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神话中的非生态思想*

2010-08-15姜渭清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中心主义神话人类

姜渭清

(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中国神话中的非生态思想*

姜渭清

(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远古时期的中国神话如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欲望。这类神话以人类中心主义和征服自然为特征,从中体现出的非生态思想,或从文化根源上影响了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为此,我们应该认真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生态因素。

中国神话;非生态;人类中心主义;征服自然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在欧美逐渐兴起。不少生态哲学家、生态批评家将人类正面临的生态危机归咎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观念,认为《圣经》中蕴含的人类中心主义主题继续影响着现代人对自然的态度。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仍然被理解为对自然的统治。著名生态文学作家雷切尔·卡森认为,人类征服自然和统治自然的思想根源就是支配了人类意识和行为达数千年之久的人类中心主义。[1](P120)

生态批评作为在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探讨文学与自然关系的文学批评,它的主要使命是重审人类文化,进行文化批判,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生态批评家乔纳森·莱文指出:“我们社会文化的所有方面,共同决定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独一无二的方式。不研究这些,我们便无法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只能表达一些肤浅的忧虑。”生态批评就是要“历史地揭示文化是如何影响地球生态的。”[2](P9)发掘文学作品对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得生态批评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因为老庄思想的影响,许多国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生态型的文化。不可否认,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万物一体,普度众生”等确实蕴含有生态思想。曾繁仁先生在《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中对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与当代生态文化建设的关系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但学界鲜有对传统的中国文化中非生态思想进行研究。[3](P5)有学者认为,“中国生态批评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资源的阐释与利用存在简单化的倾向。也就是说,在对中国文化进行生态解读,发掘生态资源时,忽视了清理中国文化中反生态的因素。”[4](P370)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重新解读中国神话,也许我们可以反思引起当今国内部分地区出现生态危机的深层文化原因。我们有必要重审我们的传统文化,改变既有的非生态观念,以生态整体主义观念来看待这个世界。在我国由工业文明转向新的生态文明的时期,发掘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摒弃非生态的思想,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生态批评的思想基础

当代生态哲学认为,生态危机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主导下人类文化的危机,人类主宰地位的危机,人类发展模式、生活方式的危机,要从根源上消除生态危机,必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主导下的生存范式,向生态中心主义的生存范式转变。生态中心主义把人类伦理关怀和权力主体的范围从人扩展至整个生态系统、自然生物以及其他存在物。美国当代最有影响的生态哲学家之一利奥波得提出了整体主义的“大地伦理学”。他提出了生态整体主义最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5](P213)

生态整体主义是生态哲学的核心思想。生态整体主义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6](P24)生态整体主义是和人类中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

从生态的角度重新审视文学作品是生态批评的重要任务。生态的研究角度主要就是指生态整体的角度。生态批评不是高高在上的脱离自然的批评,而是把人类视为自然的一部分,把生态整体的利益和价值当做最高价值的批评[7]。本文也主要是从这一角度来重新解读中国古代神话的。

二、中国神话中的非生态思想分析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语境中创作了很多神话故事,其中大量的神话作品表现了人对自然的征服掠夺和控制改造。在自然是人类生存最大威胁的历史时期,这样的描写是非常自然的;然而到了人类能力急剧膨胀的20世纪和21世纪,神话中体现的征服和控制自然观及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对现实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以下撷取几则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神话来逐一分析。

(一)夸父追日和后羿射日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8](P34-38)传统对逐日的解释一般是指初民有征服自然的勇气,夸父被认为是英雄。“夸父逐日”的精神往往是受到正面的鼓励和提倡的。消极的理解最多是把夸父的行为看做不自量力的一种英雄主义。而从现代生态学来看,首先,夸父征服自然的欲望本身就是基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将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其次,夸父逐日的行为破坏了自然,在临死前将黄河和渭河的水喝干。又想再狂饮大泽。大泽“方千里,群鸟所生及所解”。[8](P34-38)夸父为了一己之欲,不惜牺牲其他生物的利益,明显是违反了生态伦理的。今天的生态批评学者质疑人类以这种傲慢的方式证明自我的能力。布尔德威斯托指出:“夸父是如此口渴以至于他喝干了黄河,但他最后还是渴死了。”他引用了艾尔文的评论“不要把这个故事当做在描写一个对自己的力量判断失误的人,而可以用它作为中国破坏生命的自然体系的代表。”[9]

