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目的论视域中的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研究

2010-08-15王晨婕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辜鸿铭英译本目的论

王晨婕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浙江宁波 315212)

翻译目的论视域中的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研究

王晨婕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浙江宁波 315212)

旨在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下评述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目的论将“翻译充分”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以此作为出发点,在翻译纲要的指导下,考察译本的预期功能,译入语受众和译本产生的动机等,从而检验辜氏《论语》英译本是否满足其翻译目的,评价其翻译是否充分,研究的启示在于:该译本是符合其翻译目的,翻译充分的译文,辜氏所运用的各种增补、删除和重排的翻译方法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合理手段;在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今天,译者不但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有深刻和透彻的领悟,而且还应对译入语文化作潜心研究,同时考虑到译本的文本功能,以更适合译入语读者接受和更利于文化传播的方式使得中国的典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传播。

翻译目的论; 辜鸿铭; 《论语》; 翻译方法

一 研究的缘起

辜鸿铭(1857-1928年)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学者和翻译家。与他同时代的许多翻译家如严复、林纾等纷纷热衷译介西方的社会科学与文学作品,以期开启民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社会体制与思想文化,拯救危难中的中国。然而就在这西学东渐浪潮日盛之时,辜鸿铭却逆流而上,成为东学西渐的先行者,顷其毕生精力翻译儒家经典,向西方传播中华儒家文化。1898年,辜鸿铭翻译的《论语》英译本问世,打破了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传教士和西方汉学家向西方翻译儒家经典的垄断局面。事实上,《论语》的第一个完整英译本(Confucian Analects)的译者是著名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之后,庞德、辜鸿铭、安乐哲等人又将《论语》多次译成英文。与其他的英译本相比,辜鸿铭的英译本尤具特色,他的译文别出心裁,“‘只要可能,一概不用中国人名、地名’。为了使内容和思想易于被西方理解和认识,还广征博引西方的名句、典故参政注释,以‘勾起读者原来的思路’”。

对于辜氏的《论语》英译本的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林语堂盛赞辜氏译文“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其右”,辜鸿铭则是“扮演东方观念与西方观念的电镀匠”;然而,亦有学者批评辜氏译本中过度的归化策略,认为这样做的结果“影响了中国文化身份的确立,有谄媚外国文化之嫌”;还有学者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采取归化策略是“在强势语下的无奈之举”。鉴于上述褒贬不一的评价,笔者尝试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重新审视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在该理论框架下,考察译本的预期功能,译入语受众和译本产生的动机等,从而检验辜氏《论语》英译本是否满足其翻译目的,评价其翻译是否充分。

二 翻译目的论概述

德国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目的论(skopos theory)”的创立人威密尔和莱斯根据行为学的理论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而且是有目的的行为活动,而‘制约翻译过程的首要法则便是翻译行为的目的’”。“每个文本均为既定目的而产生,亦应为此目的服务。由此,目的准则是指:译/释/读/写皆遵循某种方式,此方式可让文本/译本在其使用环境下运作,面向想要使用文本/译本的人,并且完全按照他们所希望的方式运作”。

威密尔宣称,目的论的一大贡献在于“增加了可供选择的翻译策略,替译者松了绑,让他们不必局限于强加在他们头上的且常常是毫无意义的直译”,因而为特定语境下“增补”、“删减”、“调整”甚至“改写”源文的某些成分提供了理论依据。与传统“等值观”相比,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源文是否对等而是强调译文应从其预期功能出发,根据各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因而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目的论理论的框架内,翻译意味着要在目标背景中为目标语境的目的和目标接受者制作一种文本。“相比之下,源语文本则处于从属地位。换言之,源语文本并非处于中心地位,而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开放实体,是译者所使用的多种信息源中的一个,译者之所以选择某些信息,是因为他认为这些信息能够在目标文化中满足某种目的”。摆脱传统静态的“等值论”的束缚,目的论在评价译文质量时是看翻译是否充分(adequacy),而不是等值(equivalence)。“翻译充分指的是,译文应当充分满足翻译要求,在目的语交际环境中充分胜任。它是一个动态概念”。基于这个动态的评价标准,译者有权根据翻译的目的和要求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对原文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处理。因此对译文的评价,首先应分析译者不得不遵循的翻译目的,然后应该审视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与方法是否有助于满足翻译的目的。

三 辜鸿铭《论语》英译本评述

为了使分析更具科学操作性,将“翻译目的”具体化为“翻译纲要”,在这里它包括:“(预期的)文本功能、译文接受者、(预计的)文本接受时间及地点、文本传播媒介、以及文本制作或接受的动机”。为了方便起见,笔者将这五条具体的“翻译纲要”整合为三个方面,即译文文本的功能、译入语受众的情况和文本产生的动机,被接受的时间及地点。

