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农村饮水安全探讨
2010-08-15张召亮
张召亮
(淮北市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安徽淮北 235000)
淮北市农村饮水安全探讨
张召亮
(淮北市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安徽淮北 235000)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淮北市农村饮水存在着水资源短缺,水源污染等问题,要保障其饮水安全,应加大农村水利建设、深化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强农村饮水工程管理、完善水质监测体系、保护饮水水源。
水质现状;饮水安全;水质监测;水源保护
1 淮北市农村饮水水源与水质现状
淮北市土地总面积2725平方公里,淮北北部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不到840mm,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量为68.5亿m3,其中再考虑淮北地下水维持安全开采量以内约36亿m3,就全市而言,水资源短缺,特别是农村饮水十分困难。
饮水多采用地面水和地下水及降水。地表水是存在于地壳表面,暴露于大气的水,它是人类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我市地表水多存在于河道、水库、闸堰、渠道,以降雨为来源,总蕴藏量有限,主要是用于自然补给地下,以期地下水保持平衡,基本不能用于工业使用。
地下水水源与水位与地质条件有关。地下水:分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补给水源较近,短时间内大量取水时,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造成地面沉降。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大土地面积出现不同的程度下降,缺水,水体纳污能力减弱,水污染危害不断加重。深层地下水补给水源较远,水量充沛且较稳定,水质大多无色透明,细菌含量通常符合卫生标准。但往往硬度较高,铁、锰、氟化合物含量超标。
降水是水资源的主要来源,降水集蓄利用工程是解决农村饮水的基础,降水质量能否得到保障与当地污染物程度或是收集方法有关,对缺水农村来说多数利用湖水、池塘水、蓄集降水解决当地农村人畜饮水之用。
2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解决淮北地区农村饮水安全,既是长远大计,也是当务之急,它不仅关系到人民的生产生活,也关系到我市末来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为了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适应,农村饮水工作需要提高供水保证率、改善水质、进行饮水安全项目实施建设。
2.1 淮北市农村饮水安全的现状
当前淮北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短缺及水源地周边环境污染问题。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垃圾、粪便以及农业生产上大量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堆放对水源地周围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导致饮用水水质严重超标。另外,大部分群众直接饮用未经处理的地表水,经水质化验肉眼可见有丝状、颗粒状悬浮物,细菌总数超2400CFU/ml-4000CFU/ml,水污染严重,导致水性地方病和水性传染病的威胁。由于在筹资能力及水价的承受能力以及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和管理不能保障,缺乏水处理设施,导致这些水相当一部分水源水质不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所以,农村饮水安全是当前淮北市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任重而道远。
2.2 针对饮水水质106项新标准的要求
生活饮用水水质的优劣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学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饮用水的水质要求不断提高,饮用水水质标准也再不断发展和完善。
由于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制定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经济条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水资源及其水质现状等多种因素有关。生活饮用水应保证人群终身饮用安全,并应以此为原则确定水质指标限值。所谓“安全”是指终身饮用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新标准中明确规定,生活饮用水必须满足以下三项基本要求:保证流行病学安全,即要求生活饮用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应防止借水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不得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不得产生急性或慢性中毒及潜在的远期危害(致癌、致畸、致突变);生活饮用水必须确保感官性状良好,能被饮用者接受。
据卫生组织调查,人类疾病80%与水有关,水质不良可引起多种疾病。饮水消毒是确保微生物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目前,我国氯液虽然是主要的消毒剂,但氯氨、臭氧、二氧化碳的功能消毒剂也有应用。为了防止饮水在管道输送时被再次污染,新标准要求在饮水出厂时保留一定的消毒剂余量,使之在饮用水出厂时和到达用户取水点之间仍保有一定的消毒能力。但消毒剂是化学物质,在消毒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消毒副产物。因此,新标准还扩充了对氯仿、溴酸盐等消毒副产物的卫生要求。
3 保障淮北市农村饮水安全的具体措施
