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者语言与二语习得研究——《分析学习者语言》评析
2010-08-15唐承贤
唐承贤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210016)
学习者语言与二语习得研究
——《分析学习者语言》评析
唐承贤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210016)
学习者语言是考察学习者二语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数据来源,也是揭示影响二语习得因素的信息来源。如何分析学习者语言对认识二语习得的过程十分重要。《分析学习者语言》一书介绍了12种分析学习者语言的方法,它们对二语习得研究者和外语教师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学习者语言;二语习得研究;评析
一、引 言
Rod Ellis是一位资深的二语习得(SLA)教学与研究专家,著述丰硕,现任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系教授。Analysing Learner Language(《分析学习者语言》)一书是 Ellis与 G.Barkhuizen[1]合著的一部新作,由牛津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该书通过介绍SLA研究者用以分析学习者(口头和书面)语言的不同方法向读者展示了SLA研究的相关理论和历史发展,因此,本书可谓是一部集SLA研究方法、理论和历史发展于一体的力作。全书共有十五章,按照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是本书的导入篇;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至第十四章,为方法篇;第三部分是第十五章,为结束篇。
二、内容简介
第一章 “Introduction”交代了作者写本书的目的:通过介绍用以分析学习者语言的不同方法,揭示SLA研究领域中的不同发现,以使读者能够对学习者的语言展开独立的分析和研究。此外,作者还就本书的选题以及二语习得、学习者语言和研究范式(research paradigm)等话题一一作了阐释。
第 二 章 “Collecting samples of learner language”讨论了收集学习者语言样本的目的和待收集的三类学习者语言样本:非语言使用数据、学习者的口头或书面语言样本以及学习者关于自己学习情况的报告。本章重点介绍了第二类语言样本中自然发生的、临床诱发的(clinically elicited)和实验诱发的(experimentally elicited)三种语言样本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收集方法、注意事项和语言样本的效度等问题。
第三章“Error Analysis”是分析学习者在口语或书面语中所犯错误的一种方法。本章介绍了错误分析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论述了与其相关的天生主义语言学习理论和中介语理论,同时讨论了开展错误分析的具体步骤及其实施和应用,最后总结了错误分析的几点不足。
第四章“Obligatory occasion analysis”是考察学习者正确使用某些语法特征的一种分析方法,目的是确定这些语法特征的习得顺序 (acquisition order)。本章介绍了SLA最早应用必需场合分析的词素研究以及开展词素研究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同时讨论了开展必需场合分析的五个基本步骤及其应用,最后指出了必需场合分析的重要性和局限性。
第五章“Frequency analysis”是研究学习者语言多变性(variability)的一种分析方法,旨在通过比较不同阶段学习者在同一语法特征/结构上所使用的不同语言变体的频率以确定其习得序列(acquisition sequence)。频率分析独立考察学习者语言,避免了其他方法因参照目标语的标准而犯的 “比较谬误”(comparative fallacy)。本章结合实例重点讨论了开展频率分析的六个步骤,同时指出了频率分析在SLA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对语言教学的启示作用。
第六章“Functional analysis”也是研究中介语多变性的一种分析方法,分为形式-功能分析和功能-形式分析两种。前者从语言形式出发分析和确定该形式使用的功能模式,以揭示学习者如何使用语言形式满足交际需求;后者从功能出发分析和确定用以实现该功能的形式模式,以揭示交际需求如何促进二语习得的发展。此外,本章还讨论了开展形式-功能分析和功能-形式分析的基本步骤,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应用说明。最后,作者客观分析了功能分析的贡献和局限性。
第七章 “Analysing accuracy,complexity,and fluency”讨论的是测量学习者语言的准确性、复杂性和流利性所涉及的不同手段及其在SLA中的应用。SLA研究发现,学习者在处理语言信息时很难做到准确性、复杂性和流利性兼顾。Skehan认为造成这种顾此失彼的原因可能是学习者在处理语言输入/输出时其工作记忆出现超载,也可能与二语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表征形式以及任务的性质和实施有关。[2]这种分析方法的意义在于揭示学习者的心理语言层面,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二语习得的过程。然而,作者指出本章讨论的不同测量手段也存在着定义不够严密、评判间信度有待提高等问题。
