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创建特色德育体系

2010-08-15曾少武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道德德育院校

曾少武,杜 军

(1.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孝感432000;2.十堰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湖北十堰442000)

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创建特色德育体系

曾少武1,杜 军2

(1.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孝感432000;2.十堰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湖北十堰442000)

青年学生的感恩意识是其道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他们今后对待生活和工作以及对待社会的态度,影响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创建特色德育体系,对于青年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以及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感恩教育;德育体系

高职院校要为社会发展培养技术应用型优秀人才,不仅要培养青年学生牢固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更要教育青年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道德情操。青年学生的感恩意识是其道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他们今后在基层或生产一线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影响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构建“六个结合”为特征的高职院校德育体系,对于青年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以及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一)道德情操的需要

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和促进青年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感恩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传统美德、是一种自我行为,反映了青年学生的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及自尊意识,更是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一种写照。“感恩的全部内涵就是人的责任感,它让人体会到,生活是获得,而不是索取。生活抉择的每一个获得都是对指示的遵从。人如果不意识到自己蒙受了恩惠,就不会想到自己是人。基督宗教无比强调感恩,因为这不仅仅是人的一种感情,更是做人的本质特征。忘却了感恩,人的存在就没有了真实性。如果我们不知道有求于我们的是什幺,我们便不能继续真实地生存”[1]。高职院校应当全方位推进对青年学生感恩教育,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

(二)创业就业德育的需要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如何促进就业人员对基层工作保持长期的激情,高职生的职业道德的养成和对基层群众感恩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只有对工作充满感恩,对基层群众充满感恩,其就业动力才会持久,创业激情才会永驻。“惟德是举、惟才是用”的原则已成为企业任用人才的基本原则,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很难想像一个不具备良好道德情操的人能在基层单位工作任劳任怨,恪尽职守。

(三)生活德育的需要

感恩并不是虚高在上,而是融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陶行知先生近30年的教育实践,提出了“爱满天下”等具有生活教育特色的生活德育理论。所谓“爱满天下”即始终对父母、对老师、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充满敬畏,心怀感恩[2]。当代青年学生大多数非常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对家人、社会给予他们的帮助心存感激,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予以回报。但也有一些青年学生由于道德情感缺失而出现种种不良现象,如不尊重老师,随意缺课、在课堂上大声说话;从农村出来却看不起身为农民的父母亲友,不以学习为重,盲目攀比,追求吃喝玩乐和超前消费;把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对国家的助学贷款不予偿还,不讲信誉、没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凡事以个人为中心,缺乏必要的群体意识、集体观念和同情心,自私自利等等。因此,对青年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就是让他们知道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受到过很多外界的恩惠,并由衷想对外界进行回报的愿望和行为,从而引导和帮助当代青年学生提升感恩意识,实行感恩行为,进而兼备“爱满天下”的德育情感。

二、“三全”理念拓展感恩教育

(一)全阶段教育理念

对青年学生实施感恩教育要抓好青年学生入学教育、在校教育和毕业教育几个关键阶段。在节假日,给学生布置感恩家庭作业,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感恩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感恩教育不仅要体现在课堂上,而且要融入青年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各个环节。对于即将毕业学生或已经毕业学生,要引导学生开展感恩母校感恩老师征文、演讲等各种文艺活动。统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坚持感恩教育贯穿于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全过程,努力形成全程育人的格局。

(二)全社会教育理念

社会呼唤感恩,感恩应成为全社会的必修课。感恩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德育,不仅仅局限于家庭教育,而应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特别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青年学生,他们即将承担社会责任,包括对父母、老师、朋友起码的感恩报恩要求,更有对大自然、国家及社会的感恩报恩目标。“自觉把青年学生感恩教育置于社会环境之下,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包括文化环境、舆论环境和校园周边环境在内的良好社会环境,使青年学生感恩教育工作由单一的学校行为变为全社会行为,把社会各方面力量动员起来,把社会各方面资源整合起来,把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发挥出来,才能营造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形成青年学生感恩教育的强大合力”[3]。

(三)全方位教育理念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让学生心灵上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行动。因此,它是一个多方位的、多形式的、多场合的正面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8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青年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德育与智育虽然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渗透的。对青年学生感恩教育不仅是宣传思政工作部门的责任,也不仅是“两课”教师的职责和任务,事实上,高职院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思想政治工作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和专业任课教师要有机协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整合,形成幅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一体化”的感恩教育体系。

三、以感恩教育为内容的特色德育体系构建

感恩教育是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感恩教育与社会道德实践活动相结合,与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与感恩典型评选活动相结合,与组织载体建设相结合,与孝文化、校园文化研究的积极成果相结合,构建全过程全员参与全方位的感恩教育德育体系。

