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类高校专业课课程评价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
2010-08-15袁象
袁 象
(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0135)
航运类高校专业课课程评价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
袁 象*
(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0135)
以运输技术经济学为例,分析当前航运类高校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评价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多元性、全程性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航运类高校;课程评价;评价指标;评价内容
多年来,航运类高校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但近几年随着扩招的加剧和金融危机对航运业的影响,航运类毕业生除了水上专业外,也出现了就业难的情况。很多专家学者在分析原因时,除了上述客观因素外,也把大学教学质量不高作为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也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教育部门不断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和探索,航运类高校也进行了多次改革。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核心,在逐步建立全新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体系的同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也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高校的课程评价体系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重理论,轻操作”等弊端,航运类高校也同样如此。这些传统的不合理评价模式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的制约作用日益明显。因此有必要全面审视高校的课程评价体系,对于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改革,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当前高校课程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程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采取各种定性、定量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方法,对学生课程学习活动作出客观的判断,并给出合理成绩的一种过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各个高校也纷纷对课程评价进行改革,并取得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如下问题:
(1)对课程评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高校的教学主管部门认为只要进行严格的考试,其目的就能达到,因此把重心放在了严肃考试纪律方面,导致存在重评价、轻导向的认识误区。
(2)评价重心过分关注活动结果。这样做的后果必然是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3)评价内容不科学。很多高校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察。
(4)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注重量化评价和传统的纸笔测验,对体现新的评价理念新质性评价方法(如成长记录袋评价法、表现性评价法)不够重视。
(5)被评价主体缺少主动性。评价对象基本处于被动地被检查、被评判的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对评价持一种冷漠、应付、对立或者恐惧、逃避的态度,甚至出现欺骗、弄虚作假的行为。
二、航运类高校专业课课程评价的问题分析
运输技术经济学课程是航运类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专业课,该课程属于交叉学科,既要求有一定的工程背景知识,同时也要求有一定的经济学基础。当前该课程在工程实践中应用非常广泛,如在航道、码头设计、航运企业投融资决策中都需要应用运输技术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因此该课程对于航运类院校的经济管理类学生非常重要。笔者从2005年开始教授运输技术经济学课程,至今已经有6个年头。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类课程的课程评价体系存在如下问题:
(1)评价方式单一。课程评价主要是期末考试采用笔试的方式,而且题目灵活性不够。
(2)评价内容与实践脱节。运输技术经济学属于应用性学科,是航运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如何对航运类投资项目进行评价。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如果要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需要学生非常熟练地掌握财务分析内容,并且具有一定的航运行业背景知识。但很多学生对财务分析这门课程几乎没有学过,有的连折旧的概念都没有完全掌握,这就使得笔者在教学中很难将实践中的案例给学生讲解清楚,也造成在后面的评价中很难联系实际。
(3)缺少平时的考核。由于这门课程学校只安排36学时,而且学校只给54学时的课程安排期中考试,这就使得本课程连期中考试都无法安排,造成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弊端。
(4)没有真正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较大,对财务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原则上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讲解不同的内容,但为了照顾财务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而人为地降低了教学难度,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5)与学生的交流相对较少,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较活跃,但教师往往由于缺少与学生的沟通,没有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课现象比较突出,影响了教学质量,最后的课程评价只能降低要求。
三、对航运类高校专业课课程评价的建议
以上问题与当前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不相符,也使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对当前的课程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迫在眉睫。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创新上多下工夫,在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考试观,这才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所在。
1.确保课程评价体系的完整性
