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校报副刊的新闻性及实现途径
——以《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报》为例

2010-08-15张蕴华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新闻性专版职院

张蕴华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工作部,湖北十堰442000)

论校报副刊的新闻性及实现途径
——以《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报》为例

张蕴华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工作部,湖北十堰442000)

校报副刊是新闻性的副刊,以《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报》为例,作为高校权威传媒,必须围绕党的教育事业,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围绕师生学习工作生活和思想的实际,进行副刊策划,策划副刊,才能办好副刊,提高报纸质量,提升校报生命力,更好地实现校报信息传播、宣传教育、舆论监督、服务育人功能。

高校校报;副刊;新闻性;实现途径

作为社会主义新闻大军中一支重要力量的高校校报,从诞生起,其性质和作用,受众的阅读需求,都决定了她是高校的党报、行政的机关报,是校党委的喉舌,也是广大师生员工的喉舌,是高校的重要思想舆论阵地和校园文化建设园地,是高校管理层联系师生员工、学校联系社会的桥梁和纽带[1]。因而必须站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沿,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和高校教育事业,“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充分发挥校报信息传播、宣传教育、舆论监督、服务育人功能。

一、校报副刊具有新闻性的原因

随着社会生活和新闻事业的发展,副刊的新闻性得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向强化,无论是综合性报纸,还是专业性报纸,其体裁选择和内容拓展方面,实质都在新闻化。

1.校报副刊的新闻性是由报纸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校报是新闻刊物,是党报,新闻性是其本质属性。作为校报重要板块的副刊,必须是新闻性的副刊,要通过对新闻版新闻事实的补充与延伸,共同担负起校报传播新闻、传递信息、服务读者、影响成人成才的最基本功能。校报的本质属性,承担的任务,都决定了副刊不“副”,而是在用另一种形式传递新闻。如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报(以下简称“十堰职院报”)副刊《杜鹃》,她不同于纯文学刊物《星星》、《散文天地》、《小说月报》,也不同于娱乐杂志《上海服饰》、《演艺圈周刊》、《当代歌坛》,甚至不同于晚报的娱乐、广告、旅游等副刊……校报副刊作品除注重情感表达,艺术审美这些文学的终极目标外,更要注重引导思想、指导行为、陶冶情操的现实育人功能。

2.校报副刊的新闻性是由文学的性质来决定的

作为劳动的产物,社会的意识形态,社会属性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其次,才是文化特性,以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打文学体裁,原始社会劳动的号子,奴隶社会的巫术活动,人类早期创世纪的神话传说,先秦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五四白话文新诗歌,革命小说样板戏,伤痕文学先锋小说朦胧诗,改革文学商旅文学网络文学……无论如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它的形式和内容总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也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并且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另一方面,文学又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鼓吹、宣传或反对、批判这一种或那一种的哲学、道德、宗教的观点,影响着这些意识形态。文学的产生、发展,体裁的流变,创作的目的,都有深深的时代烙印,也决定了文学作品的新闻性。如此,校报副刊的作品当是新闻性的文学作品。

3.校报副刊的新闻性是受众的阅读需求来决定的

“副刊有多么成熟深刻,社会就有多么成熟深刻……副刊,可以用一个脑力激荡的磁场,迸发一个民族文化的最大潜能”[2]。信息社会的今天,校报读者的社会观念,生活节奏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带动了阅读需求的变化——求短求新求快求变,从而加剧了校内校外,报与刊、报与报,平面媒介与立体媒介之间的竞争,促使校报副刊,从体裁选择到内容拓展方面,都在朝着新、短、快、变的方向发展。校报只有考虑受众的这种需要,才能稳定读者,继而融入社会,最大限度的“帮助广大读者认识客观世界,用特定的文学形式,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潜移默化的功能,启迪与感化广大读者建立起健康的审美情趣并从中寻找到美的物象。”[3]这种发展变化,导致了校报副刊从形式到内容上新闻性的增强。

二、校报副刊新闻性的体现

校报副刊的体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文艺评论、漫画、书法、摄影作品等。副刊的新闻性体现在作品的时效性、内容的思想性、受众的贴近性、情感与艺术的真实性等要素的总和上。一篇优秀的副刊作品,必须同时具备时效性、思想性、贴近性和真实性,是具有新闻性的文学作品。

1.副刊的时效性,即时令性,即时性,合适宜,有时代感

春花秋月,夏荷冬梅,教师节,端午节,迎新活动和毕业晚会……报纸副刊必须要有及时的关照。可以想象,烈日炎炎的夏天,副刊出现一篇描写数九寒冬的作品,即便再有文学性、艺术性,也不伦不类,不合时宜。

