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探究

2010-08-15陈薇娜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贫困生情感政治

陈薇娜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 330069)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高校中的贫困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贫困大学生问题也日益突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系列国家资助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问题,但是目前一些高校中仍然存在着对贫困大学生重经济资助轻思想教育的现象。因此,如何帮助贫困大学生在得到经济资助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他们的情感世界,从情感上积极引导他们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全面发展,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高校开展贫困大学生工作的实践,就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情感教育进行了探讨。

一、情感与情感教育简述

情感是人类的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它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内心体验。情感是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的启动因素之一,在一定条件下,情感直接引发人们的行为。它要么激发主体的热情、好奇心、惊异感、美感、偏好等推动受教育者驱向学习目标,要么抑制其积极性,使人浅尝辄止。

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概念。重视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它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思维机制一道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情感教育的效应是指情感在教育中对人的思想和行动构成的影响或效果。积极的、有益的就是正效应;反之,则是负效应。情感出现正效应,就会加大人的心理倾向,影响人的认识效果和思维过程,使受教育者愿意接受思想教育,进而发生由浅入深的认同与内化的转变。相反,情感产生负效应,就会导致思想教育中的双向情感交流的阻塞,甚至会激化矛盾,不可能达到认同与内化的效果。思想教育必须与情感教育相互交织,思想教育必须重视情感教育的特殊效应,才能有效地控制受教育者的情感,使之处于最佳状态,以创造有利于教育的积极情境,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二、高校贫困生情感心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贫困大学生的情感心理状况

为了更加客观地了解当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笔者对我校 2006级、2007级、2008级1 0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 985份,调查对象涉及 32个本科专业学生。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有53.2%的学生能够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有36.4%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想参加校园活动主要是由于家庭困难,怕和别人交流;有70.8%的学生认为生活压力很大;有10.7%的学生不会在节假日给亲人打电话,认为没有必要,父母抚养自己是理所当然的事;有18.6%的学生选择了不愿交朋友,喜欢一个人的生活;有25.5%的学生认为新时期自立自强的精神过时了。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贫困生在承受学业压力的同时,还要承受经济压力。面对多重压力,有些贫困生能够正视现实,坦然面对,自立自强,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未来充满了自信和希望,但是有些贫困生遇到困难问题时容易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化倾向,甚至自暴自弃,因经济上的重负,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由此他们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焦虑、孤僻等心理问题,部分学生因此成为经济、身心“双困生”。

归结起来,目前高校贫困生在心理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强烈的自卑感、过度的自尊心和过重的焦虑感。

(二)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11重视理论传授,轻视情感交流。目前大多数高校只重视大学生掌握德育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缺乏对其感情的刺激和培育、缺乏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效措施、缺乏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情感问题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者往往只顾对思政理论的传递灌输,而不顾及大学生的实际感受,这种被动接受的现象导致学生普遍认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讲的理论枯燥乏味,甚至很多高校对思政教育课都采取大班教学,这种大众化的教学使得老师在课堂上根本不能与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尤其是与贫困生的交流,最终导致出现学生逃课、上课睡觉等不良现象。

2.重视物质资助,忽视精神培育。人们普遍认为,贫困生主要是物质“贫困”,只要是物质需求得到解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也就得到满足了,其实不然,很多贫困生因经济上的重负,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长期以来使得他们产生了自卑、抑郁、焦虑、孤僻等心理问题,他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更多的需求是精神上的资助,他们渴望得到理解,得到别人的保护和关爱。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心理需要,致使他们的情感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很容易引起他们消极、失望的情感体验,影响他们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3.注重正面引导,忽视负面影响。在对贫困生的教育中,思政教育者往往注重通过学习优秀学生的典型事迹等来引导他们树立奋发向上、自立自强的精神,对他们进行自信心和感恩教育。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环境的变化给大学生的情感心理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这其中既有促进大学生情感心理健康发展、不断完善的积极影响,也有使大学生受到各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干扰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对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理论产生怀疑,阻碍他们发挥积极投身社会、为社会作贡献的主观能动性。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正面引导的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这些社会的负面影响。

(三)在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对策

1.创设育人环境,开展自立自强教育。对贫困生而言,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很可能带来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其他问题。因此,高校要十分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情感互助活动,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深切地体验到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贫困生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调查表明,低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要比高年级严重。因此,新生入学的适应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要丰富入学教育的内容,除专业教育之外,要强调学习困难、专业兴趣、职业选择、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适应教育。

2.注重言传身教,有针对性地开展谈心活动。教育者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严于律己,真诚主动地以浓厚的感情去关心学生。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思想教育必须注意针对性,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要关注其心理状况,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其谈心,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及时地给予引导和帮助,使他们坦然面对家境贫寒的现状,肩负起沉重的经济压力。注意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以真挚的人文关怀缓解学生压力。

3.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学生工作者,要针对贫困大学生的特点,遵循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采用开设心理讲座、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心理训练等方式,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启发、心理咨询等实践活动,在思想根源上找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把他们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得以提升,思想积极上进,最终使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得以内化。

总之,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的思想为对象的工作,它是研究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的活动规律。我们把炽热的感情融注到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会使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意愿在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中得到升华,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受到“美”的感染、“善”的诱导、“真”的抚慰。从贫困大学生自身来看,思想上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期,生活和精神上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初入社会的他们在逐步适应中特别需要关爱和呵护,情感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渴望的。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意情感交流、进行情感沟通,对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刘新文.浅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情感作用[J].潍坊学院学报,2007,(3):145-146.

[2]郝教谊,乔万敏.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3):69-72.

[3]寇荷超.加强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谐校园[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12).

[4]周代幸.新形势下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透视[J].中国科技信息,2008,(10).

猜你喜欢

贫困生情感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