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2010-08-15张小兰
张小兰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1)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要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只有把各方面工作做好,精品课程建设才能水到渠成,才能真正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有的作用。
一、深化教学改革是搞好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途径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设内容既包括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建设,也包括教材与教学管理方面的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时间上看,它经历着课程从开设到走向成熟,从逐步完善到成为精品一个较长的时期;从内容上看,它承载着日常教学工作,包括教学观念是否更新、教学管理制度是否完善、教学改革的力度、工作的创新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建设工作要取得成果,就必须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以本课程组为例,近年来,我们逐步健全并完善了青年教师教学导师制度、听课和观摩制度、学生评教制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制度、教研制度、集体备课制度等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并认真遵守。如,我们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级教师技能大赛,在经过了内部选拔后,还专门为他们举办观摩课,课后进行课程组全体教师参加的评课,着重指出他们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细节。这些做法,切实落实了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制度等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我们将单一讲授变为讲、谈、看、写、做五种方法相结合。如,讲到第十四章第一节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历史地位时,展示三峡大坝、青藏铁路、探月卫星、奥运工程等图片,课外,组织学生们参观展览、实地考察,使学生了解历史、认知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活动,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进行“和谐校园构成要素”的调查,并提出构建对策等。作为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建设只有通过不断地深化教学改革,才能使课程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课程建设的真正目的。
二、准确定位、明确目标,是做好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的重要基础
精品课程从评审等级来看分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从申报步骤来看,首先是课程组组织材料准备申报,然后是学院以当年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标准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最后是网上评审;从评审指标体系来看,近年来,我院先后采用了学院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河北省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因此,课程建设应该循序渐进,参评各级精品课程都要具备相应的比较成熟的课程建设指标要素,盲目申报常常落选,更不能重申报、轻建设。可以说,每一级的精品课程申报成功都是本课程长期建设工作成就的积累,而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课程负责人及课程组应该在全面客观自评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自身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质量等方面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标准,是否具有精品课程的构成要素,如,是否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已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团队等,进而以本课程目前的建设水平为基点,对课程建设工作有清晰、可行的构想,比如近期的申报等级、建设内容、阶段目标等,并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以本课程组为例,2006年9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课程改革后,课程组编写了新的教学大纲、新的授课计划,每一位教师撰写了格式规范的授课教案,制作了包含音频、视频要素的多元素课件。2004年以来,经过几年的建设,课程组已成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能力强、结构合理、构成优化、团结和谐的优秀教学团队,并结合学院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以实现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素养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教学目标,整合和构建了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改革了考试内容、形式、成绩评价方式,形成了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
三、用精品课的各项观测点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是搞好精品课建设的有效手段
自2003年7月教育部颁布《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标准》(征求意见稿)以来,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每年都在不断修改与完善,2007年还根据评审需要制定了本科与高职高专两个指标体系,使高职高专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日益完善[1]。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当依据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要求,注意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尽早修改、补充、完善,将指标的要素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比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未开展课程建设工作以前,实践教学是薄弱环节,课时少而且形式单一,远远不能适应课程建设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为此,从2006年秋季开始,依据当年河北省精品课程建设评审指标的要求,我们大幅度的对课程的授课计划做出了调整,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了实践教学内容的比例。2008年,进一步明确了“四个结合”的课程设计思路,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等环节设计方面加强建设,开拓课内与课外两个课堂,在实践教学中,以主题实践为单元,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社团活动、参观等多种形式和渠道,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操作能力,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日常的教学工作按精品课程的要求去做,按精品课的要求不断地改进、完善教学工作,二者相互促进,以评促建,就可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全面、准确地理解评审指标的内涵,是做好精品课申报工作的前提条件
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从指标体系中设计课程建设项目,因此,解读指标到位、理解全面、准确是非常关键的。在确定申报精品课的同时,课程组应通过学习文件精神及评审指标,梳理出清晰思路,形成核心意见,从而使申报材料的撰写既可以提早进行,又不至于偏离方向。考虑到文件中指标体系的观测点概括性极强,单靠个人解读难免存在着视野、经验等局限性,可以采取个人解读和集体解读相结合的方法。如《概论》课在两级精品课的申报工作中,课程组逐项研究了评审指标的具体体现形式与内容,并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将具体任务分解到人。但仅凭每位教师自身的视野,解读到位存在着很大困难,发挥集体智慧,充分利用团队优势,集体解读是必不可少的。除了采取个人解读和集体解读相结合的方法外,还应多多参阅网上有关的共享资料,将运用自己的优势和善于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结合起来,汲取他人的长处。近几年,在相同的标准下,网上拥有大量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网站,丰富和各具特色的建设内容可供我们参考,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我们无法经常走出去取经的遗憾。但是,网上的资源只能作为参考,是不可以直接套用的。就申报表的各项内容来看,自身的特色是一条主线,缺少了它,就好像一张普通的白纸,无法抓住专家的视线。除了正确的解读方法外,大量地查阅相关论文,提炼主要论点开阔自己的思路是非常有益的。正确、科学的解读方法常常让我们受益匪浅、茅塞顿开。
五、强烈的责任心、高度的集体荣誉感是搞好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力保证
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而做好这项工作,更需要每一位成员有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有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对一名教师来说,通常接受的都是对个体执教能力的检验,日常的教学工作几乎展现的都是每位教师自身的水平,他人工作负责与否对我们自己的工作质量不会产生什么直接影响,但是课程建设这项工作则不然。就参与的主体来说,它既不是课程负责人,也不只是主讲教师,而是所有的参与者;从申报工作来看,检验的是一个团队的课程建设水平,这就要求每一位参与者在评审指标解读、材料的收集与整理,申报表的填写等方面献出强烈的责任心。一支缺乏团结协作意识的师资队伍,即使课程负责人能力强,水平高,单靠一己之力也很难在课程建设中做出成绩,这也是为什么有的课程组每年都组织申报,但始终无所收获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明确了课程建设的具体目标后,课程建设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参与者的工作成就通常透视着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课程建设团队是一个整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每一位参与者的工作都应该为整个集体负责,从而形成强烈的团队意识,并通过经常交流、研讨、互助等方式,取长补短、密切合作,增强团队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保证团队工作良好、有序的运行。只有整个团队展示出了强烈的主动工作、负责工作的精神,课程建设工作才会卓有成效。
六、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在要求
建设精品课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只有紧紧围绕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更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优化师资结构,提高课程管理水平,才能推动课程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以尽早确定整改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中,与相同学科国家精品课程所使用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相比,本课程组所使用的评价表在设计上还存在着板块过大,观测点较少,内容没有很好地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点的不足,影响教师从评教中发现问题。有人错误地认为,精品课申报主要是看申报材料做得如何。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的确离不开材料的收集、整理,但若把评审结果只看作是材料的展示是片面的看法。材料的缺失其实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工作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有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面,同时也对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提出了不断改进、完善、创新的要求。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推进课程建设,把课程建设作为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契机,正确认识课程建设工作的作用和意义也是我们的心得。只有与时俱进地进行课程建设,才能真正达到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
[1] 张慧波,彭镇博,魏莉.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常见问题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