这里,文学作品的时效性,就如同新闻的时效性是一致的,讲究“新”,要求是新近发生的。昨日黄花是新闻大忌,对旧日无限的追忆与沉沦的文学作品,最终昨日的回忆照进不到现实的今日,结构再怎么有纵横捭阖,言辞再怎么汪洋恣肆,校报编辑都会忍痛割爱。

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需求的校报副刊风格还会发生变化,但是有一点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其内容应当具有时效性。如果不具备时效性,不能为读者提供有效信息,而是沉浸在作者的自吟自唱当中,长此以往必将使读者不再愿意把目光和时间投向副刊,投向校报。

2.副刊的思想性,要建立在时代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基石上

文章的思想性即主旨、主题思想,也可叫立意。思想性是作品的价值所在,是作品的灵魂。阅读有思想性的作品,能丰富知识,增长见识,陶冶性情,启迪思想与智慧。白居易说得好“,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白居易是非常反对“嘲风雪,弄花草”的“空文”的,他在诗论里要求“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他说“为诗意如何?六义互铺陈;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没有灵魂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没有主题,主题不鲜明,或者主题陈旧,浅薄庸俗,甚至反动,再有文采的文章,都不会入编辑的法眼。再言之有文,但言之无物,必定行之不远。

因而,作为育人的高校,校报副刊对思想性的要求要高于社会报纸。我们要求,一部文学作品,不管她的篇幅大小,采用哪种形式或体裁,描写什么样的题材、人物、情节和环境,抒发什么样的情感,揭示什么样的主题,都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对受众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对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副刊的贴近性,是作品要贴近读者,为读者所新闻乐见,这是创作的目的

网络的发展推动了人人都可以成为写手时代的来临;无线上网功能的实现,冲击最大的将是纸质媒介的报纸。纸质媒介虽然不会灭亡,但可以毫无疑问预言的是:90后,00后,读纸质媒介的人会越来也少。广播的今天可能就是报纸的明天。副刊的贴近性,不是对读者简单的迎合,低级的媚俗,而是必须贴近读者的思想、生活和工作的实际,站在社会和时代的高度,关注读者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做读者的代言人,时代的吹鼓手。作为作者和编辑,都必须根据时代和读者的需要,编写时代性强、针对性强的散文、小说、诗歌、摄影漫画等文学作品。

4.副刊的真实性,是作品要符合生活的真实,情感的真实,艺术的真实

新闻的“新”是建立在“真”与“实”的基础之上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力。同样,也是文学的生命力。文学的真实与新闻的真实并不是相悖的。

副刊上所发表的作品,要符合生活、情感和艺术的真实。不管是小说、诗歌还是散文,不管是记录日常生活事件、个人所见所思所想的纸质日记,还是QQ私人空间、网上博客,不管是流水账式的记录也好,还是天马行空的意识流也好,事实要是真实的,情感也一样,否则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在表达什么,对读者还作什么期待?很多学生写不出来东西,写出来的东西不能打动人,都是因为作品缺乏生活与情感的真实基石。

晚报更倾向于新鲜、轻松、新奇、生活化的娱乐、旅游、情感、服饰美容养生健康等方面的文学作品,日报更关注直接或间接反映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生生活的文学作品,高校校报副刊编辑把目光聚焦在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的经历和感受上。专业性报纸和综合性报纸、社会报纸和高校报纸,面对的是不同的受众,副刊编辑在选稿时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有一个共性是先看作品的新闻性,然后再看文学性。作者把握住了这一点,就会提高投稿命中率。

三、十堰职院报副刊新闻性的实现途径

高校校报,她既具有社会报纸的功能,更具有高校校报的特性。在信息时代,快捷阅读的今天,校报副刊的新闻性越来越成为编辑、作者与读者的共识。十堰职院报在具体的办报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较好的凸显了副刊的新闻性,实现了办报质量的飞跃。