后羿和夸父一样,一直以来被奉为中华民族的英雄人物。《淮南子·本经训》:“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10]后羿射日的故事反映了初民们试图战胜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愿望。后羿不仅用武器——弓箭征服了太阳,还消灭了其他的飞禽怪兽。后羿被看作为民除害的英雄,反映了人类战胜自然、控制自然的心态。文中提到的其它动物“皆为民害”,这无疑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映。这种观点把人类拔高到凌驾万物之上的地位,并掌握了任意处置万物的权利。万物的价值取决于是否对人类有利。为了人类的生存,可以剥夺其他生物的生存权,直至让他们从地球上消失。征服、统治自然的思想深深根植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布尔德威斯托认为《淮南子》的许多段落为环境破坏开了绿灯,使这些行为合法化。[9]

(二)精卫填海

《山海经·北次三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8](P34-38)一般对这个神话的解释是精卫这只志鸟,在生死变形中体现了人类不屈的精神。有陶渊明的诗为证:“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后人热烈赞扬精卫小鸟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现在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

精卫传说本身体现了人类和大海抗衡的愿望。类似的还有“煮海治龙王”之类的传说。但是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解读的话,“精卫衔木石以湮东海,算是技术性填海工程的始祖。”[11]只不过和夸父逐日的行为相比,精卫的行为更加阴柔,表面上看对生态的破坏性更小。今日人类对大海的毫无节制的掠夺,从远古时代就埋下了隐忧。时至今日,世界上许多国家仍在围海造田,比如迪拜的豪宅项目“棕榈岛”就是填海造起来的。国内三亚的房地产商也计划向迪拜学习。人工岛,七星级酒店,300米高度,108层等字眼使海口千禧酒店填海工程引发了人们的争论。这些项目除了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之外,还可能出现曾在迪拜出现过的人工岛下沉问题。2010年3月26日腾讯网转引《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以“新造地运动:沿海各省热衷围海造地”为题,报道“自从2003年以来,中国的围海造地运动正在以数倍于过去的速度高速发展。2003年的围海面积是2123公顷,2004年则达到了5352公顷,2005年以后每年围海的面积都超过1万公顷,相当于这几年每年中国都新增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土地。”为此,记者指出,“填海运动正在改变着大陆的版图,而它对生态造成的影响至今尚未引起关注。”“围海造地工程并非简单地减少海面面积,而是带来了很多无法预料的后果——曲折的海岸线被简单地填成直线,那些能净化海水和养育贝类生物的滩涂湿地被石块制的人工堤岸所取代,海豚、海牛和候鸟的栖息地都可能遭到破坏。”[12]另外,人类向大海索要生存空间,对海洋生物毫无节制的捕捞也已经使很多鱼类濒临灭绝。

(三)鲧禹治水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8]鲧禹治水故事通常被理解成古代人民治理洪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过程。后人对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执着的信念和前仆后继是抱褒扬态度的。

上述理解是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上的。从生态的整体性角度理解,在河流上建坝筑水是一种破坏生态的行为,切断了鱼类洄游的路线。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来看,“高峡出平湖”并不是美丽的景色,而是对自然的破坏。鲧筑坝治水也以失败告终。王青在《鲧禹治水神话新探》一文中指出:“鲧禹治水神话的历史背景是处于黄河中游(今山西芮城地区)的鲧部落堵塞了黄河的一条支流——共水,引发黄河下游的决口改道,受害最严重的祝融部落西攻鲧并流放了他。禹凭借他特殊的身份协调了上下游的关系,使各部落拆除了黄河支流上阻碍洪水排泄的各堤坝。”[13]可见,违反自然规律迟早要受到自然的惩罚。换个角度而言,如果将大坝、水利发电站这些人造的景观放在生态整体中去考察,明显是违反了生态美学的审美观。越是自然的、原始的就是越美的。总之,人类为了发展经济不能无限制地改造和控制自然。“唯发展主义”也是生态批评要批判的主要观点之一。“可持续发展”才是以后经济发展的方向。

