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胭脂凝靓妆一枝彤管挟风霜
——南社作家吕碧城词略论
2010-08-15吴宝成
吴宝成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 241003)
不学胭脂凝靓妆一枝彤管挟风霜
——南社作家吕碧城词略论
吴宝成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 241003)
吕碧城是南社女作家的翘楚,是一位重要的皖籍女作家。由于种种原因,她被历史遗忘经年,国内学术界有关吕碧城其词的研究还很薄弱。本文在进行深入研究和考证之后,把她的词分成四个时期来研究,希望能引起更多的学者仁人对这位皖籍文化名人词的关注和喜爱。
吕碧城;闺愁闲绪;异域风光;女权民主;禅味词
吕碧城 (1883——1943),原名贤锡,字遁天,祖籍安徽省旌德县,著有《吕碧城集》等。光绪九年她出生于一个翰苑世家,家有藏书三万卷,浓郁的书香氛围,使吕碧城童年过着玉食锦衣,无忧无虑的生活,得以饱读天下诗书。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吕碧城曾有过名动一时的辉煌:她是“近代女词人第一”、吕碧城是位才女型作家,于其诗相比,她在词的创作上取得的成就更大。文学名家潘伯鹰称她的词“足与易安俯仰千秋,相视而笑”,词学名家林鹍翔、龙榆生、钱仲联等纷纷推崇她为“三百年来第一人”、“近代女词人中第一”、“近百年名家词殿军”,从这些溢美之誉中足见她在词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绛纬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1](P11),这是 20世纪初期中国文坛出现的一大奇观。虽然她有过辉煌,但很快又被急剧变化的社会所疏远湮没,以至于今天即使是在她的故乡旌德县,吕碧城这个名字也显得那么陌生。直至近几年,由于人文研究领域的扩展对清代女性词的研究引起了当代学者的高度重视,有关吕碧城其人其词研究的凝滞现象才渐次被打破,她的名字又重新进入阅读者的视野。读吕碧城的词作,我被其才情所折服,作为一个出色的词人,她以自己的词作为维护词这一古老形式的最后韶华作出了贡献。
本文对吕碧城词作一番浅析,希望能引起更多的学者仁人对这位皖籍文化名人词的关注和喜爱,以期对其人其词的研究更趋深入:
一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各种形式中,词与女性的关系最密切,它是更多地呈现女性特质的一种抒情文体。女性婉柔缠绵的性格特点,按理说,词应该更适合女性作家来斟唱浅吟。由于中国古代诗词的情感内容本来就较狭窄,而女性诗词的情感内容比之男性词人则又缩小了几圈,差不多仅仅剩下了一段深深的“闲愁”了。有识者曰:“俱近世名家闺秀所作,亦无非状伤悲感,兼多风雅。”(秋蟾女史:《伴月楼诗钞·自序》)清末临桂词派开创者王鹏运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生长闺闱,内言不出,无登临游观唱酬啸咏之乐,以发抒其才藻……亦如春花时鸟,暂娱观听已耳,不重可惜乎?”[2](P591)从封建社会中妇女处境地位等方面着眼,这分析是正确的。
“凡经历过封建专制阶级的国家,女性文化的发展程度总是和社会的发展同步”,[3](P19)由于明清时商品经济发展相当繁荣,妇女“内言不出”的境遇,随着城市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改观。清代妇女文化的活跃情况,说明礼教的束缚力在不断衰弱。只要一旦突破封建礼教观念的束缚,女词人的创作在释放词的或某一侧面的特性时绝不逊色于须眉。