1.围绕中心工作,注重副刊策划和策划副刊

报纸提到策划,人们更多的愿意与新闻挂钩。其实副刊是可以策划,需要策划的。副刊策划需要的时间比新闻更长。

精心组稿,就是副刊策划。为达到传播效果,副刊要围绕正刊,文学要围绕新闻,编辑要借助一定的方式和手段组织稿件。这种策划,不是无中生有,是要以学校中心工作为出发点,围绕新闻版的内容,对副刊内容进行“布局谋篇”。策划的过程实质是个集纳的过程,集纳好了,集中展示的时候,方可信手拈来。众所周知,学校工作有非常强的时令性、规律性,迎新军训、实习实训、毕业就业,运动会大型文艺晚会,重大节日纪念日,都有大体固定的时间。每个学校的办学定位、理念,办学特色,长期厚积下来的人文的东西,甚至要持续几年的重大项目、奋斗目标都是明确的,而报纸,今年办了,明年还要办,要办出特色,办出不同于以往的亮色,实现传播效果,唯有提前做好策划。

十堰职院报的策划意识、策划举动已形成一种工作制度。编辑提前做好年策划月策划,强调规律性活动的特色性。非常重视期策划,一期报纸出来,编辑要着手细化下期报纸,细化到每个版面安排什么具体内容,然后召开报纸策划扩大会议,对策划方案进行讨论与取舍,对采写、组稿任务进行具体分工。现代社会,一个人的眼界、思维、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副刊策划集中的是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十堰职院报的副刊都经过如此运作。2001年是建党80周年,作为党报机关报的十堰职院报,要首当其中担负起喉舌的作用,利用报纸这个宣传阵地,唱响主旋律。于是,当年校报的策划方案中,讴歌建党80周年是上半年宣传的大主题之一,“有奖征文活动”作为常规动作延续,为出精品,副刊编辑还有目的性的向革命老同志、院报老作者约不同体裁的稿件,从当年的3月份开始在杜鹃副刊上每期推出一到两篇作品,到7月份,5期院报,副刊分别推出散文《房子的故事》、《女儿的爱国心》、《唱支赞歌给当庭》、小小说《阿贵的鞋》、律诗《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感赋》、词《祖孙四代下武汉》、评论《关于“以德治国”的一点浅见》、绘画《革命先驱李大钊画像》、书法《沁园春.雪》等等 ,约 20 篇(件),与每期其他版面的新闻报道一起,营造了持续的立体的宣传效果,受到有关方面的好评。

如果说精心组稿是策划副刊,那么,精心选稿就是副刊策划了,可以达到“一滴水,照射出整个太阳”的效果。以2001年9月25日十堰职院报杜鹃副刊(总第 78期)为例,本版一共刊登了 8篇文章——《回忆军训》,作者是一位留校工作的校友;《落叶情怀》,作者是大三学生,在最后一次的迎新活动中,见到飘飞的落叶,想到是要脚踏实地渡过最后的大学生活,把根和情留在母校;《从零开始,走好人生第一步——致2001级新同学》,作者是院团委书记;《九月思绪》的作者是大二学生,她回忆了一年前自己入校的点点滴滴;《感悟》的作者翟丽敏记述的是自己和姐姐赶火车的一幕,告戒自己不到最后关头,不要轻言放弃;《座位》的作者沈毅,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社会;《七绝·神农架探幽》作者是老教师、老作者田雨泽,他记录了假期和同事们地方文化考察的见闻和感受,记述了美景,张扬了地方文化,也表达了“不负神农养育恩”的情感;摄影作品《秋》的作者是艺术设计系大三学生黄巧,秋是甘南的秋,是她们甘南写生的缩影。综上所述,这8篇文章,作者身份从学生到老师,阶层从大二到大三,笔触从学校到社会,体裁有散文、小小说、诗歌、摄影作品,篇篇都非常有代表性,充分体现了副刊编辑的苦心孤诣。

2.坚持三贴近,突出副刊的时效性、思想性,真实性

“三贴近”,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它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原则,是新闻报道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从而达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不二法门。作为高校占主导地位的媒体——校报,高校师生需要通过校报了解校园内和社会上发生的事情,社会各界人士也需要通过高校校报来了解高校,只有按照“三贴近”的原则,新闻版及时报道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动态、经验与成就,副刊反映学校工作实际,适时关注师生学习、工作、生活与思想的实际,校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校报信息传播、宣传教育、舆论监督、服务育人功能。

