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应具备直面社会的勇气

2010-08-15龚明俊

湖北教育 2010年4期
关键词:李镇西世故金川

学生应具备直面社会的勇气

关于李金川的自杀,李镇西先生感叹:“教育一直有一个悖论:我们用积极向上、善良正直的教育培养我们的学生,可如果学生真正听进去了,并把我们的教育变成他们的执着追求,他们竟然感到难以生存;然而,如果我们赤裸裸地把世故和虚伪教给学生……也许他们会活得很滋润,八面玲珑,长袖善舞,如鱼得水……那我们的教育成什么了?”李镇西先生的“悖论说”的确是个教育难题。但是,面对现实的虚伪世故,我们应当教育学生正确去面对,以死抗争并不是最好的方法,也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李金川的死质问的恰是教育的缺失:教给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没有教给学生正确面对社会的态度和方法。

李金川质疑生活中丑陋的精神是可取的,但是批判和抗争的方式是不对的,他的死只能表明他不敢面对社会。我们的教育应该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善美,也要教会他们如何面对假恶丑。教会学生面对假恶丑并不是要学生变成世故与虚伪的人。比如,我们应该告诉学生不能欺负他人,但是,我们也要教会学生如果受到别人欺负时,要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学生的成长不仅需要文化知识的学习,更需要道德行为的引领。不能正确面对生活的学生,就是现代教育制造出来的“残次品”。

其实,与李金川有相似困惑的学生非常多,笔者在学生作文中就经常看到这些困惑,日常谈话听到的更是普遍。李金川所看到的那些校园里的虚伪与世故现象,同样会出现在李金川的同龄人的视野里,只是他们并没像李金川那样走向极端,甚至没有过度困惑。悲剧之所以发生在李金川或极个别学生身上,答案不难寻找:李金川缺乏对社会生活中某些不良现象的免疫力。李金川的悲剧,折射出教育方式的严重缺失:过于追求完全正面的教育,过于强化积极向上的理念,为学生描绘出一个完美的社会,甚至试图将学生包容在一个真空环境里。结果,一旦学生离开教育者的视野,与生活中的假恶丑狭路相逢时,大有无路可逃的无奈与惶恐。继之,他们会怀疑教育的虚伪,嘲弄、否定一切正面教育,甚至走向极端。

社会不可能是一片净土,学校也绝非真善美的乐园,哪怕是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不可能个个能做到为人师表,难免有人身上残存着圆滑世故的“俗气”,甚至出现极少数道德败坏者。我们的教育需要将这种意识灌输给学生,而且通过真实的事件告诉学生,一旦遇到此类现象,应当如何正确看待,又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既正视现实的不完美,又从不完美的现实中获取成长的营养,只有这样才不致于让学生出现消极心理,才能有效地保护学生健康成长。

古今中外的教育存在一个共性,即教育体现的是主流意识或正统观念,社会上那些非主流或非正统却又客观存在的现象,往往受到教育的鄙视、排斥,甚至在教学过程中不提一个字。这种教育的天然局限性,决定了一味责难教育的人的思维漏洞,无论其结论看上去多么正确,都是偏颇的,且对现实的影响,很可能是消极的,而难以收到最佳效果。

因此,教育除了要给孩子们为人的标准之外,还要让他们成为一个心灵完整的人,成为一个能适应社会更能改造社会的人。在引导学生塑造纯洁、正直、善良等优良品行时,更应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不畏邪恶、勇于面对的性格。

作者:龚明俊

湖北省艺术学校襄樊校区

(责任编辑 黄立明)

猜你喜欢

李镇西世故金川
论乾隆朝金川之战的影子腔演述
书法篇
大河金川
知世故而不世故
知世故而不世故
金川雪梨膏 止咳化痰好处多
知世故而不世故
怎样让别人打不倒你
爱心是教育的前提,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改变自己袁才有可能改变整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