就写愁来说,词的形式比诗更适合,而女性较强的仿效能力与对音乐的感受力也使她们更便于使用词这种文体形式,因此中国古代女性词比女性诗更值得重视和研究。
二
任何作家的写作都有源远流长的写作背景,对于才女吕碧城来说,在她拿起笔进行创作的时候,她不可规避地采用了这样而不是那样的运思情感方式。在《吕碧城词笺注》中共收吕词 312首,通过这本书我们大致可以窥其词全貌。在我读过的吕词中,根据吕的生活际遇和其词的内容,可以把她的词大致分成四个时期:
(一)少女时代:闺愁闲绪词 词,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历来被称为小道,多用来抒写个人生活琐事或雪月风花欣喜哀乐之情。与中国历代女词人一样,碧城少女时期的创作也使用了近千年的文体形式来抒写已被前辈词人抒写过无数次的闲愁,如果说和前贤有什么迥异的话,那就是她努力将因“闲”而生的愁描述得更加楚楚动人。
吕碧城少女时代最出色的词作无疑是为樊增祥所激赏的《清平乐》词和《浪淘沙》词:
清平乐
冷红吟遍,梦绕芙蓉苑。银汉恹恹清更浅,风动云华微卷。 水边处处珠帘,月明时按歌弦。不是一声孤雁,秋声哪到人间。
浪淘沙
寒意透云帱,宝篆烟浮,夜深听雨小红楼。姹紫嫣红零落否?人替花愁。临远怕凝眸,草腻波柔。隔帘咫尺是西州。来日送春兼送别,花替人愁。
两首词的共同之处描绘的都是静夜里生发的闲愁离绪,不同的是《浪淘沙》写的是“春愁”,《清平乐》写的是“秋愁”,碧城将因“闲”而生的“春愁”、“秋愁”都描绘得十分动人。人替花愁些什么?是为花因季节变化而落英缤纷吗?花替人愁些什么?难道仅仅是因为“来日送春兼送别”吗?在这里“愁”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明确的指意,而具有一种更大范围的泛化倾向,情至深婉处,又无不哀感顽艳,悱恻凄清,可谓性情之作。
在这里有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一般表现闺阁闲愁的词大多喜欢涉及爱情生活,但翻遍吕碧城的闺情词却没有发现一首涉足爱情题材的。这可能与碧城少女时期一段不幸的人生遭际有很大关系。碧城少遭家难,与她自幼定亲的汪家,强行解除婚约,这无疑给碧城幼小的心灵留下难以抚平的伤害。及至成年,碧城本无“独身”之意,无奈独身原因之一,用她自己的话说:“年光荏苒,所遇迄无惬意者,独立之志遂以坚决焉”(《予之宗教观》)。在我们今天看来,当时那些碧城“可称许”的男性或已为人夫,或者是与之不般配,碧城即使任“年光荏苒”,也不委曲求全,决不破坏自己心里的完美私人空间了!碧城终身未婚,所以她的词有意不涉足爱情题材。
(二)青年时期:提倡女权民主和抨击时事词
童年时的碧城过着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但 13岁那年,父亲因病而撒手人寰,由于吕家无男嗣,其父尸骨未寒,“族人争继嗣,霸占家产,以至将碧城母女幽禁……”[4](P569)最后只能随母亲背井离乡,一连串的悲惨遭遇成为碧城终身难以抚平的创伤。这一悲惨际遇,使她强烈感受到男权社会下女子的悲哀与不幸,锻造了她的独立意识和自强精神。
20世纪初的十年间,这时的碧城和当时许多知识女青年一样,感应着女性思潮的激荡。她在青年时期就为提倡女权而冲锋陷阵,她慷慨地宣称“待看廿纪争存日,便是峨眉独立时”,充满了革命激情和必胜信心。她在 1904年创作的《满江红 ·感怀》一词更是振聋发聩地吹响了女权运动的号角,汇入了激昂慷慨的时代大合唱。
满江红感怀
晦暗神州,欣曙光一线遥射。问何人、女权高唱,若安、达克?雪浪千寻悲业海,风潮廿纪看东亚。听青闺挥涕发狂言,君休讶。 幽与闭,长如夜。羁与绊,无休歇。叩帝阍不见,愤怀难泻。遍地离魂招未得,一腔热血无从洒。叹蛙居井底愿频违,情空惹。
