之相匹配的经济资本约束和配置的战略目标,在制度上落实整个经济资本配置和管理的方法和流程,从经济资本的预算、配置、监控以及绩效考核机制等各方面对不同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做出相应的具体要求,使得实际工作有章可循,把银行的经济资本配置政策体现在实际业务过程中,即对回报率和价值创造较高的部门和业务,应给予更多的扶持政策,而对回报率很低的则应采取限制和收缩政策以避免进一步的价值损失,逐步建立与经济资本管理相配套的管理制度体系。

5、完善基础数据建设,加快内部评级模型开发。目前我国银行业正处于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准备阶段,关于经济资本的建模估算和应用推广才刚刚起步。经济资本管理模型设计的数据量大、来源渠道不一、运算程序复杂、模型的效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运行,所以高效准确的数据处理信息系统是进行经济资本管理的重要基础,没有强大的信息系统的支持,再强大、再先进的风险管理手段都将成为无缘之水、无本之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对于使用初级IRB法的银行,要求具备5年以上的历史数据来估计并验证违约概率(PD);对于使用高级IRB法的银行,必须有7年以上的历史数据来估计违约损失率(LGD)。要从根本上改变经济资本分配和经济增加值的运作效力,必须实现信息基础质的提升。根据国外先进银行的经验,其经济资本管理一般都有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作支撑,如资产负债管理系统、资金转移定价系统、财务集中管理系统、内部评级系统等。这些管理信息系统不仅可以处理银行内部的资本配置问题,还可以对账面收益水平进行调整,得到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状况,从而得出经济资本占用及回报情况。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历史数据过短,数据不规范、质量不高等问题,甚至有的商业银行基础数据如抵押物价值、回收成本等数据也不够准确,同时由于国内商业银行处在经济转轨时期,整个经济体制和法律制度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历史数据的可用性也不强,所以说我国商业银行尚不具备建立高级计量模型所需的数据基础。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尽快组织专门的人力、财力结合本行的实际情况,研究各层业务数据和管理信息的集中,积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损失数据,建立风险损失数据库,逐步建立起全面综合的数据系统;同时,应不断熟悉和掌握各种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型,找到国际先进理论和方法与我国银行实际情况的结合点,选择并形成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现状的经济资本计量和配置的方法,尽早进行经营管理信息的有效积累,改变目前信息散乱、整合困难、利用低效的状况。

6、不断对经济资本管理体系进行动态调整。随着银行自身业务的不断发展,风险的范围和特点也在发生变化,所以商业银行应当借鉴国际先进的经验和教训对内部评级系统进行经常地检查和更新,并进行标准化程序的后评价,以保证系统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以适应日益提高的风险管理要求。

[1]武剑.内部评级理论、方法与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3.

[2]李镇西,周凤亮.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探索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

[3]廖小彪,王晓梅,刘金球.当前商业银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难点和对策.企业经济,2006.4.

猜你喜欢

评级商业银行资本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VR 资本之路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钱经》月度公募基金评级
《钱经》月度私募基金评级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