(一)感恩教育与社会道德实践相结合

以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感恩教育为切入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帮助了别人,自己的心灵也得到慰籍。在节假日布置感恩作业,如给父母洗脚梳头,帮助孤寡老人,参与社会义工活动,与贫困人群实行一帮一活动等。在校期间,策划一些感恩母校感恩家乡征文、演讲活动。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道德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创业相结合,做到活动开展有目的、有组织、有指导老师,使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感恩教育及其社会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有益于高职院校德育在生活中寻找对接点,有益于高职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职业道德的养成及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感恩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部门要与“两课”教学部门、教学主管单位以及各专业任课教师就感恩教育的有效开展进行共同研讨,实行无缝对接。专业任课教师结合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也有特殊效果。如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朱学义教授在给学生讲授“财务分析”课程时,增设了“智力投资分析”内容,引导青年学生每人算了三笔账:一是父母对学生本人的智力投资;二是国家社会对学生的生均教育投资;三是学生由于学习而失去就业机会所损失的收入——教育机会成本。学生通过查数据、询问家长进行自我算账,一组数据让他们大为震惊:一个1982年出生、1984年进幼儿园到2003年22岁大学毕业的学生,其家庭教育投资、国家社会生均教育投资和教育机会成本的数据分别为6.5万元、7.2万元、9.0万元。计算结果表明,国家社会生均教育投资是家庭教育投资的1.1倍(7.2/6.5)。学生们从数据中感慨地说:“我们不仅要感谢父母,更应感谢国家和社会,因为国家和社会对我们的投入比我们父母的投入更多”[4]。从而将感恩教育进一步引导到感恩祖国、回报社会这一层面上来,激发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努力为国家作贡献。

(三)感恩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帮助青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是培养他们感恩意识的有效方法。“感恩教育必须以感动为起点,感恩教育作为情感教育,应该将情感、价值观目标和学生的现实认知状况和环境结合起来,不断地适时利用和创设情景激发青年潜在的情感品质,让他们不断地为生活中的爱和真情感动,获得情感的体验,让感激和感恩成为内在的需要,从而实现感恩教育的情感和价值观目标”[5]。青年学生处在思想成长阶段,他们的思想不仅容易受到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容易受到个人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的影响。只有结合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及时了解青年学生的愿望要求,真诚关心他们的安全冷暖和实际困难,做学生贴心人,在生活上、就业上和心理上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既重视教育引导,又关心人帮助人,使教育与服务学生有机统一,才能增强青年学生感恩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进而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

(四)感恩教育与感恩典型评选活动相结合

通过道德榜样、道德标兵的示范作用推动高职院校感恩教育工作务实发展。“两课”教学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的孝子、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模范、历届感动中国人物、就业创业典型的事迹材料纳入课程体系,使感恩教育生活化、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要认真从各系院推荐感恩典型和道德标兵,通过深入的评选活动,使青年学生根植感恩理念。坚持从学习典型抓起,认真总结和发现各方面的先进典型,特别是来自各基层教学班、学生自治团体中推荐和产生的典型,他们来自同学们身边,其行为和事迹看得见,摸得着,能使人信服,能真切地感受。这些平凡之中见伟大的道德典型,充分展示他们的良好思想和优秀品德。积极开展向感恩典型学习活动,让广大青年学子在道德建设中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

(五)感恩教育与组织载体建设相结合

高职院校各级组织大力支持开展学生感恩教育活动,在各系院积极组建义工社团、爱心社、青年志愿者协会等。依托这些学生团体,结合各院系专业特点,如医学专业、机电专业、法律专业等开展生动有效的感恩教育活动,既锤炼了他们的专业技能,又培养了他们乐为基层群众做奉献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在大学感恩教育中更好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青年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从而增强感恩教育效果。

(六)感恩教育与孝文化、校园文化研究的积极成果相结合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如何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就是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适应、与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相适应。其中“感恩是孝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孝文化在当代的表现形式”[6]。感恩教育的研究必须结合地方文化特点,结合校园文化特点展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结合社会需要对青年学生有效开展道德情操教育,对于青年学生感恩教育实际工作中新情况新问题新课题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等要做深入研究和探讨。

[1]张 宪.自由的存在与感恩——马克思人观与基督宗教人观之比较[EB/OL].[2007-05-06].http://www.paper800.com/paper118/7290731.

[2]刘超良.试探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思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4):34-37.

[3]刘国钦,伍维根,等.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28.

[4]朱学义.智力资本 智力资本报酬[J].教育与经济, 2005(2):41-44.

[5]梁 涛.试论当前青少年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6(3):6-7.

[6]田寿永.践行感恩共创和谐[M].李有清.中华孝文化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243.

Establishment of the Moral Education System
by Taking Thanksgiving Education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ZENG Shao-wu1;DU Jun2
(1.Hubei Polytechnic Institute Xiaogan 432000;
2.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Department,Shiyan Technical Institute,Shiyan 442000,China)

Youth students’gratitude consciousness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morality.It directly affects the attitude towards their lives,work and society in the future and influences the formation of their outlook on life and viewpoint of value.Taking thanksgiving education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to establish a moral education system is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armonious campus as well as society.

polytechnic institute;thanksgiving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 system

book=16,ebook=118

G41

A

1008-4738(2010)04-0016-03

2010-06-20

曾少武(1972-),男,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处长,高职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职教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杜 军(1980-),男,十堰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教师。

猜你喜欢

道德德育院校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