此词宣扬女权,旗帜鲜明,在当时如同一声春雷,震惊世人。在词作中,碧城用短短几十字就将旧时代妇女所受的压迫和剥削以及自己激荡悲愤的胸襟表达得淋漓尽致。她将“女权”二字突出地写入词中,旗帜鲜明地倡导妇女解放运动,文笔之犀利,感情之激烈,令人倾倒。
当然,青年时期碧城并不局限于以上呼唤妇女解放、宣扬女权的作品,吕碧城还有不少抨击时政,忧国忧民的诗词。面对民不聊生的情景,碧城痛心疾首,她将批判的锋芒对准操纵国家命运的统治阶级,表现了对国事的清醒认识和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较有代表性的如《百字令·排云殿清慈禧后画像》:
排云深处,写婵娟一幅,翚衣耀羽。禁得兴旺千古恨,剑样英英眉妩。屏蔽边疆,京垓金币,纤手轻输去。游魂地下,羞逢汉雉唐鹉。 为问此地湖山,珠庭启处,犹是尘寰否?《玉树》歌残萤火黯,天子无愁有女。避暑庄荒,采香径冷,芳艳空尘土。西风残照,游人还赋《禾黍》。
碧城选择了颐和园万寿山中麓排云殿慈禧太后的一幅画像作为抒情的主体意象,作者以衰飒悲凉的笔触将清亡后宫苑冷落荒凉的情景渲染得痛彻心骨,尖锐地将矛头直指慈禧太后,怒斥她为满足私欲,连续多年挪用军费修建颐和园,其亡清室以弱中国,实为千秋罪人,其中轻轻一句“游魂地下,羞逢汉雉唐鹉”,用嘲讽和蔑视的口吻将这位权倾朝野的慈禧太后押解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三)中年时期:游历世界各地的异域风光词
中年碧城经商致富后,有了出国旅游的实力;她能操英语、法语,自然能助成她选择欧美作为旅游目的地。碧城旅游,所到之处皆欧美名城和特殊景点,又词人技痒,于是写了大量的异域风光词。写异域风光词,就词的创作来说,自然涉及创新问题。
笔者认为,碧城写异域风光词,较充分地显示了她的创新本领,标志着她创作的最高成就。在《吕碧城词笺注》中,笔者注意到孤云对其异域风光词的评价,最中肯的还是“其在诸外邦纪游之作,尤为惊才绝艳,处处以国文风味出之,而其词境之新,为前所未有”,[5](P5)《中华文学通史》还引用《分春馆词话》说:“(碧城词)屡述异国事物,开拓前人未有之词境,雄奇瑰丽,美不胜收,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吴宓说碧城词有“镕新入旧,妙造自然”的特点,吴所谓“镕新”即笔者上文所点出的“创新”;“入旧”,指选调填词。“妙造自然”是对碧城词的颂扬。笔者认为,碧城异域风光词多数可以当之。下面笔者拟选一首异域风光词来加以诠释,以见碧城填词的高超本领。
解连环巴黎铁塔
万红深坞。怕春魂易散,九洲先铸。铸千寻,铁网凌空,把花气轻兜,珠光团聚。联袂人来,似宛转、蛛丝牵度。认云烟飘渺,远共海风,吹入虚步。 铜标别翻旧谱。借云斤月斧,幻起仙宇。问谁将,绕指柔钢,作一柱擎天,近衔羲驭?绣市低环,瞰如蚁,钿车来去。更凄迷,夕阳写影,半捎蒨雾。
这首词,描绘的是望中的铁塔,视觉先平视、接着仰视、最后俯视。全词开头三句,写对塔的平视景象。巴黎有“世界花都”的美称,故起笔一句“万红深坞”便暗示铁塔的所在地在巴黎。接下去两句表达此塔“九洲先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要对“塔”描绘它的高,最好写对“塔”的仰视景象。碧城抓住着力点,写“千寻”“凌空”的塔,连用六个韵句 (聚、度、步、谱、宇、驭),层层堆叠,叠出高度。
描绘塔的高,碧城又选择了登塔的俯视景象补上一韵(去)。真是锦上添花,不禁让人拍案叫绝。全词上下两阙共十韵,作者却能用七个韵句来描绘铁塔之高,可见她运笔凝注,凸显主体的本领是超群的。
描绘铁塔之高的任务完成了,怎么结语呢?只剩下一韵,而且只准填十一个字,怎么办?慧心的女词人用夜幕降落,把塔身半隐在“蒨雾”中了结——时已昏暮,游人离塔归去,此乃事势必然如此,我们不得不赞叹:收尾太妙!
