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制约

2010-08-15刘亚红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年15期
关键词:制约市场经济利益

□文/刘亚红

论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制约

□文/刘亚红

针对市场经济中存在的种种缺陷,需要道德制约的力量。这种道德制约以承认市场经济本身有其道德合理性为前提,以抑制市场经济中的不良倾向为目标,在具体实践中主要围绕义利关系和信用问题展开。

市场经济;道德制约;道德合理性;义利关系;信用问题

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社会变迁过程是复杂和艰难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已经运行了30多年却还是有很多未解决的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如毒奶粉、地沟油、假冒伪劣、财务欺诈、合同欺诈、环境污染等。一方面需要继续完善制度和法律;另一方面也有必要进一步挖掘道德对市场经济的规约功能。市场经济需要道德制约并不表示市场经济一无是处;相反,市场经济是具有道德合理性的。道德制约总的来说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完善和改良,主要是对市场经济消极面的抑制,也涉及对其合理性的张扬。所以,明确市场经济的道德合理性是对其进行道德制约的前提。

一、对市场经济进行道德制约的前提性

道德的最高主旨是实现人的终极关怀,即人本身的自由全面发展,所以市场经济的道德合理性也就是它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积极意义。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主轴,因此本文着重从经济关系的核心即所有制方面论证市场经济的道德合理性。

中国社会的所有制历经了原始公有制、私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三种类型。与原始公有制相联的是恶劣的生存条件、集体的血泪和困境。这种公有制只是人们维持生存的必要条件,只局限在生存的意义上,远远谈不上促进人的发展。私有制在人类历史的实践中被证明它曾经在某个历史阶段推动过社会进步,但同时也导致了劳动的异化和人性的扭曲,不能带来人最终的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化。前者发挥了短暂的积极功能之后最终被实践证明不符合历史潮流,因为它造成经济长期停滞不前,使中国一次次失去了走向现代化的良机;它严重压制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既没有把人从自然界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也没有把人从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仍然构成人自由发展的障碍。只有在教训和失败中摸索出来的市场经济,才向人的全面解放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并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人性基础。

市场经济在社会实践中获得了价值合理性。市场经济承认利益的差异性,每个人都有以正当途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权利;市场经济承认个人选择的自由,市场主体可以依据自己的意志和价值判断进行自由选择,从而促进人性的多元化发展。市场经济对这两点的承认,体现了对人性的真正尊重,这必将催化个性的丰富、人性的发展;强化人的平等、自由、公正观念;促进人的效益观念和时间观念的革新;激励人的进取精神,促进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养成,推动人的主体作用的增强。总之,市场经济必将拓展出人道德发展的新领域。

所以,市场经济是具备道德合理性的,它导向的将是道德经济。在道德经济这一发展取向的内在趋力下,道德制约一方面体现在对市场经济合理性的保持和发扬;另一方面针对现实中已经暴露出的市场经济的种种缺憾,更需要道德制约对其消极面进行抑制。

二、对市场经济进行道德制约的必要性

何谓道德制约?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运用道德的认识功能,帮助人们认识人际利益关系和自己的责任,并建立健全的自我意识,通过认识上的“扬善”和“制恶”实现道德制约;二是运用道德的调节功能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活动,实现人际和谐和社会稳定,通过手段上的“扬善”和“制恶”实现道德制约。这样,道德制约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就表现为帮助人们从思想认识上明确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位置,克服利欲熏心、不择手段的思想意识;调节人们在经济生活中的种种矛盾,把平等互利作为市场经济的道德精神,并制止各种不良行为的发生。

道德以“应有”为尺度,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正当辩护和指导激励,以唤起人们的道德责任,使人们的行为实现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化,使个人在道德上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飞跃,从而有效协调人际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因此,针对市场经济中种种缺陷的客观存在,强化道德的制约功能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从观念意识领域分析。传统自然经济带来的保守观念、局部观念、封闭意识、奴化意识、依附意识,计划经济带来的平均主义意识、机械服从意识等,这些观念造成了对民主、自由精神的消解。另外,从一味压制个人利益的计划经济一下跳跃到鼓励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其间形成的巨大反差,再加上人们求利意识的不成熟、不稳定,最终导致人们滑入无度求利、纵欲主义的深渊。此外,转型期特有的价值混乱、价值真空也给人们造成了经济活动中的无力感、无能感。这些说明市场经济亟待重塑全新的道德观念和意识。

