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哲学的功能与生态素质的提升

2010-08-15包庆德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自然界哲学素质

包庆德

(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1)

生态哲学的功能与生态素质的提升

包庆德

(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1)

生态素质作为以生态世界观和生态方法论为核心、以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为观照、以生态思维方式和生态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人的内化物,它必然体现当今乃至未来人类素质的主体内容和发展的主导趋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生态哲学的研究应全面强化在有效提升人的生态素质方面的独特功能。

生态哲学;生态素质;生态思维方式;生态行为规范

全球性生态危机,无疑是当今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人的生态素质的普遍低下是一个重要因素。

1 生态哲学与生态素质

面对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人类有必要对已往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进行全面的反省和深刻的反思。生态哲学正是学界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进程,面向生态环境危机的严峻现实,展望人类生存发展的文明前景等一系列活动中提升出来的哲学新形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生态哲学的研究应全面强化在有效提升人的生态素质方面的独特功能。

在生态哲学视界中,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肯定而且必须能动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同样地,人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性存在应该而且能够合理地保护自然、管理自然,乃至建设自然。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人是地球上生态道德的承载者和“代理人”,人能够也必须肩负起保护地球上生命的重任。这一神圣的权力、责任和义务理应经由人类特有的社会——生态实践而得以实现。而这里所谓的实践,就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并改善、利用并保护、管理并建设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如众所周知,人类的实践活动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集中地表现在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一定意义、目的指导下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内在素质自觉显现并积极张扬的过程。

一般而言,人类从事实践活动的性质、程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先天秉赋的基础上,经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和基本的素质。也就是说,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力水平,从主体的角度来看,取决于人的先天自然素质、社会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需要指出的是,社会文化素质不仅包括作为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而获得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审美体验素质等综合体,还应该而且必须包括面向新世纪的人的生态思维——实践方式等在内的生态素质。而所有这些特别是人类生态素质的强化和提升,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能力和水平的发挥起着主导因素的作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特别强调全面提升人类的生态素质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合理解决所具有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当代全球生态危机几乎涉及人类所从事的一切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它是人类不合理的实践活动所引发的人的生存环境的破坏,反过来对人类的持续生存和进一步发展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和生态威胁,本质上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危机。人类走出此困境的唯一出路,只能是社会历史的社会—生态实践。然而,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人类实践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又取决于人们从事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素质。生态素质作为以生态世界观和生态方法论为核心、以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为观照、以生态思维方式和生态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人的内化物,它应该而且必然体现当今乃至未来人类素质的主体内容和发展的主导趋势。

2 生态素质的时代特征

第一,生态素质协调人的自然与社会属性的双重性。人既是自然的存在,又是社会的存在,是二者的统一。从人的自然属性来讲,人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演化的产物。“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2]。换言之,人与自然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自然界内部的关系。即使是从人的社会属性来讲,也不能绝对地超越自然界。马克思曾引用配第“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3]的名言来论证劳动和自然是形成产品的两个原始要素。马克思指出:“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4]就是说,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自然界是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因此自然界与人既有适应性的一面,又有不适应性的一面。就适应性而言,自然提供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它构成人类生存发展须臾不能离开的生物圈。没有这种适应性,也就不会有人类的生成。为此人类应该而且必须保护这些自然生态系统。就自然界对人类的不适应性而言,人类虽“脱离”自然界而成为其“对立面”,还必须同自然界打交道,获得生存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但地球拥有的生态资源和能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界也不会自动满足人类的需要。自然界只提供人类生存发展的可能性,而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仍需要人类改造自然并创造价值。

第二,生态素质凸显人的思维与实践方式的双向性。传统思维与实践方式具有明显的单向性。如以发展生产力为例,人们只注重对自然的单向征服、改造和统治等索取活动,而对人类自身生存发展于其中的自然生态环境缺乏保护、改善和建设等维护平衡的自觉意识。最终人类顾此失彼,频遭惩罚报复。人具备了生态素质,必然就会在具体的行为过程中采取尊重生态系统的态度和行为,理性地对待生态系统。因为生态思维是从生态哲学维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以其协同进化与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的思维方式。它既有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存在关系的多元性和价值联系的多样性、有机开放性和有序循环性、资源有限性与认识无限性等特征,又有协调人的自然与社会属性的双重性、渗透人的思维与行为习惯的双向性以及辐射人的环保与发展能量的双效性等功能。在此前提下,有效地强化生态和谐实践,而生态和谐实践是在生态和谐思维方式指导下,合理改造人与自身生存发展其中的自然界,自觉维护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并以其协同进化与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的现代实践方式。生态和谐实践既有讲求人的社会属性与生物属性的统一、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的统一等时代特征,又具有序处理好人际之间的人态平衡、协调好人地之间的生态平衡,特别是调整好人己之间的心态平衡等和谐功能。

