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异化能否成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然概念

2010-08-15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人化自然界异化

王 伟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51)

自然分为人化自然和天然自然[1]57,因此,我们对自然异化的探讨也应分为两部分。鉴于许多学者都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来表述自然异化的①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在其近著《马克思的生态学》一书中,在分析异化劳动的四个方面时使用了自然异化这一说法;奥伊捷尔曼关于“自然界的全部丰富性和多样性对异化的人来说都消失了”的观点是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的;拉宾也认为马克思是从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来理解自然异化的。,因此,除了讨论人化自然和天然自然这两个部分的异化以外,我们还是要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异化作为一个独立部分单独予以探讨。

一、天然自然能否异化

与人化自然相对立,天然自然是指人类未涉及的那个广袤领域,“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或称自然界”[2]1253。在后来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将其称为“外部自然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笔记本I”的“异化劳动”部分有对天然自然的直接描绘,这种描绘是与马克思的人本主义逻辑相联系的,因此,自然界成为马克思“反对剥削社会的斗争的同盟者”。在这种逻辑下,马克思预设了人的本然状态:1、“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为人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3]53;2、自然界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就是自然界。人与自然是一种不可抗拒的本源性依附关系,拥有一种共同的生命联系。“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把整个自然界——首先是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身体。”人与自然在这种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中共同发展。

资本主义的现实却截然相反。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劳动对象和生活资料。自然界不再是人的精神食粮,而是使其达到奴隶状态的直接原因,“在剥削社会中,对自然界的损害加剧了对人的损害”[4]144,自然界成为资本家追逐利润、剥夺工人的手段和武器。自然界对人发展的作用消失了,它与人不再是一种持续不断的交互关系,而是与人处于一种脱离和对立的状态,自然界失去了“无机身体”的含义。就自然界不再是人的无机身体而言,自然界异化了。

异化源自拉丁文alienatio,德文是Entfremdung,含有疏远、脱离之意。霍布斯、卢梭等人曾用它来解释国家权力的起源。黑格尔第一次将异化上升到哲学高度,并用它来说明主体和客体的分裂和对立。马克思沿用了黑格尔关于这一概念的核心观点,并用来专指主体成为他者,他者与主体相脱离和对立之意。根据这种理解,论及自然异化,即是指自然与主体相分离,自然是被主体创造出来的附属物。

在《手稿》“笔记本III”的“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部分,马克思批判的恰恰是黑格尔这种“自我意识外化设定物性”的颠倒的创世说。就自然物与这种自我意识的“设定”能力之间关系而言,马克思认为“设定并不是主体”,而只是作为主体的一种主体性表现[5]545,是主体的一种能力和本质力量。这种“设定”的主体不是抽象的“自我意识”,而是“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呼出”、“吸入”这些比拟性说法无非就是要打破自我、思维、意识的“内部自身”,就是要将所谓主体从其形而上学的封闭循环中解救出来,恢复主体与客体的原初关联:主体性的人是对象性的自然物,他之所以能够进行这种“设定”,只是由于他是被对象所设定的,即他“本来就是自然界”;他所设定的对象也是对象性的自然物。可见,对象性的自然物所以能够进行这种设定对象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只是因为他以自然界的存在为前提,是自然界的存在使这种创造活动有了可能,而不是相反,“相反的情况是神秘莫测的”。设定的主体、设定这一行动本身以及设定的对象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为背景的。

马克思在接下来的一段话中得出结论:“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3]105据《哲学大辞典》的解释:“自然主义是一种用自然原因或自然原理来解释一切现象的哲学思想、观点。”[6]607用自然原理解释世界的起源,是唯物主义的根本前提和应有之义。自然是不可创造的,在反对黑格尔的“设定”观念时,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得到了完整而确切的表达。对于自然这种基础地位的强调,马克思是一生都没有改变的,即使后来在强调生产实践“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时,他也仍然没有忘记去肯定“自然界的优先地位”[7]19,并第一次明确了这一命题。对自然界优先地位的肯定,不是马克思与其他旧唯物主义者的不同之处,而恰恰是其一致的地方,这是一个人能够成为唯物主义者的前提。而马克思只有首先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只有在承认这个前提的情况下,其区别于其他旧唯物主义者的唯物史观才有创建的可能。在马克思那里,天然自然优先于人的地位,因此是决不可能被异化的。

二、人化自然能否异化

众所周知,人化自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马克思区别于其他哲学家的独特之处,也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方面。而它之所以如此重要,恰恰在于它包含了对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强调,包含了人改造自然界能力的彰显。按照人们一般的理解,所谓人化自然,就是人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改造自然,支配自然,使自然变成符合人的目的的劳动的产品。正是从这一含义出发,人们引出了自然能够被异化的结论。

那么,人化自然能否被异化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考察马克思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人化自然概念的。在“笔记本III”的“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部分,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人化自然这一概念。他在《手稿》中写道:“因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连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3]87顺带一提,这句话清楚地表明,马克思本人的用语是“人化的自然界”(dievermenschlichte Natur),我们今天所说的人化自然是对马克思用语的简化。为论述方便起见,我们采用人化自然这一人所熟知的称谓。