(四)愚公移山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4]故事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后人一般都是从正面理解这个故事,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从生态的角度来解读,愚公移山是极大地破坏了自然。这个故事的非生态色彩也是非常明显的。为了人类的一己之利,仅仅因为“出入之迂”,不惜毁掉两座大山。这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把人看成是自然的主人,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就是困难再大,也要穷子子孙孙之力,不达到征服自然的目的决不罢休。而在现代技术发达的时代,搬掉一、两座大山根本不在话下,不需要借助神仙的力量,威力巨大的炸药瞬间就把大山抹平了。

以上神话故事涉及到太阳、大海、河水、大山,充分表明中国的古人们想全方位控制自然、战胜自然的欲望。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力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人类一直把自然当做物理和生物的仓库,不断地索取,不断地破坏。“人类把自己摆在世界的中心并以自身的利益为衡量万物的尺度已经有好几千年了。人们早已习惯于仅仅从人的角度,而且往往是人的眼前利益的角度去认识和评断世界上的一切。然而,如果人们超越了这一认知视域的局限,便能很容易地发现人类在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有许多观念和行为是有缺陷的甚至是荒谬的。”[15](P407)

中国的神话故事所传递的征服自然的精神或许在几千年前的历史阶段是有积极意义的,现在是我们彻底改变有着古老根源的治服和开发自然的观念的时候了。在自然这个大系统里。人类只是一个部分。雷切尔·卡森曾经指出:“只有很少人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意识到征服自然的最终代价就是毁灭人类自己。”[1]只有从思想文化的深层次解决问题,才能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和发展模式,从而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和和谐社会。

[1]CAROL B G.Rachel Carson[M].New York:Frederick Ungar Publishing,1983.

[2]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4]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奥尔多·利奥波得.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6]王诺.欧美生态批评[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24.

[7]李荣庆,马敏译注.山海经[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8]布尔德威斯托.道家思想中的生态问题:当代问题与古代文本[M]//安乐哲.道教与生态.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9]刘安.淮南子:卷八·本经训[EB/OL].http://guoxue.baidu.com/page/bbb4c4cfd7d3/7.htm l

[10]王建元.生态伦理与中国神话[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11]汤涌.新造地运动:沿海各省热衷围海造地[N].中国新闻周刊,2010-03-26.

[12]王青.鲧禹治水传说新探[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3).

[13]景中,译注.列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4]王诺.生态与心态[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5]L INDA L.Rachel Carson:W itness for N ature[M].New York:Henry Holt&Company,1997.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some Chinese m ytholo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M ythologies such as Kuafu Races W ith the Sun,Houyi Shoots Dow n the Suns,The B ird Jingw ei Trying to Fill the Sea,Gun&Yu Controlling the Floods,The Foolish O ld M an W ho Rem oved the M ountains all exp ress human’s desire to conquer and control nature.These mythologies reflect anthropocentrism and non-ecological concep tsof ancient Chinese peop le,w hich may influence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nature ideologically and such negative elements in Chinese culture should be abolished.

Key words:Chinese m ytho logies;non-ecological;anthropocentrism;conquering nature

[责任编辑 陈义报]

The Non-ecological Concepts in Chinese M ythologies

JIANGWei-qing
(School of Fo reign Languages,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G03

A

1009-1734(2010)05-0017-04

2010-06-27

姜渭清,副教授,从事英美语言文学及生态文学批评等研究。

猜你喜欢

中心主义神话人类
东方神话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论我国实体中心主义的非法证据排除模式
人类第一杀手
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应与超越探析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法益中心主义的目的解释观之省思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