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技工学校语文学科德育渗透

2010-08-15广东省城市建设高级技工学校陈莉娟

河南科技 2010年12期
关键词:技工学校思想品德德育

广东省城市建设高级技工学校 陈莉娟

浅谈技工学校语文学科德育渗透

广东省城市建设高级技工学校 陈莉娟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赋予了语文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本文围绕着如何在语文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谈谈自己的看法。

技工学校语文学科德育渗透

渗透是指液体从物质微孔中透过。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时所要贯彻的正是这一点。古人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仅仅给人以知、解人以惑,更重要的是师人以德、授人以道。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语文学科与思想品德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语文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品德教育是学校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技工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本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是学习各类专业知识的重要工具,是学生将来与社会联系的重要工具;由于他蕴涵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因此,也是传承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语文的这一特定的内涵和特殊功能,表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但是,语文这种工具性,不同于其他从事物质生产的工具,不像工人的锯钳刨、农民的锄犁耙那样,而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既然是表情达意,那么语文一经人们认识和运用,从没有阶级性的纯语言转化为社会化的应用文,也就很自然地产生思想和感情。因此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基本性质的突出特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赋予了语文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

二、语文德育是培育一代新人的重要途径

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培育“四有”新人,已成为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战略目标。

“四有”之中除“有文化”一项属于智育之外,其他三项“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都属于德育。可见,培养“四有”新人必须十分注重德育。在技工学校教育中,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技工学校学生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为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抓紧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对他们的一生将有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2.技工学校的德育,应结合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渗透于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技工学校的德育必须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始终,技工学校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是各科教学,德育的大量内容是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一点一滴灌输的。各科教学中,语文课堂又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阵地,这是由语文课具有人文性的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贯彻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所决定的。

3.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责无旁贷。

在漫长的时间里,在广袤得空间中,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听说读写,学立场,学观点,学思想,学情感,直接或间接地、有意或无意地接受教化,得到提高。培育新世纪的一代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语文学科德育是责无旁贷。

三、技工学校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施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语文课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利阵地,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较好地实施德育渗透呢?

1.精心备课,挖掘教材德育点。

人文性是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其中不少名家经典之作,里面蕴含着很多思想品德的因素,它们从不同的视角反映了真善美。这些课文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好教材。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感情,并根据这些思想感情确定在课堂上如何渗透给学生。比如,《敲门》、《普通人》这些课文就蕴含有一个深刻的做人的道理:“做一个淡薄名利的人,做一个本色的人”。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课文去讲做人的道理,又不能撇开道理孤立地讲课文,只有两者统一,有层次的,逐步深入地把思想教育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其特点,又明白了应该怎样做人。

2.认真设计导语,引导学生入境入情。

好的导语的设计,不但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起到开拓视野、温故知新的作用,而且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抓住“激趣导入”这一环节,恰当巧妙地精心设计好导语,上课时运用导语来抓住学生的心,调动其情感,教师有意识地将德育渗透其中,往往收效不凡。如在讲《母亲情怀》时,我首先问,在座的有多少人知道自己母亲生日的?在座的从小到大,为自己的母亲倒过多少杯水?有50杯吗?这样设计导语的:引起了同学的反思,唤起了同学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谈谈自己的母亲是如何爱自己的,让大家体会到母爱在生活中点点滴滴,无处不在。也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和爱意,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懂得了孝敬父母是应该的。这样激起了学生对自己母亲的感恩之情。

3.语文课上适时的进行德育渗透。

深入理解,感悟道理,理解课文内容是进行德育渗透的关键。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挖掘教材,从重点内容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段即“文眼”的教学与理解,有层次的剖析、点拨,使学生深刻感悟道理。虽然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教师应按照语文学科的特点来促进语文与德育的有机结合。真正体现语文学科“辞章”和“义理”的联系,授业与传道的结合,使学生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不仅提高了能力,思想上也得到长进。如讲授《普通人》一文以“本色”语言塑造了一位“本色”主人公,表达了回归真善美的“本色”理想。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让学生明白:父亲的当上群众演员并非仅仅是一副长胡子。是父亲的对工作的认真态度。父亲认真执著的原因是:是他长期工作中养成的职业操守。父亲人格和品质得到了导演在内的大家赞赏和尊重。最后让学生明白,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道理。