第三,生态素质张扬人的环保与发展能量的双效性。传统发展观指导下的人普遍缺乏生态素质,因而在处理生产发展与生态优化、经济繁荣与环境改善问题上无能为力,在协调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问题上无所作为。其实,环境与发展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既相互适应又相互制约。而生态意识客观地要求传统发展观、价值观应由单纯追求经济价值目标转向全面追求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三位一体的综合价值目标,力主并张扬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生态意识提倡和发育人的全球观念,提醒和加强人环保意识,提高和维护人的生存质量,提升和强化人的发展能量,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 提升人们的生态素质

第一,当代大教育的“绿色渗透”。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为求实效,环境与发展教育应当纳入各个学科,并且应当采取正规和非正规方法及有效的传播手段。”[5]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对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6]1996年,原国家教委、原国家环保局和中宣部联合颁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倡导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作为提高中华民族生态素质的文明工程。通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这项活动已取得重大进展。

第二,当代大中小学的“绿色教育”。中国政府于1996年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 F)的资助下成立了面向中小学的“绿色教育研究中心”;1998年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提出创办“绿色大学”的创意,并于1999年5月26~28日在清华大学举办了“大学绿色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绿色大学教育的挑战、经验和建设。会议的目的是:提高对在大学开展绿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掌握绿色大学教育的整体思路和方法,并在中国实施绿色大学教育。会议突出了清华大学“开展绿色教育、倡导绿色科技、建设绿色校园”的“三绿工程”的创意,并把绿色教育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机构成。清华大学提出的创意,得到国家教育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积极支持和国内近30所重点大学的热烈响应;2000年5月11~16日,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持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大学绿色教育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上哈工大提出“建设一个中心(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搞好三个推进(环境理论研究、环境宣传教育和环境直接行动)”为标志的把工科大学办成“绿色大学”的全新模式。绿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强化和提升人的生态素质的重要方面。通过绿色教育拓展学生的绿色视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绿色情怀,提升学生的生态素质,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历史时空维度上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现实与未来。总之,当代中国的绿色教育正深入人心。

第三,当代社会公众的“绿色参与”。在历史上,中华民族曾以其灿烂的文化享誉世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口因素的不断增长,生态危机也在日趋加重,提高全体公民的生态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中华民族素有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和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系统地开发和有效地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在社会公众中全面地确立生态的危机意识、生存的生态意识、生活的质量意识、生产的绿色意识、人口的节制意识、资源的节约意识、环境的保护意识、增长的集约意识、消费的适度意识、发展的和谐意识,是时代的迫切要求。

每个公民应该自觉地学习生态哲学,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素质,并积极参与人类环保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活动,肯定能为人类生态素质的全面提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实际上,“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7]如果进一步明确而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并肩负起我们的时代使命和任务,对于人的生态素质的全面强化和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贯彻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37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68.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5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06.

[5]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297-298.

[6]中国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3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

The Function of Ecological Philosophy and Promotion of Human Being’s Ecological Basic Essence

Bao Qingde
(Faculty of Philosophy,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21)

Ecological basic essence,as the core of ecological world outlook and ecological methodology,the notion consulting of ecological values and ecological ethics,its primary coverage is ecological mode of thinking and ecological behavioral norms.It inevitably reflects the main content of human quality and the leading tendency at p resent even in the future.In the new historical situation,ecological philosophy reserch should strengthen the unique functions in promoting human’s ecological basic essence.

ecological philosophy;ecological basic essence;ecological mode of thinking;ecological behavioral norms

N 031

A

1008-813(2010)02-0001-04

10.3969/j.issn.1008-813X.2010.02.001

2010-03-06

包庆德(1960—),男,辽宁阜新人,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生态哲学。

猜你喜欢

自然界哲学素质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菱的哲学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例说“自然界的水”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