“三贴近”的副刊,才能有吸引力,有生命力。以2010年3月31日《十堰职院报》(总第154期)副刊为例,她很好的体现了“三贴近”,本期共有6篇(件)作品,给读者的总体感觉是时效性强,情真意切,哀而不伤。十堰职院2010年的3月,学校的创始人,德高望重的老校长王振敏,在古籍研究方面享誉国内外的、老副校长廖延唐教授先后与世长辞,正时值另一位前校长刘士容过世一周年,于是有了2篇怀念散文、1篇诗歌——《怀念老校长》、《七律.悼刘公伯镛先生》、《怀念一位老派文人——廖延唐教授》,青年教工、老教授、工作在外小有成就的学子——3位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风格,对3位前辈进行追忆。《我登上“感动十堰”领奖台》学生作者补记的是登上“感动十堰”的情景,自己内心的斗争,本次活动对自己精神层面的提升。摄影作品《校园樱花长廊》,红白樱花怒放着旺盛的生命,洁净的廊道似在召唤着人的脚步,雅致错落的建筑物静谧中显露着优雅……6篇作品,时效性、思想性、真实性兼备,从文章主题思想,到色彩(彩版)搭配,版面构造(排版)都相互映衬,展示了学院深厚的人文积淀,师生的精神风貌,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看到了学院前赴后继、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明天。其手段应该说是比“软新闻”更“软”……正是副刊这种独有的优势能够避免正刊所具有的说教风格……通过有文采的副刊板块与读者进行商讨式的交流……打的是“温柔战术”,更容易被普通读者接受[4]。

十堰职院报副刊注重关注特殊事件或者重大活动,每年元旦、雷锋日、劳动节、青年节、七一、教师节、国庆、圣诞节等中外常见节日,副刊都会推出专门文章;副刊还围绕学生社会实践、实习、各种比赛等活动,通过辅导员、系书记、老师的联络,请有影响的当事人著文,很受读者喜欢。假期归来,一批新学子到来,副刊编辑会深入师生,广泛征稿,请他们著述所思所想所见所感,及时为读者提供有用信息。普通日子,副刊编辑关注师生生活,注重对国内和党内一些重大事件的评述,并与生活相结合提出热点话题,请专栏作者供稿,收集读者来稿,让师生通过副刊感受到自身与国家发展的联系,充分发挥了党报副刊的功能。

随手翻阅十堰职院报,可以看到副刊编辑的署名为某个学生,从1987年4月创刊至今,我们坚持让学生当杜鹃的编辑,让他们参与策划、稿件组织与修改,版面编排等的全过程,这种贴近师生、依靠师生力量办副刊的形式,为师生喜闻乐见。

3.办好专栏专版,发挥副刊文化育人作用

专栏是报纸发展需要的产物,是报纸版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喻为报纸的眼睛。校报副刊专栏是校报表达主题思想,增强可读性,扩大影响,办出特色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繁荣校园文化、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润物无声的文化育人阵地。十堰职院报副刊秉承办报宗旨,从读者的阅读需要和审美需要出发,从师生学习工作生活和思想实际出发,办“三贴近”的专栏,发挥了校报最高层次的功能——文化育人功能[1]。

文艺理论,校园时评、热点关注的专栏有郑春元的“《红楼梦》精彩片段赏析”,“美育天地,“杜鹃杂谈”,“校园士大夫手札”,“书山有路”,“蓝梦摄影”……展现的是我院特有的文化气息,学术气息和青春朝气,开拓了师生的视野、启发思维,提高师生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岁月留痕”,“青春之旅”,“似水年华”,“人生感悟”,“实习手记”,“毕业生追踪”、“来函照登”……关注的是我院师生的奋斗足迹,人生历程,让读者在听之,思之,悟之中受到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的影响;而“新人新作”,“校友来稿”专栏,传承和发扬的是我院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启迪和教育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专版是整合的专栏,更具宣传效果。十堰职院报经常在副刊上推出专版,进行正面宣传,主旋律弘扬。师生最常见的副刊专版有一年一度的“新生有奖征文专版”,“主题征文专版”,如2006年7月20日《十堰职院报》(总第122期),本期副刊是“家庭美德、热爱父母”为主题的“我爱我家”征文专版,展示的是我院学子感恩父母,热爱家庭的精神面貌;2006年10月31日副刊专版的主题是“宿舍文明创建”;2007年7月3日副刊专版的主题是5.25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月主题活动——“心灵绿洲”征文比赛。围绕某项重大活动,推出专版有“校报一百期专版”、“迎新专版”、“毕业生专版”等。也尝试推出个人文学创作专版,如2005年5月28日(总第104期)副刊,推出了“0311班学生曹铮作品选登”专版。本专版让作者本人终身难忘,对所有爱好文字的学子是莫大的鼓励和鞭策。2008年5月31日(总第139期)专版的体裁是日记,题材是“汶川地震见闻”,讲述的是我院团委副书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徐瑛随同十堰市赴汶川地震灾区心理援助的经历,以时间为经,以见闻和感受为维,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心灵的震撼。报纸出来后,很多师生与作者和编辑联系,想到灾区第一线去抗震救灾,用自己微薄支援灾区重建。副刊专栏专版的这种育人功能,是专业课教学,“两课”教育的育人功能无法比拟的。