一个完整的课程评价体系应该包含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两方面。为了实现评价主体的全面性,切不可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从而武断地单方面下结论,也不应该将学生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而应该通过师生间的沟通和协商,适宜引导学生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和感受,让学生真正投入到课程评价工作中去,从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课程评价工作落到实处。
为了保证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不能只以某次书面形式的问卷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整个教学过程都应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教学活动如果得不到全面的参考,得到的评价难免会出现片面性。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多方面的表现,将其纳入综合评价体系中,鼓励学习过程中学生个性的培养和体现,也有利于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大学生,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课程评价指标是课程评价体系的灵魂与核心,评价指标是否具有科学性决定了这个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当然,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是通过反复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因此应该在多年教学的基础上,从教学培养目标出发,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制定并不断修改完善。在评价指标体系中难点是如何确定不同环节在教学评价指标中的权重,这也需要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并借助主成分分析以及AHP等统计方法来确定权重。
3.力争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作为评价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课程考试一直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常用方法。但考试内容应该是内容全面、重点突出、难度适宜,因此建立一个大容量、多选择和开放的试题库显得尤其重要。目前很多大学都非常重视试题库建设,但试题库也不能长期不变,而应该定期增加新的内容,尤其是专业课。另外,除课程考试之外,还可以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进行考核,明确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例,将平时考核成绩与期末考核成绩相结合。
4.实现评价过程的全程性
为了实现评价过程的全程性,应该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使评价课程教学质量不仅仅在一纸试卷之上,而应该反映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多个方面。可以通过阶段性的随堂测试形式将整个课程学习时间有效地串联起来,这不仅有利于促使学生的学习态度由传统的平时“只学不思”转化为“学而反思”,也有利于抑制“平时严重旷课和课程考试时的临时抱佛脚”这一高校顽疾。欧美的高校学习压力比中国要大很多,但他们采取较多的平时测试形式,不仅能够增强学习的效果,而且降低了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避免了一次考试决定学生成绩的弊端。这种对过程学习的重视应该引起中国教育工作者的学习和思考,我国高校也应该有选择地采纳。
对运输技术经济学等航运高校的专业课而言,课程评价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评价手段多样化。在日常的课程中,加强启发性的提问,并且根据回答的情况计算分数,避免一次期末考试定“终身”的弊端。
(2)课程评价内容要联系今后的工作实际。在日常的教学中,多进行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和需求,对于财务分析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他们加强自学,并且多提供辅导资料和课下的辅导,使财务基础薄弱的学生尽快提高财务分析的能力。
(4)开设兴趣小组学习班。由于本课程仅仅36学时,很难在课堂上教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考虑为感兴趣的同学开设第二课堂,学生可以自愿增加,初期阶段人数可能不多,但如果参加的同学感到能够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参加的积极性肯定会提高。当然为了提高教师开设第二课堂的积极性,学校主管部门应该考虑给予一些经济补偿,比如计算工作量等方式。
(5)改革量化课程考核方式。将课程评价分成不同的阶段进行,不同的阶段占不同的分数,即权重。而且不同阶段考核的内容和形式不同,其中有些阶段的考核由学生相互给分评价,改变完全由教师决定分数的局面,真正做到评价的全程性、多元性和完整性。不同阶段的权重可以通过多元统计方法确定。
(6)布置团队共同完成的大作业。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可以增加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业完成后,要求学生到讲台上讲解,并根据讲解的清晰程度由其他组同学、本组同学以及教师分别给出分数,按照自评占20%、其他分数组占30%、教师分数占50%的比例给出本次作业的最终分数。这样的考核方式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笔者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效果较好。
四、结 语
课程评价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其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改革的焦点。同时应该看到,课程评价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通过短期的一两次改革就能够完成,而应该在思想上认识到其重要性和艰难性,不断通过教学实践去掉不合理部分,引进科学有效部分。值得强调的是,最终的课程评价体系必须做到对每一位学生和教师都要公平,做到有“法”可依,才能真正发挥其最佳效果,航运类高校更应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更应该多安排案例教学,因此这类高校的课程评价改革任务更加艰巨。
[1]何振海.论高职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其原则[J].教育与职业,2005(35):6-7.
[2]李丽华,罗 虹,邹 锦.高职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基于模块教学的高职英语课程评价体系[J].科教文汇,2007(8):116-117.
[3]杨启亮.制约课程评价改革的几个因素[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6-11.
[4]吕世虎,刘玉莲.新课程与教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U676.2
A
1006-8724(2010)03-0048-03
2010-05-10
上海海事大学2009年教学改革项目
袁 象(1971-),男,博士,讲师,主要从事航运金融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