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音乐的交流与发展
2010-08-15张雯雯
张雯雯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230001)
论民族音乐的交流与发展
张雯雯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230001)
人类通过交流加快了世界文明化的进程,通过交流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在世界和平发展的今天,交流仍然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民族音乐深入发展、逐步完善的道路上,更需要通过交流的方式,了解世界音乐文化,发展传统音乐,促进音乐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民族音乐;发展;交流
一、交流是民族音乐发展的动力
音乐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民族音乐与外国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已有二千多年之久。从有文字记录的历史来看,华夏音乐文明之初就有了与其他各民族音乐间的交流,《路史·后纪》十三注引《竹书纪年纪》有云,“少康即位,方夷来宾,献其乐舞”;又《礼记·明堂位》云:“纳夷蛮之乐于大庙,言广鲁于天下也。”这里的“夷蛮”指的正是华夏民族周边的各少数民族。民族间的音乐交流成就了后世千年中国音乐发展的重要脉络。[1]123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影响了别国音乐,同时别国音乐文化的进入,也推动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变革、发展,并带来了新的文化内容。
我国历史上有两次较大规模的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第一次发生在南北朝至唐代中期,以西域音乐的流入为主。大量的音乐文化交流,带动了当时音乐文化的发展,丰富了乐器品种,完善了歌舞大曲,乐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外来音乐经过长期的变化发展,与我国传统民族音乐融为一体,扎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成为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的丰富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内容。第二次重要的交流发生于封建制度趋于瓦解的晚清政府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列强掠夺瓜分中国之际,人民处于国破家亡的边缘,中国民族音乐步入了向近现代转折。音乐前辈从日本将西方音乐引入中国,兴起了学堂乐歌,它吸收西方音乐的优点,使中国固有的传统音乐文化出现了新的成份,在传统民族音乐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引入西方音乐理论,将西洋音乐技法结合在传统音乐中,使音乐具有了鲜明的民族性和强烈的时代感,从而也开始了近代音乐唤醒民众救国救亡的篇章。这一时期创作了大批中西合壁的音乐作品,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牧童短笛》、《梁祝》等,这时我国传统音乐开始有了新的音乐理论。通过这样的交流,也进一步推动了民族音乐的发展。
历史的经验说明,在继承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借鉴外来音乐发展优秀成果是促进音乐发展的有效手段。进入2l世纪,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音乐交流也不断深入,那种否定世界各民族音乐的共性,强调民族音乐主体性,拒绝学习世界音乐的现代技法,拒绝吸取外来文化精髓的行为,必定阻碍民族音乐的前进。音乐交流是民族音乐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要求,是人民不断增长的现代文化生活的需求。从我国目前民族音乐发展来看,音乐交流必须在明确分析自己长处的同时,寻找自己民族音乐的不足之处,寻找自身发展的动力,看清音乐发展的方向,建成民族音乐的新体系。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注重理性,以横向思维为主,平和优雅,激扬壮美的成份较少,缺少和声音乐大气势、大场面的表达,多声部音乐不发达,单声部音乐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传统音乐的开发,西方音乐优秀成果的了解、吸收都还不够。专业音乐教育重西方音乐、现代音乐发展滞后于时代等问题,都应使我们深刻地反思并努力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以形成音乐文化交流的畅通渠道,通过交流使民族音乐真正得到发展。
二、民族音乐的交流并非“全盘西化”
“全盘西化”是指中国传统的音乐在现代社会中,已不适应今天人们的需要,只能放入“历史博物馆”,成为历史的见证。音乐文化的发展,不能盲目的“全盘西化”,应以自身的发展为主,在强调民族音乐主体性的同时客观分析中西音乐之间、中国与世界其它民族音乐之间的异同,引进优秀的成果,丰富自身音乐的表现手法,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走出一条规范、适应的发展道路,而非生搬硬套,盲目效仿。民族音乐在交流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吸收西方的音乐文化,而且要吸取世界各地优秀的音乐文化,在挖掘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交流,找到新的发展之路。完全照搬它人,以西方音乐为唯一标准、唯一模式,否定民族音乐的主体,否定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发展,必将走向灭亡,效仿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
任何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是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我国音乐文化发展至今,有其辉煌的发展历史,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摇声”和“弹性节拍”构成了它的根本特征,这是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一员,任何一种音乐也不能替代。近现代新音乐吸取西方音乐某些特征,生成新类型的音乐风格和音乐作品。它是在继承传统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只能成为中国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能代替中国千年的传统音乐文化。新音乐的产生、发展也并不意味着传统音乐文化过时了、落后了,应被“封存”起来。新音乐并不意味着完全用西方音乐思路发展中国音乐。世界各民族中任何一种音乐艺术流传至今,必有其自身的重要艺术价值,只是引领世界音乐文化潮流的时间有所不同。随着社会的前进,在世界音乐舞台上不充当“主角”,并不是被所谓的人文音乐、时尚音乐所替代,而是成为珍贵的“配角”,将永远不会退出音乐的历史舞台,将会在吸收、完善中发展进步。