首先就译文文本的功能而言,目的论的代表人物莱斯根据文本的不同交际功能,将文本分为“告知型(informative)、表达型(expressive)及操作型(operative)”。告知型文本旨在告诉读者真实或虚构世界中的事物或事件,重告知功能;表达型文本注重美感,对读者产生一定的美学效果,重表达功能;操作型文本目的在于引起读者产生某种特定的反应,重操作功能。文本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大多数文本会同时兼有以上三种功能,差别在于轻重程度不同。《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的英译本应首先突出“告知”功能,使西方读者了解文本内容,从而领会儒家思想的精髓。因而,辜鸿铭在翻译《论语》中的人名、地名时,只要有可能,就尽量省译;而对于《论语》所承载的儒家思想的翻译则不惜笔墨,以西方术语解释儒家概念,西中格义。比如:古时中国人称老师为“子”,“子”是对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称呼。“《论语》中‘子曰’的‘子’大多为孔子,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称子,闵子、冉子仅一见。”辜鸿铭将“子曰”中的“子”一律译成Confucius,其他无论是有子、曾子还是一般门徒,都被译成a disciple of Confucius,遇到像颜回这样比较重要的人物时,除却译出名字,另外加上了补充说明。事实上,欧美读者无须费力去弄清有子、曾子及孔子的其他学生与“子”之间的关系,即便弄清楚对理解原文并无多大帮助。又如:“礼”在《论语》中出现了七十四次,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础之一,不仅指礼的各种具体形式,还包括礼貌之礼、仪节之礼、伦常制度之礼,从不同层次上可以分为礼治、礼法、礼教、礼律等。辜氏在译本中对礼的译法非常丰富:courteous, art,the education and good manner,propriety,civilization,the correct form,the principle of the rite,the honors,the man of taste,courtesy and good manners (礼让),the rulesof etiquette and for mality,direct his studies with judgment and taste(约之以礼),religion,education,polite arts(礼、乐)等。由此可见,辜鸿铭对于“礼”的多种翻译,“能够反映儒家‘礼’的多样化内涵”。在突出译文的“告知”功能的同时,辜氏也努力实现译文的“表达”和“操作”功能,毕竟《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有着不容忽视的文学性。例如,在翻译孔子等的一些言论时,辜鸿铭创造性地采用了诗歌的翻译手法,如:

例1: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Ku:A disciple asked Confucius for the meaning of the following verse:

Her coquettish smile,

How dimpling they are;

Her beautiful eyes,

How beaming they are;

O fairest is she

Who is simple and plain.

例1采用了英文诗歌押头韵(Alliteration,如下划线所示)的手法,创造性地翻译了孔子的言语,增强了译文的文学性与可读性,实现了译文的“表达”和“操作”功能,使欧美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译文。从辜氏译本在西方受欢迎程度,不难看出,该译本实现了其预定的功能。

接下来关注译入语受众的情况。“译者将目标语文本提供给新的读者,而此译文当然是按照译者对读者的需要、期望、已有知识等的设想来完成的。由于源语读者和目标语读者分属不同的语言文化区域,译者的设想显然不同于源语文本作者的设想。这意味着译者不可能提供和源语文本同质等量的信息,他所给的是另一种不同形式的信息”。辜氏《论语》英译本于19世纪末问世,当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境地;再者,汉学家、传教士大肆制造、散播东方主义言论,将中国描述成愚昧、落后、野蛮与守旧的帝国,为西方殖民扩张制造口实。与风雨飘摇的中国相反,当时的西方正处于鼎盛时期,“西人挟炮舰之威,器物之美,科学之昌明,制度之完备,以及民主、进步之思想,反视中国为不文明、未开化之邦,大搞殖民政治与文明输出”。从整个世界文化背景来看,当时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外饱受歧视和歪曲,大多数西方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的情况有隔膜,不甚了解,他们头脑里有关中国的知识,大部分是被歪曲和变形的东西。一些在中国呆过一段时间的西方人凭一几之见,回国后以“中国通”自居,为了满足其本土读者海外猎奇的心理而著书立说,书的内容大多是对中国的丑化或所谓的“披露”。可见,辜鸿铭是在完全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环境中充当着儒家的辩护者与卫道者。另外,如前文所述,在辜氏英译本问世之前,已有理雅各的完整译本,该译本曾在欧洲引起过一定反响。那么辜鸿铭为何另起炉灶,重译《论语》呢?在辜氏《论语》译序开篇就指出“理雅各博士在其译著中所展示的中国人之智识和道德的装备,正如同在普通英国人眼中中国人的穿着和外表一样,必定会使其产生稀奇古怪的感觉”。也就是为了消除当时西方读者的陌生感,辜鸿铭在其译本中,努力按照当时译入语受众的思维模式,对原文进行了合理重排和适当的增删,如:

例2:子谓公治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Ku:Confucius remarked of a disciple,saying,“No man need hesitate to give his daughter to such a man to wife.It is true he has been in prison,but it was through no crime of his.”

