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师德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2010-08-15陈祥章
陈祥章 魏 勇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40)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由教师、职业和道德三个概念有机结合而成的,同时它也是教师职业和职业道德的有机统一。虽然在学术界对师德内涵的界定有多种观点,但是其基本点是一致的,既教师道德或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自己本职工作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具备的道德品质。师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形式,是职业道德在教师职业领域的反应;是教师个体道德品质和集体道德的统一,是道德原则规范和品质的统一,是师德主观意识和客观行为的统一。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师德存在的问题
1.政治学习不足、政治思想淡漠
首先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部分教师受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只关心自己的功名和利益,不进行政治学习,对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不热心、不关心、不学习、不了解,对政治学习心存抵触情绪。其次价值观念的变化也是缺少政治学习的另一种表现,这种现象常表现为集体主义观念的淡化和个人主义的滋长。一方面利己主义严重影响着高职院校教师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集体利益整体观念淡化,给人一种无组织、无纪律的感受。
2.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缺失严重
在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职责时,只把教学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未把育人作为最根本的职责;在对待教学和科研问题上,把科研放在首位而把教学放在从属地位,甚至教学要为科研让路;在处理自己和集体关系时,把自己的事情放在首位,而集体只是为个体服务的;在物质利益和道德修养面前,只看重物质利益而忽略道德修养。
3.教师职业行为失准
高职院校的教师区别于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师的表现是他们不仅要交给学生理论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实践技能,另外还要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然而,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出现的敬业精神淡化、对学生失去爱心、师表意识淡漠等不良行为正是这种教师职业行为失准的表现。
4.教师职业理想信念动摇
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并不完全认同自己的职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无奈地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在从事教育工作,对这份工作本身缺乏热情,只是现在没办法才做的,这对我国教育事业构成了严重威胁。
5.科学研究失真
当前出现了一些科学研究失真现象,主要表现为学术功利化、名利思想严重、学术不诚信等,学术造假者屡见不鲜。
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师德问题的成因分析
1.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当前师德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科技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不由自主地被纳入到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全球经济体系中,使人类超越了国家和地区界限,在经济领域,进而在文化教育领域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人们原有的国家观念受到全球化观念的冲击,人们之间“足不出户”就能进行交流,高职院校的教师更是站在新观念、新信息、新思潮的前沿,毫不例外地被感染和接受。因此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带来好的一面,同时也带来了副作用。
2.从国家的角度看当前师德存在的问题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我国的改革开放,为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也为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表现为追求利益的原则变化,把对货币数量占有的多少作为自己是否成功的标准,作为判断价值实现的标准。
(2)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直接侵蚀了高职院校教师的道德准则。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如:“买官卖官”、“以权谋私”、“你拿钱、我办事”等不良风气延伸到高职院校,就变成了论文造假、科研失真等不道德现象。
(3)高职院校的师德规范缺少指导性的文件。虽然国家先后颁布了《教师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文件,但没有一部专门的高职院校师德法律规范,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相关文件至今尚未出台。缺少了国家统一的师德规范标准指导,高职院校无法依据国家政策制定学院的师德规范。有的高职院校尽管也制定了一些师德规范,但缺乏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4)高职院校教师的管理体制不完善。首先,体现在政策指导上的偏差。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以前的中专学校或本科院校的二级学院转变而来,高职院校成立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师德建设缺乏系统的政策性规定和规范性要求,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措施,使教师在履行教书育人职业行为时,应该怎么做,不应怎么做,缺乏可参照的标准。另外,原有的人事制度影响仍然存在,一些高职院校为了保证自身对人才的需求,谋求自身的发展,缺少灵活的教师管理机制。其次,缺少一个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标准。因为高职院校的工作环境相对比较宽松,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正确评价难度较大,评价标准的制定更加困难。现在的师德指标多为空话套话,缺乏可量化的理性指标;标准的弹性较大,尺度不好把握,可此可彼,操作性差。
(5)思想道德教育苍白无力,只为学习而学习。国家对高职院校教师思想道德教育力度明显不足,表现在抓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却忽视了对教师的师德培训。如何有效进行高职院校师德的思想道德教育已变得刻不容缓,学习是要有效果的,不是写一个总结、汇报或笔试一下看成绩如何,而应当落实在行动上,从实际行为上进行打分和判定。
3.从学校的角度看当前师德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高职院校缺少国家政策的指导,一时无法制定学校的师德规范,学院无法对教师的师德水平进行考核,致使部分教师钻空子,不注重师德修养。其次,有些教师认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科研,而师德工作是虚的东西,没有硬指标,做多了反而会冲击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故而放松了师德建设。第三,激励机制缺少,高职院校对教师师德缺少激励机制,现在大多数学院的激励措施多放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上,没有对师德的激励。这种激励上的缺少,导致师德行为的偏差;在激励的手段上重精神激励,而忽视物质奖励。做不到赏罚分明,做不到“师德一票否决制”,就起不到激励的作用。
