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0-08-15窦宝玲
窦宝玲
(哈尔滨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25)
基于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窦宝玲
(哈尔滨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25)
新课程标准与传统教学相比更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从分析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优势出发,探讨了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新要求,并针对如何更好地适应新课标要求,提出了几点建议。
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策略
一、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优势分析
1.新课程标准的知识体系更加合理
高中物理新课程分为共同必修两个模块和三个选修系列共 12个模块。共同必修模块主要涵盖了中学物理的核心内容,三个选修系列分别从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技术应用和物理学的基本内容三个方面展示物理学[1]。
显然,新课程标准对于知识体系的建构作了很大调整。与以往的教学内容相比,新教材降低了难度,以适应素质教育和普及教育,打破了过去过于重视知识技能的单一教育目标,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每个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2]。从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角度看,就力学部分而言,以前是先学习力然后再讲解运动方面的知识;而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是先学习运动的描述,再讲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由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前者是让学生知道原因再来看结果,而后者是让学生先了解现象,从而探究引起现象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2.新课程标准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只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应该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
在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3],学生在此过程中并没有思维的碰撞,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最后只能导致被动、依赖,丧失主动性,过于服从权威,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新课标则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新课标对教师的新要求
1.新形势下教学理念的调整
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当做装知识的“容器”,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而新课程体系需要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成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探究情景的创设者、实施探究的引导者、交流与合作的促进者,注重引导式、探索式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即新课标强调教师的作用不是“教”而是“导”,这就需要教师摆脱传统的灌输知识的理念束缚,用新的思想武装头脑,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去实施和完善。
2.加强自身知识储备的更新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教师对所教的物理学科专业知识必须扎实、系统地掌握,而且要在专业知识方面远远超出其规定的范围[4]。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这就要求教师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真正做到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物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深刻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这些都要求教师广泛地汲取新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综合能力。也就是说,要想学生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首先教师要终身学习,走在科学的前沿。
3.提高演示实验的开发能力
教师在解释物理现象、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演示实验的作用不容忽视。而教材中所提到的演示实验是极其有限的,况且有些实验并没有足够的条件去完成或者实验现象并不明显,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应同时具备实验的开发能力。即教师可以不局限于现有物理教材和参考书目的安排,也可以不局限于原有实验的理论体系和实验步骤以及实验仪器,而是根据自己对物理知识的深刻掌握与独到见解,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思维规律,自己制作实验模型,创设一部分具有探究意识、探索精神、追求研究才能的演示实验。
三、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建议
为了使高中物理教师更快地完成从传统教学思想到新课程理念的转变,更好地实施新课标,教师可以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认为物理难学,从而产生厌学和排斥心理,关键在于没有对物理产生兴趣。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如果一个学生具有高度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他就会不知疲倦地进行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形象地创设情境,或是采用多媒体演示,强化学生的视听感觉,让学生全方位感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也可通过向学生介绍著名物理学家和讲授物理学史的教学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
2.重视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
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归纳推理能力、设计动手能力,乃至创新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往往教师在这方面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需要做实验的内容仅仅以讲授的方式一笔带过。而新课标要求,实验不仅要做,而且需要学生探索设计方案,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具体的步骤应该是这样的: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探究→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应用结论[5]。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探究、讨论分析、结果归纳和再现,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合理设计实验步骤、自主探究实验结论、积极发展讨论意见、完善实验结论的积极性。
3.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与培养问题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由于物理实际问题情境常常是生动的、形象的,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它易于激发调动学生兴趣,引起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也进而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6]。
教师最好不仅善于提出问题,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物理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融会贯通,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学习。
4.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在现代教育手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改变了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特别是对于抽象难懂的物理微观世界的内容,通过计算机的模拟演示,变得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逼真的画面若再适当配以声音,将更有助于学生对于物理现象的理解,从而上升到对物理知识的掌握。但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以及物理定律的推导仍需要用传统的板书形式呈现,切忌用多媒体一扫而过,以至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而且对于重点和难点的印象也不深刻。特别是在实验课教学中,如果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尽量避免使用,否则反而给学生一种不真实感,说服力不强,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参与到实验教学中来。
5.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
新形势下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调控,不仅要调控学生的认知活动,而且要调控学生的情感活动[7]。情感是思维的催化剂,师生情感的良性互动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多给予学生理解、欣赏与鼓励,学生才能在无形之中真正接纳这个教师,从而也就接纳了这个学科。所以,教师需要具有亲和力,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要给中、差生表现的机会,促进学习成绩好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形成共同合作体,在学习上共同进步,这样才能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让每一个同学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目的。
总之,在新形势下教师的任务更加艰巨,在不断深挖教材的同时需要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与改进、探索和创新,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涂家桢.读新编高中物理(必修)教材的体会[J].龙岩师专学报,2003,(21):117-119.
[3]章云珠.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策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23(2):97-100.
[4]韩小卫.关于新形势下高师物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30):69-70.
[5]韩瑞功.论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创新能力[EB/OL].人教网.
[6]宋国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问题教学”的研究和实践[J].学科教育,2003,(6):33-36.
[7]唐国平.新课改形势下教学策略初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9):35-37.
(责任编辑:侯秀梅)
G633.7
A
1001-7836(2010)05-0065-02
2009-12-31
窦宝玲(1986-),女,黑龙江海伦人,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