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纳税评估约谈过程中纳税人心理分析

2010-08-15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供述防线税务机关

马 坤

(11淮北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税务局,安徽淮北 235000; 21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 233000)

纳税评估约谈过程中纳税人心理分析

马 坤1,2

(11淮北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税务局,安徽淮北 235000; 21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 233000)

约谈是纳税评估工作的重要环节。研究评估约谈过程中纳税人心理特点,可有助于寻找其心理突破口,以攻破纳税人心理防线,确保评估效果。

纳税评估;约谈;心理分析;心理防线

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纳税申报(包括减免缓抵退税申请)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约谈是纳税评估工作的重要环节,它是纳税评估部门验证审核分析结果、了解问题真相的重要渠道。税收管理人员要把握纳税人心理,灵活运用政策寻找其心理突破口,把握评估约谈的主动权,确保纳税评估效果。笔者就约谈过程中纳税人心理及对策做以下研究。

一、纳税人在约谈过程中常见的心理分析

纳税人在约谈过程中心理反应存在三个阶段性:

(一)试探摸底对抗相持阶段。这个阶段被约谈人畏罪侥幸心理占上风,往往采取以静观动、以虚代实的对策,思想处于高度戒备状态,言行谨慎,回答多经过思考,时刻反省其陈述是否矛盾。这种对约谈人员的高度戒备,是被约谈人防御心理的自然反映。这个阶段主要心理特征有:紧张害怕心理,侥幸心理,戒备心理,还有对立、抵触、悲观等消极心理。

1.紧张害怕心理。被约谈人产生紧张害怕一是因为企业真实存在违法违规行为,被约谈人或者责任人心知杜明,被税务机关通知约谈后,产生了违法行为是否暴露的疑问。还有一种就是被约谈人不知晓自己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被税务机关通知约谈后,认为自己可能存在过错,担心被处理处罚。

2.侥幸心理。被约谈人对存在的违法问题存在主观自信,自以为能够隐瞒问题,逃避法律制裁。原因一是“中奖”概率低的思想;二是纳税人低估税务机关的查案能力;三是有人“罩”能摆平一切问题;四是约谈前纳税人内部已订立攻守同盟,他们认为只要大伙齐心,税务机关就无法找到证据,促使他们敢于大胆地筹划和实施对付约谈的伎俩,蓄意掩盖违法事实。

3.戒备心理。戒备心理是被评估纳税人为防备违法违规行为被揭露和害怕不能得到公正处理的一种防御反应。原因一是涉税问题被揭露。一方面,他们正是由于相信自己的违法违规行为没有被约谈人员掌握,才时刻警惕约谈人员从自己的言语失误中抓住自己的问题证据;另一方面,他们对自己违法违规行为证据的隐避性程度又极不自信,担心约谈人员能通过各种手段获取证据。二是不信任。被约谈人在进行是否供述的动机斗争时,他们受自己的主观想象或他人过去经验的影响,害怕落入约谈人员设置的圈套,担心自己如实供述后不能得到公正的对待。

除了上述三种主要心理外,被约谈人还存在着对立、抵触、悲观等消极情绪和抗拒意志。这也是被约谈人供述问题的心理障碍,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了对抗约谈评估的防御体系。

(二)动摇反复阶段。这一阶段被约谈人的防御心理开始崩溃。约谈人员坚决的态度、强大的政策攻心和适时使用证据的追问,攻破了被约谈人心理防御体系,使他们意识到罪行已经不同程度暴露了,继续抵抗下去,对自己不利,遂产生了交待问题的动机。但由于其侥幸、畏怕心理仍没有完全被打消,还会在说与不说的利弊之间权衡再三。这个阶段主要心理特征有:揣测心理、反悔心理。

1.揣测心理。就是被约谈人在交代与继续抗拒之间踌躇徘徊的一种心理现象,他们既想交待违法违规行为以摆脱追讯,又怕交待违法违规行为受到处罚。在揣测心理的支配下,被约谈人在约谈过程中常有如下表现:一是态度发生变化,突出的表现是态度由硬变软;二是极力表白,提出条件;三是惶恐不安、无所适从。

2.反悔心理。在趋利避害心理支配下,被约谈人在供与不供的利弊之间一再权衡,时而作一些供述,时而又反悔,其外在主要表现为时翻时供。从实践中看,不但被约谈人在犯罪主观目的上时时翻供,也有的被约谈人在重要情节上,次数上时翻时供,反反复复。这些都是被约谈人矛盾的心理的反映。

(三)供述违法事实阶段。在铁证面前一是被约谈人极积主动的配合约谈人员,讲清自己的违法事实;二是被约谈人涉税问题已暴露,但又下不了决心作全部交待,你出示多少证据我交待多少问题。这一阶段,被约谈人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投机心理;二是气馁心理;三是期待心理。

1.投机心理。产生投机的原因是在约谈人员反复的心理攻势和证据面前,被约谈人的心理防御体系已经全部崩溃,并深感除了坦白问题别无出路,遂开始供述交待问题。但是,由于残存的侥幸心理,在此阶段被约谈人仍抱有一定程度的幻想,其交待问题也是断断续续,由轻向重,由少到多。