4.充分借助网络力量,办开放性的副刊

网络的飞速发展,信息的快速传播,一方面冲击着传统平面媒介、纸质校报的时效性,加速着校报与校内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的竞争,另一方面,也必然推动着校内媒介相互借鉴、渗透与联动,形成立体发展新格局,使开放办报,副刊实现开放性成为可能。

我国于2007年创办了中国高校校报平台,湖北第一家加入平台的是武汉大学,截止2010年6月17日,平台上已有1054所高校,十堰职院报2009年2月28日(总第145期)开始入驻该平台。校报网络版拓展了校报发展空间,为校内外读者提供原汁原味在互联网上浏览报纸的便利,不但增强了报纸的时效性,而且便于及时更新、下载,资料链接报道,实现新闻报道的立体化[5]。许多校报的网络版还增加了双向互动、网上投稿、文章检索、校报BBS等功能,最大限度为读者服务的同时,也增加了副刊选稿的空间。十堰职院报除在新闻网上设置“院报在线”版块,还在百草园论坛设置“我写我心”专栏。副刊编辑一方面通过“我写我心”栏目,通告副刊主题;另一方面,通过该栏目选择切合“三贴近”主题思想的稿件,通过网络与作者沟通交流,指导作者修改稿件。近年来,院报副刊的很多稿件来自“我写我心”版块,在出版时都做特别注明。例见2010年1月20日《十堰职院报》(总第153期)副刊,其《新年心愿》节选自百草园BBS;《2010年,我们一起走过》作者灵石是一位在苏州工作的08届毕业生,百草园论坛“我写我心”版主,通过网络约稿;《千里外,香如故——新年致母校》,作者大千是07届毕业生,工作在浙江温岭,稿件的修改和节选,都是通过网络实现的。

同社会报纸相比,国内校报最大的短板是出版周期长。周期长,新闻变旧闻,仅起到记录历史和保存资料的作用,加上发行范围限于教职工、家长、高校内部,其宣传效果、社会影响力都受到影响。我院报发行虽推广到大十堰市的中学、社会媒体和政府机构,但广大毕业生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读者还是看不到校报,而网络版的出现,无限延展了校报的发行范围,使校报成为开放性的报纸。

总之,校报副刊是新闻性的副刊。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办好副刊,才能提高报纸的质量,提升校报的生命力,更好地实现校报信息传播、宣传教育、舆论监督、服务育人功能。

[1]雷惠萍.高校校报记者通论·理论篇[M].武汉出版社,2001:130.

[2]龙应台.有什么副刊,就有什么社会[EB/OL].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1682194/.

[3]寂寞烟花,新闻性与文艺性的和谐统——报纸副刊的新生之路[EB/OL].http://eileensky.blog.sohu.com/35469427.html.

[4]锦心,副刊,注重新闻性势在必行[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56606010007fx.html.

[5]金永辉,打造服务型报纸:高校校报应对挑战的良方[EB/OL].http://www.sdwenxue.cn/gb86817_793489.html

Abstract:University newspaper supplement,as university authoritative media,is the supplement toShiyan Technical Institute Newspaperfor example,must focus on the Party’s education,on important school affairs,on teachers’and students’work,life and thoughts,to scheme the contents,so as to edit sound university newspaper supplement,to improve its quality and to enhance its vitality,and then to better realize university newspaper’s function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education,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and service.

Key words:university newspaper;supplement;journalism;realization approach

On Journalism of School Newspaper Supplement and Its Realization Approach-a Case Study of Shiyan Technical Institute Newspaper

ZHANG Yun-hua
(Dept.of Party Committee,Shiyan Technical Institute,Shiyan 442000,China)

G216

A

1008-4738(2010)04-0077-05

2010-04-19

张蕴华(1972-),女,十堰职业技术学院院报编辑部编辑。

猜你喜欢

新闻性专版职院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后资源经营专版
诺奖得主霍夫曼团队落户深职院
融思想性新闻性艺术性为一体 “文编”+“美编”思维碰撞创出优秀漫画作品
海门市五港幼儿园专版
特别专版
“奥运专版”今日推出
增强电视时政报道新闻性的基本路径
藏职院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及培养策略研究
全国劳模、“金牌工人”窦铁成受聘陕铁职院专业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