(二)从市场行为领域分析。市场行为存在着外部效应以及使公共产品背离非排他性的现象,光靠市场机制是行不通的,即市场失灵;市场经济承认优势交换,这往往会导致弱肉强食、两极分化,严重的社会不公还会引起社会混乱;市场行为的出发点和目的在一般意义上指行为主体自身的利益,在市场上同他人发生经济关系本身不是目的,促进他人利益增长不是目标,彼此都把对方作为自己的工具来使用,那么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的现实可能性就存在着。除了这些弊病,最大的问题是,市场关系应该仅局限于市场领域,但现实中却存在着向非市场关系(比如良心、人格、友谊等)扩展的可能,产生着对人本身作为价值目的的否定倾向。比如,市场机制带来的拜金主义、权钱交易及各种腐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如果不有效加以遏止,就会败坏社会风气,也会影响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而且直接影响人们对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之间一致性的认识。此外,市场经济除了使经济主体自身成为别人实现目的的手段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以外,还表现为自我价值的丧失,具体表现为一种个体的人面对大市场时产生的无力量、无重要感;一种忽视人的个性、只重视人所提供的交换价值而给人造成的无差别感;一种为满足市场需要而迫使自己和原来的自我分离而产生的出售感;一种为了追逐自己的特殊利益而产生的不同程度的物化倾向。

市场经济本身就是具有积极面和消极面的现实存在,但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模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上层建筑可以对其实施全方位的引导和规制。法律的作用是强大的却也是有限的,道德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却是不可替代的。道德通过无形的舆论压制、内心的警戒机制以及灵魂的升华机制对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着微妙而有效的督导,所以亟待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中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体系以切实发挥道德的制约功能。

三、实施道德制约的主要问题

(一)义利关系问题。义利之辩贯穿人类整个的思想史。古代社会的价值重心是“义”,这在中国传统儒家和欧洲封建社会的宗教神学中可以得到清晰的展示。轻视利益的观点反映了古代剥削阶级蔑视物质生产和劳动的唯心史观,但更深刻的根源在于他们的生产方式是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的自然经济。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使自然经济让位于商品经济,必然使生产目的从使用价值变为价值,与此相适应,尚义非利的观点也要让位于对利益的重视和正确认识。

逐利性是市场经济的本性。利益在市场经济中集中体现为私利。利益机制尽管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但若任凭这一机制泛滥,将会造成公利(义)、私利(利)的极端对立,最终导致两者的全面丧失。所以,必须通过各方面的制约来规范利益机制,尤其是通过道德制约来保证市场主体的理性。这种理性是指每个人同等具有自利性,人们要实现自己的利益必须承认对方的利益,也就是说,人们的自利动机只能在一定限度内发挥作用,而不是毫无约束、漫无边际。这个边际就是自愿、平等、互利三原则。对这三原则的背离,从长远来看是要受到市场惩罚的。市场机制是自利与理性相结合的机制。在市场理性的约束下,自利的行为可能创造出与社会利益相一致的结果,从而实现私利、公利的统一。我国市场经济机制的社会主义特质将使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

市场经济在历史上经历了两种形式,首先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其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者身上都体现出了市场经济的一般共性。第一,市场经济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在这一目的驱动下,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第二,市场经济必须通过个别劳动的转移即商品交换来实现产品的价值。商品交换拓宽了人们的交往空间,有助于人格的提升和个性的发展;商品交换还为自由、平等思想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因为商品生产者之间只有作为自由的、在法律上平等的人才能缔结商业契约,依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去从事买卖活动。但上述第一点造成人们像狼一样追求私人利益,如果缺少统一的中心,缺少规范和道德制约,每个人都将妨碍别人利益的实现,并会导致牺牲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来追求自身特殊利益。上述第二点对交换的肯定却无法解决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生产过程的盲目性和由此产生的拜物教是无法排除的。所以,中国的市场经济不能将上述共性完全保留,而应渗入社会主义特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承认劳动者的个人利益,劳动者出于谋生需要有“主观为自己”的一面。但我们国家的每一个劳动者同时又是社会和国家的主人,他的劳动是社会总体劳动的一部分,所以又有“主观为社会”的一面,促进公利实现的一面。而“主观为社会”观念的培养有赖于道德制约。道德制约首先应致力于创造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环境——使商品生产者为获得价值而去不断关心使用价值在量方面的提高和质方面的改进,而不是靠牺牲使用价值去追逐价值。其次,道德制约应充分运用道德教育的力量,要对市场主体进行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的教育,并与制度的完善相结合,以尽可能减少市场经济的片面逐利性。