Confucius accordingly gave him his own daughter to wife.

Confucius remarked of another disciple,saying,“When there is order and justice in the government of the country,he will not be neglected.But should there be no order and justice in the government of the country,he will escape persecution.”

Confucius accordingly gave his niece to him to wife.

这两节分别是对“公治长”与“南容”作出的评论,但辜鸿铭在翻译时不仅省译了两人的名字,还利用“one…another”将两节合为一节,加强了两节之间的衔接,使得当时的西方读者更加明确这两节之间的并列关系。

例3: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Ku:Confucius remarked,“To worship a spirit to whom one is not bound by a real feeling of duty or respect is idolatry;…”

Note:Literally“servility.”“C’est une Malheur des gens honnêtes qu’ils sont des laches.”-Voltaire. (It is a misfortune of good people that they are dastards.)

辜氏采用增译注释的方式,引用伏尔泰的话对“谄”作出补充说明。另外,辜氏在《论语》英译本加了名为“引用歌德和其他西方作家的话注释的一种新的特别翻译”的副标题,这也印证了其在《论语》的序言中所作的解释:“为了使读者能彻底到家地理解文本内容,还加了一些注释,引用了非常著名的欧洲作家的话。通过征召这些欧洲读者熟悉的思想系列,对于他们或许会有所帮助”。正式考虑到了目的语受众的情况,辜氏大胆地援引西方思想家、作家的话来注释相关经文,以期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

例4: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Ku:Confucius remarked,“How toweringly high and surpassingly great in moral grandeur was the way by which the ancient Emperors Shun and Yǚcame to the government of the Empire,and yet they themselves were unconscious of it.”

Note:The Isaac and Jacob of Chinese history: two men in early patriarchic times in China who rosefrom the ploughshare to the throne.[B.C.2255-2205 and B.C.2205-2197.]

例5:…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Ku:…Confucius an swered,“The House of Yin adopted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Hsia dynasty;whatmodifications they made is known.The present Chou dynasty adopted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House of Yin;what modifications this last dynastymade are also known…”

Note:The period of the Hsia dynasty[B.C.2205 -1818]was to a man in China of Confucius’time what the period of the Greek historywould be to amodern man of Europe to-day.The Yin dynasty[B.C. 1766-1154]was,in like manner,what the period of the Roman historywould be to a modern man.

例6:子在陈,曰:“归与!归与!……”

Ku:When Confucius in the last days of travels abroad was in a certain Statehe was heard to say,“I must think of going home.Imust really think of going home.…”

例4中辜氏在注释中将“舜禹”解释为“中国历史上族长统治时期的亚伯拉罕和以撒”,而亚伯拉罕和以撒是《圣经》中的人物;例5中辜氏对夏殷两个朝代的解释颇具创造性,用“希腊”代“夏”,用“罗马”代“殷”。这样的类比,看似附会,但实则有助于当时的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儒家思想,改变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偏见。正如其在《论语》序言中所陈述的那样:“为了尽可能地消除英语读者的陌生和古怪感,只要可行,我们都尽量去掉所有那些中国的专有名词”。因此,在辜氏在《论语》英译本中对当时西方人来说陌生的地名人名,或是用西方人熟悉的人名,如例4,地名将其横向替换或是删除,如例6。

最后通过文本产生的动机,被接受的时间、地点来审视辜氏《论语》英译本。辜鸿铭翻译《论语》的动机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辜氏不满外国汉学家的译本,欲改变理雅各英译本的死板生硬;另一方面,辜氏希望西方读者彻底到家地理解《论语》,进而“改变对于中国无论是个人还是国际交往的态度”。辜氏《论语》英译本于十九世纪末问世,而距离理雅各的《中国经典》第一部分完成已有四十余年。理译本不仅在当时开创西方汉学的新纪元,而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仍被奉为经典。但正如辜氏所批评的那样,理译本过于冗长,过多地纠缠学术细节,不适合一般的外国读者。另外,当时的中国文化处于弱势地位,如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去掉儒家文化在外国人眼中的陌生感,以弱势文化的身份进入西方社会?辜氏以译入语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创造性地翻译了《论语》,比如上文所提到的援引西方读者所熟悉的名人,包括歌德、卡莱尔、爱默生、阿诺德、莎士比亚、华兹华斯等的名言;以及将《论语》中的人物与故事与《圣经》中的圣徒和人物作类比和重排《论语》章节等。

