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功能互补探讨
2010-08-15余维祥
余维祥
(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湖北黄冈 438000)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功能互补探讨
余维祥
(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湖北黄冈 438000)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以其系统的理论讲授见长,而实践教学则以其现实感受性强而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只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功能优势,使其优势互补,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真正做到使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功能互补
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使之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关键在于彰显其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功能优势,重点在于实现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功能互补。
一
“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思政课”要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优势,实现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便于进行理论讲授 课堂教学是理论传授的主要形式。“思政课”采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编写的全国统编教材,教材的重要特点是理论性强。按照“05方案”,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等四门必修课。“原理”课,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概论”课,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纲要”课,重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基础”课,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些理论的讲授,也只有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才能完成。
2.系统性的优势得以发挥 课堂教学一般是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面对的教学对象也是固定的,同时,具备较为充足的时间保证,这就为授课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学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按照课程体系和理论展开的逻辑体系,系统完整地对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达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课堂教学还以其长期性和重复性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做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3.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多媒体以其声、像兼备以及丰富的内容、强烈的视觉感受,奠定了它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枯燥的表现形式,能将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利用图片、幻灯、录音录像、多媒体音频视频、网上信息等教学资源,生动地再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党领导人民奋斗的历史场景,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革命新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的探索历程,真正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
4.庞大的信息容量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凭借其深厚的知识功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庞大的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在知识信息爆炸的年代,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多,范围广,然而信息的庞杂、真假、优劣又往往使学生无所适从,难以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在课堂上将有价值的信息介绍给学生,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取丰富的知识信息,也对学生选择信息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5.运用互动教学法,加强师生交流,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大学生具有比较成熟的认知能力和评价能力,他们对任何问题都想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谈个人的想法,他们的思想中有迷茫、有困惑,也希望老师和同学帮助解疑释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针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采用“问答式”、“师生讨论式”等互动教学方法,引导同学与同学之间、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在交流中探求问题的答案。互动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感到自己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互动教学法还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为大学生所喜爱。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的,然而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重视理论讲授而缺乏直观感受,学生很难在课堂上感知现实的真实状况,往往对理论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因此教学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弥补这一缺憾的最好办法就是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实践教学分为亲历性社会实践活动和感知性社会实践活动两种活动方式。亲历性社会实践活动,即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勤工助学、公益活动、科技文化服务、青年志愿者行动等活动,使学生亲身加入到现实社会生活中,直接通过视、听、行去体验和感受现实。感知性社会实践活动,就是通过座谈会、讨论会、辩论赛、演讲赛、报告会、观看生动而真实的影视资料等形式,即不直接置身于现实社会生活,而是间接地感受现实。“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功能特点是十分明显的。
1.实践教学增强了大学生的现实感受 “概论”课和“纲要”课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现实紧密相连,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历史遗迹,考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能够使大学生加深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奋斗历史的理解。如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结合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教学内容,组织大学生前往井冈山、大别山、延安等地参观考察,站在革命先烈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亲眼目睹他们的遗物,聆听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仿佛回到了革命战争年代,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受教育。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讲授,组织大学生考察深圳、上海等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可以亲身感受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组织大学生深入农村,访问农户,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情况,使大学生更加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
2.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在社会实践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 讨论会、辩论赛、演讲赛、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既能够通过活动让大学生找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从而加深对理论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和锻炼自己的广阔平台。如演讲比赛,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演讲题目,学生在准备演讲稿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或向专家请教,这其实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为了在演讲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必然要学习演讲技巧,进行演讲设计,又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又如社会调查活动,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调查题目,明确调查内容,设计调查问卷,选择调查方法,参加实际调查,最后结合所学的知识,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得出调查结论。大学生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对社会问题、国情省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实践教学使大学生与现实零距离接触,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只有开展丰富多采的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1]让他们亲身体验、真切感受社会现实生活,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真正结合。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将自己的所学应用于实际,解决现实问题,就会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知识结构有待完善,就会促使他们更加发奋学习。当大学生深入实际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碰撞,使他们认识到自己肩上承载着一份社会责任,真正理解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含义。
4.实践教学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生活阅历 大学生直接从中学迈入大学校门,对社会缺乏了解,对很多社会现象认识不清,他们对社会的认识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往往只停留在较为肤浅的感性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促使学生对社会现实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如“基础”课在组织学生进行法律宣传和法律咨询实践中,学生会感受到普通民众对法律知识的渴求,同时也会认识到需要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凸显了出来,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自然而然升高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去听,去看,去感受,开阔了视野,增加了阅历。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功能各有优势,课堂教学以其系统的理论讲授见长,而实践教学则以其现实感受性强而深受大学生的欢迎。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只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功能优势,使其优势互补,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真正做到使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袁小鹏
G427
A
1003-8078(2010)04-145-03
2010-04-26
余维祥 (1964-),男,安徽六安人,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哲学硕士。
黄冈师范学院 2009年度教学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9CE24;湖北省教育厅 2008年大学生专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8z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