第八章“Interactional analysis”讨论的是在语篇分析理论和方法的框架下考察学习者参与互动交流时的语言输出,分析其语义、语用和结构构型(structural configuration),旨在发现那些有助于二语习得的互动特征。互动式分析涉及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本章重点讨论了微观层面,包括互动中的意义沟通(negotiation of meaning)、交际策略和错误纠正以及它们在SLA研究中的应用。同时,作者根据相关的SLA研究提出了如何开展互动式分析的一般性指导原则,并结合实例进行了详尽的应用说明。
第九章“Conversation analysis”是从会话参与者的视角按话轮逐一分析学习者在会话过程中如何使用语言和如何学习语言,旨在发现那些有助于二语习得的会话特征。本章讨论的内容主要涉及话轮交接(turn-taking)、话轮的次序组织(sequence organization)和话轮的修正(repair),以及开展会话分析的一般性指导原则及其实施和应用。本章最后指出了会话分析的两点不足:(1)会话分析是对语言学习的行为分析而非认知分析;(2)会话分析是对语言使用的描写而不是对语言习得的解释。
第十章“Sociocultural methods of analysis”讨论了Vygotsky等人创立的社会文化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者与教师/学伴的互动合作对话将引导语言学习,最终使语言形式和功能内化、学习者达到自我调控(self-regulation)。本章深度讨论了社会文化理论中的中介作用 (mediation)、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等概念及其在SLA研究中的应用,并从社会文化视角提出了一个分析学习者语言的指导框架,同时结合实例进行了应用说明。最后,作者指出社会文化的SLA研究不论是其理论还是其方法都有待进一步发展。
第十一章“Coding data qualitatively”是建立在人类学和社会学基础之上的一组归纳性的质化式研究方法。质化式研究的对象是通过观察、访谈、内省或反省等手段收集的学习者质化式语言数据,包括现场记录、访谈转写、回忆材料等文本形式。通过质化式编码,即按主题和范畴抽象地组织学习者语言数据,研究者可以更好地分析和解释学习者语言中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本章重点讨论了质化式研究中的编码方法和应用,涉及学习者语言样本的选择、数据的管理和约简、开放式编码、模式的确定、数据的展示形式等。作者最后指出质化式研究方法的使用一定要与研究问题相匹配。
第十二章 “Critical approaches to analyzing learner language”是从学习者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环境因素对学习者语言学习和动态构建其社会身份所产生的影响方面深度分析了学习者语言文本的表层和深层意义,揭示和解释语言学习者的社会身份、权力关系以及对语言学习的投入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全面认识二语习得过程。由于这种方法过于强调人的社会环境,所以作者建议它应与重视文本分析的 “批判性语篇分析方法”(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结合起来使用。
第十三章“Metaphor analysis”是通过分析二语学习者使用隐喻谈论自己的学习来揭示他们对所学语言、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真实感受,进而考察学习者对二语习得的认知情感。本章重点讨论了如何识别和解读学习者自我报告中所使用的隐喻,尤其是如何开展隐喻分析,涉及学习者语言样本的收集、语言隐喻和概念隐喻的区分、数据处理的信度和效度,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应用说明。
第十四章 “Computer-based analyses of learner language”是非本书作者所写的惟一一章,为语料库研究专家Michael Barlow所写。本章重点讨论了学习者语料库的设计与编辑以及学习者语料库的研究,目的是借助计算机分析学习者语料库以揭示二语习得的本质。学习者语料库研究需要建立一个至少拥有数十万个学习者用词的语料库,同时要存储学习者个人的相关信息,并用身份号码将这些信息与赋码后的语言数据联系起来。然后,通过语料库分析软件检索和分析学习者语料库以显示和量化与不同学习者、不同环境相关的词汇-语法模式;或通过母语者-非母语者语料库的比较来发现中介语中过量或少量使用和误用的语言形式及其特征;或通过非母语者-非母语者语料库的比较以发现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在语言使用和语言发展上的共同特征。最后,作者还就扩大学习者语料库的范围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第十五章“结束语”(Conclusion)是对本书内容的简要总结。
三、本书简评
二语习得研究要描写和解释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3]15,[4]6-7而学习者语言是考察二语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主要数据来源,也是研究者了解二语习得过程的主要证据。[5]19由此可见,学习者语言对二语习得研究十分重要。《分析学习者语言》一书通过介绍学习者语言的不同分析方法给读者勾勒出了一幅SLA研究发展的多维图,反映了SLA理论与研究问题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同时也表明研究者对SLA的不同认识。
1.不同的分析方法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研究问题及其理论基础
