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安保工程设置的调查与思考
2010-08-15方宝君
方宝君
(丰宁满族自治县交通局)
1 我市农村公路设置的现状调查
截止 2008年底,丰宁市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16 143.25km,县级公路 2 951.311 km,乡级公路 4 024.301 km,专用公路32.392 km,村级公路 9 135.242 km。通过调查了解到,我市县级公路安全隐患,急弯路段处其中单个急弯路段 35 786处,连续急弯路段 7 576处,陡坡路段 4 854处,连续陡坡路段 3 286处,视距不良路段 8956处,落差在 6m以上的高填方路段在151.6处,落差在 6~10m的高填方路段 1309处,落差在 6m以下或沿河湖水深超过 1m的高填方路段3 385处,事故多发路段4318处,过村路段 6 928处,公交或公铁平交道口7341,全市县级公路现仅设置标志牌 2 382块,示警桩 654根,示警墩 1 384个,防撞墙1 735m,安全护栏340m。乡级公路仅设标志牌 153块,示警桩1 121根,示警墩 125个。村级公路基本无公路安全设置。现农村公路共需增设安全设施标志牌 39 853块,警示桩 66 810根,示警墩 64 691个,防撞墙 73 852m,反光镜 122块,波形梁护栏42 411m,钢扩栏 4 310m。
2 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存在的问题
2.1 地形地貌因素影响
承德基本地形为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 200~800m之间,山峦叠嶂,沟谷纵横,燕山山脉的主峰雾灵山海拔 21 116公尺。就地貌单元而论,分为高原和山地两种,即坝上高原与冀北山地两大地貌类型。冀北山地由高到低依次为中山、低山、丘陵、盆地顺序排列,由西寸匕向东南阶梯下降的地势;西北部与内蒙相邻地区成为坝上高原地区,坝下北中部为土石山地,南部属石质山区,流域地貌类型为中山、低山、沟谷河川平地,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 80%,沟谷河川平地面积占 20%。
2.2 受建设资金限制
丰宁市农村公路建设改造起步较晚,历史欠帐较多,建设任务重。建设资金来源一部分为国家补助资金,一部分为地方配套资金。由于地方经济欠发达,资金筹措困难,建设资金有限。
2.3 安全意识差
随着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实施,农村公路路网的基本形成,大大方便了广大群众的出行。但通过调查发现,个别路段的沿线群众还存在破坏公路安全设施的现象。
2.4 公路安全设施不齐全
公路安全设施跟不上建设的速度,在已建、在建的农村公路,标志标牌、安全墩、警示桩,设置不规范,不齐全,有的根本没有,安全隐患较为严重。
2.5 农村公路网的管理差
我市农村公路网的管理养护无论是队伍技术水平,还是管理手段、装备、资金投入等都差强人意,目前的工作重点仅是保畅保通,难以在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上有所作为,当然对交通安全设施的投入就可想而知,这无疑与我市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是相悖的。
3 实施“安保工程”打造安全通道的建议与思考
3.1 提高认识,全民防控
安全无小事,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建立农村公路安全教育长效机制和社会化建设管理机制,深入搞好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把安全作为一场战争来打,消除广大群众头脑里的不安全隐患,真正树立起安全、防范意识,人人要有安全意识,逐步形成全社会都来关注安全。
3.2 加强农村公路养护,提高安全系数
安保工程应与农村公路日常管理养护工作融为一体。安保工程不仅是采取工程措施改善安全状况,其更重要的是要把安全、经济、环保的理念融入至农村公路的日常管理养护之中,把其作为保通保畅紧密相联的一项日常工作来抓,才可能实践安保工程“安全、经济、环保、有效”的理念。落实农村公路养护责任,排除农村公路的安全隐患,提高通畅能力,增强安全系数。
3.3 以人为本,科学组织,逐步完善
必须强化责任,既要加强工作领导,又要加强技术指导,使工程建设在科学和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实施。必须讲究方法,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先试点后铺开,通过典型带动,指导面上工作;坚持先设计后施工,按照安全、环保、经济、实用的总体要求,充分论证设计方案,确保工程实施效果;坚持统筹规划,抓重点带一般,优先“危桥险路”,整治急弯、陡坡、视距不良、连续长坡、路侧险要等行车安全隐患路段。必须落实物质保障,努力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确保工程建设所需资金。
3.4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采取技术措施
安保工程的核心是保护生命,减轻事故的危害程度。认真分析影响行车安全的主要因素,解决最佳措施和手段。不同路段、不同区间事故发生的概率不一样,事故的危害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逐段分析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危害程度,从而合理确定是否采取防护措施,应当采取何种类别的防护措施。
3.5 优化工程设计,注重环境保护
安保工程实施路段一般位于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山岭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工程建设一定要体现经济实用和美观环保的原则,与自然景观相协调。防护要适当,但不能过度,应结合地形特点,灵活多变;在生态环境保护上,要突出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协调;在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中,要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的建设经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对环境和景观的破坏。
3.6 因地制宜,采取综合防护措施
在确定防护设施的型式、位置和长度时,一定要综合考虑经济的可承受力,环境的可承受力,社会对事故的承受力,坚持“主动引导、突出重点、适度防护”的原则。主动引导,就是要通过警示、限速、诱导等措施,引导车辆安全通过易发生行车事故路段;突出重点,就是针对每一个路段,具体分析存在的影响行车安全的主要缺陷以及危害程度,找准主要矛盾加以处治,避免设施过多过密对景观和行车带来不利影响;适度防护,就是要选择适当的防护型式和防护类别,既要避免防护不足造成人员伤害,又要避免设防过度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和景观破坏。
3.7 搞好跟踪调查,注重后续评价
“设施损坏情况”、“交通事故起数”和“交通事故死亡率”等指标,是评价安保工程实施效果的量化指标。各级公路管理部门要注意与相关部门的配合协作,掌握安保工程实施前后交通事故数据变化情况,以便对工程实施效果做出客观评价,为进一步做好工作积累经验。
[1] 林峰.公路路基施工问题探讨[J].四川建材,2007,(6).
[2] 刘兆金,朱琼 .公路环境评价发展现状及对策初探[J].交通环保,2002.
[3] 何仙伟.公路路基路面设计安全检查问题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8).