现在的技校学生年龄一般为16岁到20岁之间,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许多同学的身体发育已经成熟,但心理年龄相对滞后,处理问题不成熟。有时,学生会因为几句口角,一个白眼会大吵一顿,甚至大打出手。这是因为他们一直以来心里只装着自己,从不知关心别人,更谈不上去理解别人,这些是他们的弱点。但是他们心灵纯洁、思想单纯,如同一张白纸,只要教师抓住机会适时点拨,他们就会接受教育。有一篇课文题为《珍珠鸟》,其告诉我们,人鸟为异性都能相处无间,人与人灵性相同,如果总是未能和谐,那缺少的是什么呢?教师就应因势利导,人与人之间若多了一份了解,多了一份理解与关心,就会少了一份隔阂,就多一份信任。所以,语文教师就要抓住机会,适时点拨,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4.教师应利用指导学生阅读理解中进行德育渗透,感悟道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悟,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学生不仅通过教材中的课文学习接受了德育熏陶,还要课外阅读中让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中学会做人,从那些先贤以及当代名人的著作中学习他们的人格。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人谈话”。书,可以涤荡我们的心灵,充实我们的人生,升华我们的品德。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但有责任鼓励学生去遨游书的海洋,而且有责任来指导他们去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作品。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引导学生阅读。我引导学生阅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其中一个章节《严峻的考验》,让学生思考:保尔是在怎样的环境下经受考验的?经受了怎样的严峻考验?反映了保尔怎样的优秀品质?学生讨论回答后,老师进行总结:任何艰难困苦也难不住保尔,他拖着严重伤残的带病之身,参加了恢复和建设国家的工作。在零下40多度的严寒的冬天,保尔和一批共青团员们克服了缺吃、少穿、严寒、疾病以及残匪侵袭等种种难以预料的困难和威胁,永远保持着旺盛的战斗热情。靴子破得烂掉了底,他就打赤脚浸在冷得刺骨的泥浆里干活。可见,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工作,真是一座锻炼真正的革命者的熔炉,保尔及一大批有志的青年,他们不愧为伟大的钢铁战士!

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了保尔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自我献身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顽强坚忍的意志。从而使他们懂得:只有以健康的人格、奋发的努力和奉献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5.教师通过写作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写作即是抒发心情,是生活的体验,人生的感悟。叶圣陶先生在《作文与做人》一文中强调指出:“作好文,首先要做好人。”叶老将“作文”与“做人”并列起来,并直接将其作为探讨作文教学文章的题目,足见作文教学对学生人格培养所起的作用之大。借写作之手,阐幽发微即可显学生的真知灼见,又能暴露学生的思想。写作中出现不正常的心理,教师要见微知著,善作挖掘,捕捉教育契机,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德育渗透。

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人品与文品的关系,苏轼说:文如其人。鲁迅先生告诉我们,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须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要写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语言素质和写作技巧,更要有好的人品。

其次,在作文教学时,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1)抓好写作前的作文指导。老师首先要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教师可以把握这一点,因势利导,将兴趣引到预定的目的上来。其次,要将时代热点作为选题。社会形势和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会形成一定的潮流,成为人们在一个时期的某种追求和时尚。青少年学生更爱赶时髦、赶潮流,很愿意去认识潮流产生的社会背景,这些教师如果都能进行恰当的指导,可以给学生写作前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例如写一篇标题为:“变化就在我的身边”,要求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的变化,学生可以以小见大,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小事来反映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学习“劝学”一文后,要求同学写一篇读后感,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情感及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2)抓好写作后的作文批改,在批改中“纸上谈心”。一方面,教师要有耐心、热心和诚心,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现学生写作的闪光点给以表扬鼓励。对于学生的作文,哪怕其中只有一点闪光点,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下一次的作文中更加充满热情和信心。

此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写社会调查报告,通过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总之,把德育寓于语文教学渗透之中,语文教师充分挖掘语文本身的德育资源,真正做到知识本位,育人为本。一切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文而异,选取恰当的时间,适宜的机会,巧借材料,融德育于其中,纳思想在其里,如春风化雨,于悄无声息中,让学生受到教育,得到培养。

[1]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4月

[2]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年8月

book=0,ebook=36

猜你喜欢

技工学校思想品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技工学校市场营销学科探究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漯河水利技工学校
信阳水利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体育选项课在传统班级授课制下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