本书的重点是第二部分(3-14章),一共介绍了12种分析学习者语言的方法。除了第十四章外,其它11章(3-13章)介绍的分析方法都涉及到相关方法的历史回顾和理论背景的讨论。例如,第三章讨论的错误分析方法是所有分析学习者语言方法中历史最悠久的,可追溯至18世纪的规定语法(即规定一些语言形式禁用规则)。这一方法沿用至今,体现在不同时期出版的常用错误辞书之中。但作为调查学习者如何习得二语的研究工具,错误分析的历史不长,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替代当时业已失宠的“对比分析”。错误分析产生的理论背景涉及天生主义语言学习理论和中介语理论。天生主义语言学习理论强调语言学习是发生在大脑 “黑匣子”中的认知过程;根据这一理论,语言输入通过预置的认知官能进行内部运算,生成知识系统,然后在实际交际中得到运用(即输出)。认知机制决定什么样的输入予以关注以及关注的语言输入如何作为二语知识加以处理。[6]中介语理论则将学习者的中介语视为隐性的语言知识体系,具有系统性、过渡性、可渗透性和多变性等特征,并可能出现“石化”。[7]由此可见,本书的覆盖面非常广;既有相关分析方法的详细介绍,也有每种方法所涉及的主要研究的综述和相关理论的回顾,其时间跨度从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错误分析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出现的隐喻分析,使读者不仅能够了解到各种分析学习者语言的方法,而且对SLA的本质、近几十年的SLA研究发展动态以及相关的二语习得理论等都会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2.不同的分析方法反映了研究者对SLA的不同认识
本书3-10章介绍的分析方法体现了研究者对SLA的不同认识,这些不同的认识主要包括:(1)内外参照标准;(2)二语能力与二语水平;(3)二语习得的语篇语境;(4)二语使用与二语习得的关系。
(1)内外参照标准。学习者在二语习得时参照的二语母语者的标准为外部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误分析、必需场合分析以及第七、八章介绍的分析方法都是建立在此标准之上的,即这些方法是按照学习者使用目标语的准确程度来衡量二语习得的。Bley-Vroman认为,这种按照母语者的标准衡量学习者语言是一种“比较谬误”(comparative fallacy),无法揭示中介语的内部系统。[8]Gass和Selinker也认为这种比较标准使研究者失去了学习者自我构建的规则标准(即内部标准)。[9]50-51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比较谬误,SLA研究者应按照学习者在不同的语言发展阶段所确定的内部标准来独立审视中介语,以正确认识中介语发展的动态性特征。本书介绍的频率分析、功能分析、会话分析以及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分析等方法就是建立在学习者内部标准之上的,是揭示中介语发展的动态性特征的有效方法。
(2)二语能力与二语水平。根据Richards等人的定义,语言能力是一个人的内化语法,而语言水平则是一个人使用语言的熟练程度。[10]85从心理语言学视角出发的SLA研究者倾向于将学习者语言视为是语言能力的体现,而语言测试人员和外语教师则更喜欢将学习者语言视为是语言水平的反映。在3-10章中只有第七章介绍的分析方法是从语言水平看二语习得的,而其它几章所讨论的方法则基本上是从语言能力视角看二语习得的。作者认为这两种视角各有优点:从语言能力看二语习得可详细描写中介语的发展,而从语言水平看二语习得可使二语习得的描写更加宽泛和完整。
(3)二语习得的语篇语境。学习者语言可视为是脱离语境的话语集,也可视为是学习者与他人互动产生的连续语篇。前者反映在错误分析、必需场合分析、频率分析和功能分析等方法中,不过这些方法也不是完全忽视学习者语言的语篇语境,只是不从语篇上考察每个话语的构建。然而,互动式分析、会话分析和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分析等方法则坚持语篇有助于学习者话语的生成这一观点,并通过学习者参与的互动活动理解和描写每个话语。同时,要回答学习者如何习得二语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也必须考察学习者话语的语篇语境。总之,作者认为二语习得的语篇视角是多维度和发展的。
(4)二语使用与二语习得的关系。这些不同的分析方法反映出所有SLA研究者都认为学习者语言是探讨二语习得的主要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者的二语能力或水平。但他们的分歧是,哪一种二语使用最为根本?作者认为,不同类型的学习者语言数据虽然反映了学习者的不同语言知识和应用能力,但自然发生的二语使用数据是二语习得的最好证明,因为这类数据揭示了学习者的隐性二语知识,而临床诱发或实验诱发的二语使用数据(它们是用以考察自然发生的二语数据中鲜有出现的那些语言特征)能否揭示学习者的隐性二语知识值得怀疑。需要指出的是,本书11-13章介绍的分析方法涉及到学习者的访谈文本、书面报告、日记等自我报告性语言数据,这类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反映的是影响学习者二语习得的因素,是二语学习者语言学习的 “意识形态语境化”(ideological contextualization)。
3.本书的意义:重视实践,实用性强
Gass和Selinker指出,要想了解二语习得过程,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亲身体验语言数据的分析和解读。[9]17《分析学习者语言》一书是作者多年在英、美、南非、日本、新西兰等国给研究生讲授SLA课程的经验之总结,因此,书中介绍的分析方法和选用的实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本书涉及学习者语言分析方法的各章中,作者除了详细介绍开展每种分析方法的具体步骤或一般性指导原则外,还结合一些典型实例予以深入细致的应用分析和说明,同时配以精选的练习题让读者去动手实践,以使他们能够掌握每种分析方法,这也是作者写本书的首要目的。
四、结束语