2.气馁心理。不少被约谈人在约谈的过程中,因约谈人政策宣传到位、攻心策略成功,对隐瞒问题的障碍彻底消除,已无对抗的动机,交待问题也比较彻底,彻底交待问题的纳税人,因摆脱了被约谈询问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激烈的思想斗争,其紧张心理、矛盾心理得以缓解,变得轻松,有如释重负之感。

3.期望心理。被约谈人交待问题之后,估测自己将受到处罚,情绪悲观,渴望得到法律的从轻处理。在这一阶段,约谈人员要敏感捕捉到被约谈人由反复动摇向试探供述转化的信息,要及时鼓励其积极性,利用其气馁以及趋利心理,正确引导其交待问题;同时要及时打掉其侥幸心理,否则被约谈人又会回到动摇阶段,为评估约谈设置障碍。

二、正确把握纳税人心理,突破约谈心理防线

约谈工作中,被约谈人的心理活动具有复杂性、矛盾性及阶段性的特点,心理大致会经过摸底、对抗、动摇、崩溃四个阶段。约谈人员应运用一些方法使其产生心理压力,注意化解被约谈人抵触心理、对立情绪。实践中,我们除了采用常规的出示证据、政策攻心等方法外,还运用了捕捉逻辑矛盾、巧用利害关系、运用社会压力、适时渗入情感等技巧,对于突破被约谈人心理防线起到关键性作用。

(一)捕捉逻辑矛盾,突破心理防线。无论被约谈人如何编造谎言,都会留下与事实不符的破绽,产生逻辑上的矛盾,及时捕捉到、揭露这种矛盾,会使说谎者处于被动、尴尬境地,从而形成巨大心理压力,产生供述动机。

(二)巧用利害关系,突破心理防线。现实中,很多人往往从个人利益出发来决定对某一事物的态度,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被约谈人亦是如此,趋利避害是被约谈人最为基本的心理特征。要使其据实说出实情必须使他们感到只有如实供述才会有出路。讲出主动交代、被查处的不同的处理方式,形成强大心理攻势。通过主动地巧用利害关系,让被约谈人面对“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由动员其如实供述,变为使其自己如实供述,这是突破心理防线的有效途径。

(三)运用“社会压力”,突破心理防线。在日常检查案件中,对于违法违规的纳税人,税务机关往往采取案件向社会曝光的方式惩戒并警示其他纳税人,在纳税评估中,约谈中主动供述并改过的,税务机关会在处理处罚时相对会考虑这方面的影响。让被约谈人知晓因自己给家人带来影响,会给家人带来危害,引发良心上的不安、愧疚、自责,在处于保全家人的心理状态下,由此产生供述动机。

(四)利用情感因素,突破心理防线。情感往往是左右人行为的直接动因,甚至可以使人放弃对利益的选择,出于对评估约谈人员的不信任、敌视等种种原因,很多被约谈人在与评估约谈人员接触初期有对立情绪、抵触心理,成为如实供述的心理障碍。因此,在约谈过程中,评估约谈人应尊重被约谈人的人格,不能使用侮辱性语言;对被约谈人曾做过有益于社会及人品积极的一面给予肯定评价,以唤起其自尊、自重之心;在分析其涉税问题的原因上,应注意强调一定的客观因素,使被约谈人感到办案人员是实事求是的,应关心其经营的,使其感到办案人员通情达理,可敬可亲,情感因素渗入的目的是消除被约谈人的对立情绪,避免、化解约谈僵局。

在实践中,突破被约谈人心理防线一方面要运用逻辑证明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强化被约谈人心理压力,打消其侥幸心理,催毁其拒供的意志;另一方面要用情感渗入的方法打消被约谈人的抵触情绪、对立心理、消除供述的心理障碍。其中,逻辑的方法起主要作用,情感方法起辅助作用。实践中也证明了将二者紧密结合,能有效地突破被约谈人心理防线,通过被约谈人供述实情,使证据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完善。

[1] 邱国梁.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与运用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

[2] 袁有杰.我国纳税评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 梁俊娇.纳税评估方法与案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4] 刘佳,陈娟.纳税评估实务操作与规范指南[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5] 行业纳税评估方法与案例[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7.

[6] 智勐.税源管理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9.

B849

A

1671-8275(2010)03-0137-02

2010-03-20

马坤(1979-),男,安徽太和人,淮北经济技术开发区国税局科员,安徽财经大学财税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之 者

猜你喜欢

供述防线税务机关
比较法视域下被告人庭前供述证据能力的三种模式
——以被告人翻供为主要研究视角
重复供述排除问题研究——评《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规定》第5条
信息化背景下税务机关获取自然人涉税信息范围的边界
做好三道防线,孕育完美“天使”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论重复性供述排除规则
关于如何规范税务机关执法行为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相关思考
税务机关舆论引导的策略
自动到案后仅在庭审时如实供述能否认定自首
税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