3.1 保护饮水水源
要做到饮水安全,首先要加强饮水水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水源。根据水源类型划定保护区,严禁可能污染水源的任何生产活动和污染源。确保地下水位保护范围内开采,使有限的水源得到合理开发,有效保护,永续使用。水源保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行动措施
就是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体系,制定区域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污染排放标准,审批排污口设置,建立水质监测网络、编制和审批水资源保护规划。
(2)法律手段
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加强水资源保护的力度,规范人们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方面的各种行为。
(3)经济手段
实行排污收费,超标排污的加价或罚款,对浪费水量、污染水源的行为予于制裁,迫使其自觉保护水资源。
(4)技术手段
通过污水处理、修建水利工程、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植树造林手段保护水资源。
3.2 完善水质检测体系
在106项指标中,42项常规指标,属水质监测有普遍意义的项目;64项非常规指标,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实施项目和日期,但最迟于2012年7月1日必须实施。新标准中将水质指标分为常规指标与非常规指标两类,所谓“常规指标”是指能反映生活饮用水水质基本状况的水质指标;“非常规指标”是指相对局限存在于某地区或者不经常被检出的指标项目,可根据具体情况,降低检测频率和有选择地进行检测。这种将水质指标分类的方法是从我国经济条件出发的。
软水、硬水和酸碱度PH值对人体健康没有太大的直接影响。专家认为:硬水、软水和酸碱度PH值对于饮用水安全并不重要,硬水对人体健康在一定范围内不会有什么影响,只不过水硬了口感不太好,喝得不太舒服,还有开水壶容易结垢,有些人不太习惯。我国的硬度标准是450毫克/升,是强制性标准,这个浓度对于一般饮用者来讲都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水如果过软的话,会腐蚀管道。管道腐蚀以后,腐蚀出来的东西进入到水里,人喝了会间接地对健康产生影响。从供水来讲,必须控制水不能太软了。本标准的PH值定为6.5~8.5。PH值标准的制定主要是考虑到管道的影响。PH值过低会腐蚀管道,过高容易结垢。实际上,PH值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在这个范围里,认为对人体健康没有影响。
自来水可否直接喝?城市的供水公司出厂水质检测合格,新标准中规定的106项指标如果全部达标,居民可以直接饮用。但即便是自来水在出厂时完全达标,由于输送、存储环节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在到达居民用水点前,可能出现“二次污染”,也就无法直接饮用。
因此,规范的做法是:按照市区人口比例设置水质监测点,由水质监测中心定期对取水点进行取样检测,并长期跟踪监测,然后才能得出自来水能否直接饮用的结论。
3.3 根据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合理选择饮水工程类型、规模及标准
加快实施农村水利工程,解决偏远农村饮水问题的"千村百镇"工程,采用村庄居民分散供水模式,对分布分散的行政村或自然村,建设独立供水工程;对村庄间隔较近的村,建设跨村联合供水工程;对村庄较为密集、人口较为集中的城镇,建设集中供水工程,再以城镇为中心向周边辐射供水.对于分散的农村,可以采取以村为单位,用无塔供水的方式,解决偏远农村的饮水问题。
3.4 加强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及服务保障体系
(1)保障工程建设、增加资金投入
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投入力度。我市每年解决十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工程建设,应以政府补助为主,农民自筹为辅。市财政要设立饮用水工程专项资金,用于饮用水工程技术开发和项目工程的补助和奖励.具体根据经济条件分层次补助。山区相对比较落后的村给予重点倾斜支持;相对较穷的村给予重点支持;相对富裕的村以技术支持为主,资金补助为辅;确保有限的资金得到最大效益的利用。在财政开支的过程中间,要把国家资金用到村以下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中小微型水利项目上,要让农民直接获利。对饮水工程建设和运行中的用地、用电、税费等应实行优惠政策。对于兼有向二、三产业供水任务的农村饮水工程,可采用股份制等形式吸纳社会资金或利用贷款进行建设。
(2)统筹兼顾,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工作。饮水安全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3)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为目标,以提供优质供水服务为宗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农村饮水工程特点、产权归属明确、管理主体到位、责权利相统一、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工程可持续利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
(4)稳定队伍、搞好服务
农村水利工作量大面广,任务繁重,各地在乡镇机构改革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村水利工作的特殊性,根据水利建设管理任务,保留乡镇水利站,或以小流域为单位设立水利水保站,进一步完善农村水利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水利基础保障。
责任编辑:海 蓝
X832
A
1671-8275(2010)03-0130-02
2010-03-15
张召亮(1980-),女,安徽淮北人,安徽淮北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淮北市农村饮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