市场经济的独立性质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容易导致拜金主义。货币的产生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生产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也重视货币的作用,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它的生产目的是谋求全社会、全体人民的经济利益。“金钱万能”的口号只能引导企业和个人为了赚钱这一唯一目的而不顾国家、人民、全局的利益,最后只会瓦解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阻碍和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只要思想上出现了裂缝,对物质的需求胜过了对精神的追求,拜金主义就会乘虚而入,所以克服拜金主义的唯一途径就是精神追求。精神追求包括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美德的追求,后者对拜金主义具有更直接的遏制作用,所以需要道德制约。首先,道德制约体现在对如何使用金钱的制约。金钱的使用不纯粹是在个人享受方面,还应投入到精神文化需求中,去增长知识,提高文化和道德修养。金钱也可以用来传播爱心,体现人性的美好和社会的温暖,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今年的玉树地震都让我们感动于企业一次次的慷慨捐赠。其次,体现在对获取金钱手段的制约。“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损人利己、不择手段,终会咎由自取。最后,体现在对人们“平等、互助、互利”观念的培养,以谋求长远发展的大计。

当前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确出现了道德的沦丧、义的丧失,但这并不能成为否定市场经济的理由,而应换一种视角,把它看作市场经济这一历史性进步必须付出的代价,阶级社会的历史可以给我们这方面的启示。阶级社会造成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牺牲了整个劳动者阶级。但阶级对立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它又强化了社会分工,有了社会分工人类社会才得以加速前进。所以,这一饱含血泪的代价是不得不付出的。同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会带来一些消极的道德现象,伴随历史进步而来的暂时的道德退步是不可避免的,以牺牲公平追求效率的形式为历史进步准备好物质条件,为建立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创造现实基础。所以,我们不能纯粹从道德的角度来衡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以生产力进步与否作为衡量标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力发展,有利于作为未来总体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点,应给予充分肯定,并强调市场经济的不可逾越性;对它给利益相关人造成损失,如欺骗消费者、贫富差距加大等,则应正视其代价性,并运用道德制约减少这种代价,协调人们之间的摩擦和冲突,避免使他们激化。

(二)信用问题。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一个很严重的情况就是信用危机。同类企业的大量重复建设导致的支付危机、企业集团盲目拼组导致的不良信用等,说明经济体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但在微观层面,在合同的信守上、在信用问题上,经济主体之间出现了一种越来越普遍的无赖习气。比如,签订合同伊始就没有准备履行合同,只是以合同为诱饵来“诱款”;以假公文、假合同和假担保等骗取银行的信任,将货款和贷款搞到手之后就一走了之;明明具有还款能力,但就是欠债不还,能拖则拖……这的确是对我国2000年来“人无信则不立”的传统美德的极大讽刺。人们对社会上骗术翻新、信用扫地等现象已从愤恨、失望到熟视无睹再到随大流,并随时准备以一种无赖态度牺牲暂时的信誉去换得眼前的实惠。这越发显得道德制约的紧迫性,需要说服教育、榜样示范、舆论攻势等手段的结合使用。不过有时道德的感化作用面对严峻的现实是很无奈的,这时就要寻求法律的援助,《合同法》的修改就适应了这一要求,为重建信誉大厦提供了新的契机。

我们这里主要分析对市场经济消极方面的道德制约,但并不说明道德制约是唯一的途径。市场经济本身是一个复杂系统,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对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社会监督,国家借助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严格管理,先进文化观念的渗入等等,都对制约市场经济的消极现象有很大作用,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才是明智之举。

[1]高兆明.社会失范论[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2]刘伟,梁钧平.冲突与和谐的集合[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

B82-053

A

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猜你喜欢

制约市场经济利益
市场经济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临安市五措并举破解土地要素制约
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利益链与新垄断
健康卡推进受多方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