4.从高职院校教师的角度看当前师德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教师对自我修养的忽视。当前,有一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缺乏师德修养的自觉性,其中以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尤为突出。目前高职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2000年后的毕业生,出校门进校门,博士、硕士学位层次的教师越来越多,然而师德综合素质并不与学历成正比,一些教师缺乏的不是知识,更主要的是缺乏师德。首先,职业认识偏差。没有正确认识和理解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内涵和外延,没有体会到教师的神圣感、光荣感和责任感,没有意识到教书育人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工程、是自己的工作责任,没有充分认识自己的言传身教时刻影响着学生,故其对师德的追求很容易被“票子”、“房子”、“车子”、“帽子”等实际物质利益的追求所影响或替代。其次,德才观的失准。有的高职院校教师错误地认为,都市场经济了,靠的是依法治国,不用讲什么师德了,讲法制就足够了,现在只要不违法就是好公民、好教师。也有的高职院校教师想当然地认为师德和学历成正比,二者水涨船高,只要自己学历高,知识层次高,自然就受人尊重,就有高尚的师德。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片面的重视知识忽视师德,在处理“德”与“法”的关系时,重法轻德;在处理“德”与“才”的关系时,重才轻德,因此师德问题频现。再次,政治学习放松。政治学习是严谨、严肃、认真的,学习起来,显得枯燥,短期之内又难见成效。一些教师对政治学习不感兴趣,放松了自己对世界观的改造,降低了对自己的政治要求,丢失了教师的政治使命,使教师个体师德偏离了正轨。最后,品德修养的忽视。教育产业的改革与发展,生活的快节奏、业务的繁忙、工作的压力,使部分教师无法安下心来认真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甚至认为修德无异于浪费时间,遂不愿去修炼。
(2)心理上的障碍。师德违规现象也分为真相和假象两种。真相是出于行为者道德心理和道德意志,表现出来的师德违规现象;假象则并非出于道德心理和意志,而是受到非道德心理操控,因此不应具有道德意义。
三、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师德问题的解决策略
1.国家层面的解决策略
(1)构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目标和规范。师德建设的目标,应当是一个结构紧密、层层有序的师德建设目标体系。从纵向上看,这个目标体系从总体目标到一般目标再到具体目标;从横向上看,该体系涉及到师德的各个方面。师德建设的目标明确了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所应达到的规格、要求和质量,是师德建设管理的起点、核心和归宿。它规定了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方向和内容,制约着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与师德建设目标相配套的就应当是一套完整的师德规范,这套规范不仅仅是一些目标要求,更应当是高职院校可依据制订本单位师德规范的标准,还应当是一套可量化考核的标准,最后还应当有这套标准的评估和修正方案。
(2)构建高职院校教师师德的学习目标。这种学习不仅仅是政治理论层面的学习,更应当是一种切合实际需求并能影响日常行为准则的学习。学习不能仅停留在表面,更应当深入内心,引起一种共鸣。这种目标的制订还不应当是今年这样,明年那样的目标,而应当是一个带领民族不停进步、始终学习的行为和目标。青年教师的培训不仅仅是业务能力的培训,更重要的是师德培训。
(3)构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调控机制。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基础在于教师,但有效的领导机制是师德建设的重要条件,应强化高职院校的师德建设领导机制;师德评价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是否遵循了职业道德规范的评议和估价,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完善的评价机制,一直是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但是无论多难都应当建立这样一个评价机制,有了这样一种评价机制,才能真正把引导学生学识进步和道德水平提高的教师选拔出来,把那些不称职的教师从教师岗位更换到其它岗位上。
2.学院层面的解决策略
(1)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教师选拔机制。建立完善的选拔机制是从师资队伍的入口关进行控制。对于新教师的录用,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录用,一定要坚持标准、宁缺毋滥,要通过严格科学的考察,把那些真正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人才选拔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来。在考察录用过程中,应切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业务成绩与师德表现相结合,把思想品德的考察放在第一位;二是显性条件与隐性条件相结合,既要考察文凭学历等可见的条件,又要考察那些只有经过深入的分析和接触才能了解的道德、情操、性格、毅力等隐性条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构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环境。高职院校的师德环境是影响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外在制约力量,教育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进步、协调发展。因此要加强师德环境建设,只有实现师德与环境的协调共进,从整体上保持师德建设生态系统的平衡性、稳定性,才能实现师德与环境的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3)强化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师资队伍缺乏,因此每年进入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人数很多,成为高职院校教师的一支生力军,他们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因此也是高职院校师德教育的重点。我们应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其师德修养。
3.教师层面的解决策略
(1)要能够善于学习并经常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文明、理智、高尚总是同知识、文化相联系的,善于学习是提高师德修养的基本方法。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将外在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和追求。勤于反思就是指遵照国家和学院的师德规范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对比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实际,作自我剖析,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正,找出实际差距予以弥补。通过上述方法可以不停地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2)勤于实践。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是师德修养的根本方法,师德理论最终需通过实践表现出来,只有不停地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才能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进步的方法,师德修养正是在这样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了更新,实现了师德境界的升华。
[1] 王忠桥.教师道德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 杨春茂.师德修养十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 李建华.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4] 刘文,王永章.试论高校师德评价体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5,(12).
[5] 黄吴静.当前高校师德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6] 张明洁.广西高校教师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08.
[7] 刘春艳.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师德建设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8] 王磊.关于构建高校师德建设机制的若干思考[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9] 瞿鹤鸣,王佳.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湘潭大学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