学习者语言是外语教师经常需要面对的,而如何分析学习者语言也是外语教师必须要解决的一道难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外语教师在阅读本书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开展自己的二语习得研究,以取得理想的研究效果。本书的缺憾是它不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研究方法专著,所以读者若想了解如何选题、如何设计研究方案、如何进行数据收集和统计等问题还须参阅相关的研究方法专著,如刘润清、[11]文秋芳、[12]Seliger&Shohamy、[13]Nunan 等。[14]但不可否认的是,《分析学习者语言》一书无疑是这些著作的一个有益补充。
[1]Ellis,R.&G.Barkhuizen.Analysing Learner 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2]Skehan,P.Task-based instruction[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98,(3).
[3]Gregg,K.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the case for a generative perspective[C]//In S.Gass&J.Schachter(Eds.).Perspectives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4]Larsen-Freeman,D.and M.Long.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M].London:Longman,1991.
[5]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Lantolf,J.P.Second language theory building:Letting all the flowers bloom![J].Language Learning,1996,(3).
[7]Han,ZhaoHong.Fossilization in Adul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2004.[8]Bley-Vroman,R.The comparative fallacy in interlanguage studies:The case of systematicity[J].Language Learning,1983,(1).
[9]Gass,S.&L.Selinke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ory Course(2nd ed)[M].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1.
[10]Richards,J.,J.Platt,&H.Platt.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Z].Harlow:Longman,1992.
[11]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2]文秋芳.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13]Seliger,H.W.& E.Shohamy.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Method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4]Nunan,D.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3rd ed)[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Learner Languag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A Comment onAnalyzing Learner Language
Tang Chengxian
(Foreign Language School,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210016,China)
Learner language is a source of data for investigating what L2 learners know and what they can do,and it is also a source of information about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SLA.How to analyze learner language is crucial to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es of SLA.The book ofAnalyzing Learner Languagehas introduced twelve methodsofanalysis,which have an importantvalue ofreference forboth SLA researchers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learner language;SLA research;comment
H319
A
1672-447X(2010)02-0080-05
2010-01-05
唐承贤(1958-),安徽巢湖市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
曲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