她的另一类以画笔描绘海外城厢叶落,山林秋早,雪窗红颤的景象,绝似李成寒林,范宽雪景的画意,着色淡雅天真,澄明空灵。可以这样说,在碧城之前,还没有一位女词人能将如此丰富的域外景致凝聚在笔端。正如李保民先生所说:“广泛地吟咏海外风光……无不成为其取材的对象……吕碧城生当海通之世……皆非前辈词家所能想见。在吕碧城之前,尚未有人致力于以词这一形式专门表现这方面的内容。”[6](P27)这样就使碧城在海外疲惫的心得到休养生息,生活中的一切烦恼都可以暂时抛弃。
(四)晚年时期:皈依佛教的禅味词 晚年碧城提倡戒杀护生,皈依佛学,淡泊名利,专心从事佛典英译。在她生命的最后十几年中,始终以弘扬佛法为己任。《鹧鸪天》清晰表达了她晚年的心境:
百创心痕刻此生,巫阳难问旧哀情。云浮夏日虽多变,影铸奇峰不易平。参贝叶,守禅经,只将因果付苍冥。复仇早舍春秋意,孤负龙泉夜夜鸣。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早期社会和政治活动在她心底留下的深深创伤,以及一种不甘的心绪。这期间,她创作了大量涉及佛教和倡导护生词,来传播佛学,为梵苑添光增色。如《前调》一词:
常面壁,历劫总休持。六转风雷鸣地轴,十方花雨下须弥,道果乍成时。
在这首词里,碧城通过词境来表达禅境,她的禅味词多数用佛教语直接嵌入词中,文字艰涩,内容乏味,有比较强的说教性,没多少可取之处,这些词和以前的词作相比艺术特色逊色不少。这类词少有早年激昂的革命热情,取而代之的则是弥漫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愁绪,怀着普度众生的美好情怀,读罢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
三
碧城词忠实记录了她所经历过的动荡时代和传奇人生。她生活上的孤苦失败,正是她艺术创作的根基源泉。她的词不拘囿于狭窄的私人空间,尤其她旅居海外的生活经历,这就促成了她的词作题材广泛,意境深远,多姿多彩,也为她赢得了“近代女词人中第一”、“近百年名家词殿军”的盛誉。
1943年 1月 24日,这颗曾经照耀中国词坛数十年的灿烂之星,陨落于香港东莲觉苑屋,寂寞逝世于客邸。她生也坎坷,殁也凄凉。后来家人根据她遗嘱将其遗体火化,骨灰和面为丸,投进大海,结缘水族。“获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绩忍重埋。匆匆说法谈经后,我到人间只此回!”这首绝句是吕碧城的辞世绝唱,是她生命历程中大起大落,从辉煌到孤寂,从繁华到凋敝的因果链接。
然而,尽管碧城有过不凡的文学成就,命运还是和她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1937年,碧城在其《晓珠词自跋》中说:“予慨世事艰虞,家难奇懅,凡有著作,宜及身而定,随时付梓,庶免身后湮没。”不过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碧城及其创作就在迅速崛起的新文学潮流中几近沉没。20年代后期至 30年代,是碧城词作创作的高峰期,当时她旅居海外,而当时国内旧文体写作者已经退居到了文坛的边缘。此时碧城的创作已完全不顾及“影响”和他人社会对其的评价。她的词作更具风情,意境更为深幽,笔力也更为景致。然而,“驾驭形式的才情愈是纯熟,那老旧熟烂的形式对她才情的制约便愈为明显。当她书写着自己异彩焕发的灵感,她往往仍然不得不将自己的情感归诸于已具公共性的‘愁’、‘怨’一类的范畴,这就不得不使人倍感遗憾了。”[7](P63)
笔者很为碧城始终不曾尝试新文学的形式而扼腕叹息,在 20世纪 30年代,面对旧文体写作者不可挽回地落到文学边缘地带的事实,她仍然坚持进行古体诗词的创作,这一“坚持”本身似乎比任何宣言更耐人寻味。就像她当初的情感,在她拒绝男性的同时男性世界也拒绝了她一样,她对古体文创作的“坚守”最后只能被迅速发展的新文学潮流所遗忘……
总括吕碧城的一生,纵览她的词作,我们可以清晰可见,中国现代女性在争取妇女整体革命和个人解放的奋斗中,经历了何等的痛苦和艰辛?!付出了多大的代价!笔者对她怀有深深的敬意,碧城其人值得研究,碧城其词更值得研究……
[1]刘纳.吕碧城·评传 [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 1998.
[2]严迪昌.清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3]李奇志.论清末民初女性生存空间的新开拓——以女作家吕碧城为例 [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5).
[4]李保民.吕碧城年谱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5]傅瑛.吕碧城及其研究 [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6]李保民.李清照后第一人——吕碧城诞辰 120周年纪念 (下)[J].风流人物:2004,(2).
[7]刘纳.风华与遗憾——吕碧城的词 [J].中国文学研究:1998,(2).
[8]李保民.吕碧城词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责任编辑 张吉兵
I207.23
A
1003-8078(2010)04-053-04
2010-04-27
吴宝成 (1978-),男,安徽凤台人,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文学院 2008级古代文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