事实证明,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交流和交融是人类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不可抗拒的正常现象,也是民族文化升华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进行音乐文化交流的同时,不仅要学习别人,而且更要研究自己。研究传统音乐,不能盲目地否定或肯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选择吸取的内容,通过交流促进民族音乐的民族性发展,促进我国民族音乐多元化发展。[2]21通过民族音乐自身的改革,找到与世界音乐交流的切入点。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人类探寻的目光已指向了遥远的火星。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思想交流变得更加容易,在平等基础上展开音乐文化交流成为发展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随着国力的增强、经济的发展,民族音乐将日益进步,面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多元发展,分析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方向,调整自身的内部结构,借鉴各自发展经验,寻找发展的动力,形成新的思路,才能找到与世界音乐文化交流的切入点。
我国民族乐队交响化的发展,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借鉴西方交响乐队形式,民族乐队重新组成新型的合奏形式,改进民族乐器的个性,使之适应乐队新组合的演奏,适应作品演奏要求,创作出了具有我国鲜明民族特性的交响音乐作品。通过世界各地的交流演出,使世界各地深刻了解到我国民族音乐文化。通过世界民族乐队自身的完善与革新,既丰富了民族乐队的表现形式,同时又促进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找到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的共同点,找到了与世界音乐对话的好方法。
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交流的前沿,要培养民族音乐继承人,也是继承传统音乐审美思想,推广吸收外来音乐文化,建立音乐体系的重要环节。在引进欧洲音乐文化体系推动中国音乐文化教育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例如:中国民族音乐理论发展的停滞,专业音乐院校教材重西轻中等现象,都影响了我国民族音乐审美心理的普及与推广,产生了西乐高于民族音乐的错误观点。因此应尽快发展完善我国音乐教育理论体系,提高教育理念,全面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多方位、多思路地采取各种教育方式,培养具有集西方与东方民族音乐精神于一体的音乐人才。要杜绝一言堂,注重教育思想的开放性,注重人材的个性化发展,使音乐教育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还要不断普及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意识,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使教育机制能适应现代音乐交流的要求。
民族音乐要汇入世界音乐,一定要有现代的意识。随着电脑科技与世界互联网络的发展,人类文化资源的共享,音乐的交流将大大提升,不同民族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更广泛,更深刻。在吸收外来音乐优秀成果的同时,要注重向世界人民宣传中国传统音乐,形成双向交流。电子乐器将民族音乐改头换面,使民族音乐更具时代特点,更容易汇入国际音乐交流中,更使民族音乐交流与现代高科技结合起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流已成为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要手段,民族音乐只有通过与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才能永远保持鲜明的个性特征,才能促进传统民族音乐的继承,必须正确把握民族音乐发展的方向,推动我国民族音乐的全面发展与繁荣。
[1]王璟.小议隋唐时期的中外音乐交流[J].史学月刊,2006,(8).
[2]汪毓和.不同民族文化、音乐的交流及其对中国音乐发展的影响[J].人民音乐,2000,(5).
The Ex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Folk Music
Zhang Wenwen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Art,Hefei230001,China)
Throughout history,the process of civilization has been accelerated and the society has moved forward through human exchanges.In a peaceful and developing world today,exchanges st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In the course of in-depth development and gradual improvement of Chinese folk music,exchanges are needed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musical culture,develop the traditional music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usical culture.
Folk music;development;exchange
J60-05
A
1672-447X(2010)02-0132-03
2009-09-10
张雯雯(1982-),辽宁人,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教师,硕士。
曲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