我们知道,首先,人化自然的提出是与马克思对异化的批判结合在一起的。马克思分析了由私有财产造成的人的异化,这种异化在人对对象的“拥有”和“直接占有”中达到了极端,“人的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人这个存在物因此陷入了“绝对贫困”的境地。在批判了私有财产对人造成的这种“绝对贫困”之后,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是对私有财产的扬弃。而这种扬弃的结果,根据马克思的理解,“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其次,马克思进而指出了这种解放的前提——对象的存在。马克思就是在探讨人与对象关系的过程中提到人化自然的。对象对人之意义的大小是以人之本质力量的发展为前提的。“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才对我而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来说才有意义)恰好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3]87换言之,只有当我的本质力量达到了这种程度,我才对对象具有感觉。只有我的耳朵具有了欣赏音乐的能力,我的耳朵才具有了音乐感,音乐对我来说才是有意义的,才是我的对象,才是确证我有音乐感这种本质力量的对象。否则就不是对象,就没有意义。

接下来,马克思指出了对象与人的本质力量形成这种依赖关系的原因:“只是由于人的本质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性、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3]87也就是说,人的感觉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结果。而且在这句话前面,马克思还加上了一个限定性的词汇“只是由于”,这就使我们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以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和主体性的发挥是人的感觉发展的唯一的最后的原因,以为马克思是高度颂扬人的主观力量的唯心主义者。

但在对上下文的联系中,我们所引用的论点以及马克思的其他言论都证实,这只不过是一种错觉。马克思不止一次地指出自然界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感性、知觉不以人的感觉器官为转移的独立性以及人的意识、感觉对自然界的依赖性。正是在论述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感觉产生和发展的原因的这段话后面,马克思接着写道:“因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连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这句话表明,在“人的本质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这一感觉发展的原因之外,还存在着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更为深层的原因,这就是它的“对象的存在”。质言之,“对象的存在”才是人的感觉形成和展开的根源。可见,将人化自然解释为对“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强调”是那些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的解释,如果回到马克思的文本本身,将其放到马克思的原初语境中,我们就会发现,它并不具有这样的意义,或者说,至少它的本义并非如此。从人化自然概念的第一次提出来看,它是为了表述人的感觉产生的原因。马克思把人化自然与“它的对象的存在”即人的感觉的对象的存在并列,作为人的感觉产生的原因。

关于这种并列,存在如下两种理解:第一,人化自然与人的感觉的对象共同作为人的感觉产生的原因,这是两种内容不同、程度相同的原因;第二,人化自然是对人的感觉对象的强调,二者是同一种原因,就其重要程度而言,后者大于前者,是对前者的强调,在这一意义上,人化自然是人的感觉产生的更为重要、也更为根本的原因。因此可以说,无论是作为两种不同的原因,还是作为程度不同的同一种原因,人化自然的性质与人的感觉的对象的性质都应该是一致的。而对象的性质是众所周知的,人化自然的性质也就昭然若揭了。

由此可见,人化自然虽然被人们当作了强调马克思的自然具有人化性质的术语,但其提出的初衷却恰恰是为了表明人对对象、对自然的依赖。至此,人化自然的异化问题呼之欲出:与天然自然一样,人化自然也是人类依赖与依靠的对象,而不是彰显人类主体性与能动性的专属场所;它独立于人,而不受人的支配。因此,人化自然不能被异化。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否异化

《手稿》的“异化劳动”部分和“私有财产与需要”部分分别从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与人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两部分涉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一,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能否异化。这是与“笔记本I”相关联的内容,因此讨论时又将不可避免地涉及马克思的人本主义逻辑。根据马克思的理解,在本然状态下,“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与自然必须“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中,经由这种交互作用,马克思后来发展出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著名理论——人与自然的物质代谢理论。人与自然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循环。

异化劳动却使人对自然的这种依靠变成了占有,但“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第二,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3]53。于是,这种占有自然的结果使工人在两方面成为自然界的奴隶:“首先,他得到劳动的对象,也就是得到工作;其次,他得到生存资料。因此,他首先是作为工人,其次是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够生存。这种奴隶状态的顶点就是: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自己的肉体的主体,并且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工人。”[3]53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进而导致了工人生活环境的恶化。

第二,人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能否异化。在“私有财产和需要”片段中,马克思是在批判需要的异化时提及人的生活环境的异化的。这种异化表现在人的生活环境的“牲畜般的野蛮化和最彻底的、粗陋的、抽象的简单化”:新鲜的空气、明亮的居室成为人的奢求,污浊的毒气、穴居式的出租屋才是其生活的常态;光、空气、甚至动物的最简单的爱清洁已离人远去,肮脏、日益腐败的自然界,成了人的生活要素。“他的任何一种感觉不再以人的方式存在,……人不仅没有了人的需要,他甚至连动物的需要也不再有了。爱尔兰人只知道有吃的需要,确切地说,只知道吃马铃薯,而且只是感染上斑点病的马铃薯,最次的一种马铃薯。”[3]121-122

马克思早就说过:“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3]55人的异化了的生活环境正是这种抽象的牲畜般的吃、喝、生殖。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了。

综上所述,自然异化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但要明确这一说法的适用范围。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意义上使用自然异化的说法是能够行得通的,人化自然和天然自然却是不能也不会被异化的领域。在集中探讨异化的“异化劳动“部分,马克思正是在前者的意义上探讨自然的。因为无论是为人类提供生活和生产资料的自然,还是作为人的无机身体的自然,都是与人直接相关的。

[1] 王伟.《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自然概念[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4).

[2]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 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5] 吴晓明.形而上学的没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 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7] (日)广松涉.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人化自然界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例说“自然界的水”
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任正非:一个正在“人化”的神话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