除却上文已提及的各种翻译方法,辜氏在其译文的语篇结构方面也作出了适合译入语读者的调整,采用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形合结构。

例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Ku:Confucius remarked,“It is indeed a pleasure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as you go on acquiring,to put into practice what you have acquired.A greater pleasure still it is when friends of congenial minds come from afar to seek you because of your attainments.But he is truly a wise and good man 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even when he is not noticed ofmen.”

例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Ku:A disciple of Confucius remarked,“I daily examine into my personal conduct on three points:-First, whether in carrying out the duties entrusted to me by others,I have not failed in conscientiousness; Secondly,whether in intercourse with friends,I have not failed in sincerity and trustworthiness;Thirdly, whether I have not failed to practice what I profess in my teaching.”

例7通过添加比较级结构和转折连词,将原文中的递进和转折关系以地道的英语句法结构呈现给读者,使原文意思的传达不那么突兀,同时实现了语内连贯。例8则是英语中典型的“概括—具体型”的语篇结构,以主干句连带若干个附属成分,主干部分与附属成分之间用连接词相连,使得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在的层次关系。

四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本文的启示:在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下,从翻译“充分”的标准来衡量,我们不难发现辜鸿铭《论语》英译本是符合其翻译目的的,翻译充分的译文,辜氏所运用的各种增补、删除和重排的翻译方法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合理手段。在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今天,译者不但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有深刻和透彻的领悟,而且还应对译入语文化作潜心研究。另外,对凝聚着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中国典籍外译时,由于其形式与内容的特殊性,译者更应考虑到译本的文本功能,不局限于某一种翻译方法或策略,不以说教的方式而以更适合译入语读者接受和更利于文化传播的方式使得中国的典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传播。

[1] Ku Hung-ming.The Discourses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M].Shanghai:Kelly andWalsh Ltd.,1898.

[2] 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Approaches Explained[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 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J].中国翻译,2000,(4):9-12.

[4] 崔永禄.试论中国经典文献外译的几个原则性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43-46.

[5] 黄兴涛.旷世怪杰辜鸿铭—名人笔下的辜鸿铭,辜鸿铭笔下的名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6] 黄兴涛.辜鸿铭文集[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6.

[7] 刘杨春.理雅各与辜鸿铭《论语》翻译策略[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66-69.

[8] 王辉.辜鸿铭英译儒经的文化用心—兼评王国维“书辜氏汤生英译《中庸》后”[J].外国语言文学,2006, (3):186-191.

[9] 张美芳,王克非.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0] 张明高,范桥.林语堂文选(下册)[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11] 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2] 张小波.强势语下的无奈—辜鸿铭古籍英译的归化[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4,(5):71-75.

[13] 张小波,张映先.从古籍英译分析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J].中国科技翻译,2006,(1):39-42.

[14] 郑球柏.论语通说[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6.

[15] 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3):20-25.

AbstractThis paper a ims at analyzing Ku Hung-ming’s translation ofLun Y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whose principle of assessing translation is adequacy.W ith translation brief as guidelines,this translation is investigat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nded function of translation,the target addressees aswell as the motive.This study bears several implications:firstly Ku’s translation is adequate,and the creative translation methods,such as,addition,deletion and refor mulation,are justifiable;secondly,translators should not only hav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profound traditionalChinese culture,but also take the culture of target language into serious consideration;last but not least,translators have to determine the intended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so as to widely spread Chinese classics to the world in a more acceptable and appropriate way.

KeyW ords Skopos Theory;Ku Hung-ming;Lun Yu;translation methods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ityMaterials of Great The Analysis of Ku’s Translation of Lun Y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WANG Chen-jie

(College of Science&Technology,N ingbo University,N ingbo Zhejiang315212)

H315.9

A

1671-4733(2010)04-0095-05

DO I:10.3969/j.issn.1671-4733.2010.04.031

2010-10-26

王晨婕(1982-),浙江宁波人,助理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电话:13884413032。

猜你喜欢

辜鸿铭英译本目的论
传统文化卫道士辜鸿铭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辜鸿铭戏弄袁世凯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论马修·阿诺德对辜鸿铭文化思想的影响
目的论视角下的影视剧字幕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高校外宣翻译中的文化性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